营销近视症
什么是营销近视症?
  营销近视症(Marketing Myopia)是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教授在1960年提出的一个理论。营销近视症就是不适当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或技术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消费需要)上,其结果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这是因为产品只不过是满足市场消费需要的一种媒介,一旦有更能充分满足消费需要的新产品出现,现有的产品就会被淘汰。同时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变化,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偏好于某一种产品或价高质优的产品。李维特断言:市场的饱和并不会导致企业的萎缩;造成企业萎缩的真正原因是营销者目光短浅,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营销策略。
营销近视症的具体表现
  营销近视症的具体表现是:
  自认为只要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不怕顾客不上门;
  只注重技术的开发,而忽略消费需求的变化;
  只注重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注重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等。
营销近视症的病因
  营销近视症的产生从根本上是由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产业环境和产业发展规律的错误判断。Theodore Levitt列举了四个广泛存在的信念,这些信念或者被企业管理者公开宣讲,或者成为其行动的暗含假设,而这四个信念则几乎一定会导致营销近视症:
  第一,认为人口的自然增长,会为产业增长自动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
  第二,认为产业的主要产品不存在竞争性替代品,对于那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如石油、电力等产业的经营者尤其如此;
  第三,认为大规模生产会形成规模经济,即单位产品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长而下降,而企业会因此而打败竞争者;
  第四,产品是最重要的,只要造出了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就可以获得优势,企业经营者
因此集中精力于完善科学实验、改进产品和降低制造成本。
营销近视症信念形成的原因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四个信念,其原因又可以归结为:
  (1)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成长经历。如果企业经营者是搞技术、抓生产或者管财务起家的,往往会使其眼光向内,较少的考虑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而过于注重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2)“产业健忘症”。一个产业能够兴起,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它迎合了顾客的需求或者潜在需求,这一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它要求顾客改变消费习惯甚至生活方式去试用一种新产品。当产业渡过了初创期而步入成长期、产业前景一片光明、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发现与开拓市场而是“填补”现有市场之时,产业中的企业经营者不能正确认识或是忘记了产业兴起的真正原因,或是忙于抢占市场而无暇顾及产业的发展大计,以至忽视了悄然袭来的顾客需求变化和产业衰退的阴影。人们经常把亨利·福特作为产品导向的失败典型,把他主要作为一个发明家,但实际上,福特其实是最成功的营销家(Marketer)之一,
当然也是最失败的营销家之一。当大多数企业生产商在进行成本加成定价时,福特就提出并推行了由价格决定成本而不是相反的做法。他推出500美元的Model T型车并大获成功,其实是一场营销战的经典案例。福特的错误在于,他成了自己成功经验的俘虏,在产业环境顾客需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之时,仍沉迷于过去成功的光荣之中,忘掉了成功的真正原因。
  (3)企业经营者个人的知识。企业经营者个人所受的教育和因此而形成的知识结构,会对其判断形成巨大的影响,因为它会影响经营者认为正确和应该做的事。企业经营者普遍都学习过经济学,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萨伊定理可以说一块基石,即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最终达到供需均衡;而由于产量增长而形成规模经济,造成单位成本的下降,更是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这些定律不可能不影响经营者的判断。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推导出的抽象的经济学定理,其实忽略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的事实。不加辨别和分析地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将几乎一定会造成经营策略的失败。
营销近视症案例
透视爱尔琴钟表何以丧失优势捕鼠器公司为何孤芳自赏自动洗碗机缘何无人钟情
  营销近视症(Marketing My—opia)是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李维特(TheodoreLeuitt)教授在1960年提出的一个理论。营销近视症就是不适当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或技术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消费需要)上,其结果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这是因为产品只不过是满足市场消费需要的一种媒介,一旦有更能充分满足消费需要的新产品出现,现有的产品就会被淘汰。同时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变化,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偏好于某一种产品或价高质优的产品。李维特断言:市场的饱和并不会导致企业的萎缩;造成企业萎缩的真正原因是营销者目光短浅,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营销策略。
  营销近视症的具体表现是:自认为只要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不怕顾客不上门;只注重技术的开发,而忽略消费需求的变化;只注重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注重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
 
案例1:过分迷恋产品质量 爱尔琴失去竞争优势
  美国爱尔琴钟表公司自1864年创立到本世纪50年代中期,一直是美国最好的钟表制造商之一,享有盛誉。该公司长期以来在市场营销中强调生产高级产品,树立优质产品形象,并通过第一流的珠宝店和百货公司组成庞大的销售网推销产品,销售额持续上升。但是1958年以后,该公司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开始直线下降,使其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
  爱尔琴公司优势地位受到损害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在消费者方面,这时消费者对手表必须走时十分准确、必须是名牌、必须保用一辈子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消费者希望能买到走时基本准确、造型优美、价格适中的手表,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手表的方便性(全自动手表)、耐用性(防水防震手表)和经济性(廉价手表)。
  第二、在竞争者方面,许多同业的制造商迎和消费者需要,纷纷增加产品生产线或延长产品生产线大量生产中低挡手表。
  第三、在销售渠道方面,不少美国人都想避开珠宝店的高额加成,而且在看到廉价手表时常常会产生冲动性购买。
  因此众多的手表制造商开始通过大众销售渠道——超级市场、廉价商店、折扣商店、方便店,甚至地摊——大力推销。
  综上所述,爱尔琴公司的毛病在于公司营销管理当局太迷恋于生产精美、优质而式样陈旧的手表,并仍用传统的渠道推销产品,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手表市场上发生的各种重大变化。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爱尔琴公司“理应朝着窗外眺,却只对着镜子照”,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是其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
 
案例2:捕鼠器公司孤芳自赏 最好的捕鼠器无市场
  最容易滋生营销近视症的时机莫过于公司发明一项新产品。营销管理当局过分迷恋产品本身而往往失去了正确观察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他们陷入了“最好捕鼠器的谬误”之中,幻想只要造出一个最好的捕鼠器,消费者就会踩平门前的路。
  美国一家制造捕鼠器的公司,为了试制一种适宜于老鼠生活习性的捕鼠器,组织力量花了若干年时间研究了老鼠的吃、活动和休息等各方面的特性,终于制造出了受老鼠“欢迎”的
一种新型捕鼠器。新产品完成后,屡经试验,捕鼠效果确实不错,捕鼠率百分之百。同时与老式捕鼠器相比,新型捕鼠器还有以下优点:外观大方,造型优美。捕鼠器顶端有按钮,捕到老鼠后只要一按按钮,死鼠就会掉落。可终日置于室内,不必夜间投器,白天收拾;绝对安全,也不会伤害儿童。可重复使用,一个新型捕鼠器可抵好几个老式捕鼠器。新型捕鼠器上市伊始深受消费者的晴睐,但好景不长,市场迅速萎缩了。是何原因致使这么好的东西却没有达到预计的销售业绩呢?后来查明,其致命伤是:
  第一、购买该新型捕鼠器的买主一般是家庭中的男性。他们每天就寝前安装好捕鼠器,次日起床后因急于上班,便把清理捕鼠器的任务留给了家庭主妇。主妇们见死鼠就害怕、恶心,同时又担心捕鼠器不安全,会伤害到人,结果许多家庭主妇只好将死鼠连同捕鼠器一块丢弃,由此消费者感到代价太大,因此主妇们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再买这种捕鼠器。
  第二、由于该捕鼠器造型美观,价格自然较高,所以中、低收入的家庭购买一个便重复多次使用,况且家中老鼠在捕捉几只后就可以“休息”一段时间,重复购买因而减少,销量自然下降。
  第三、高收入的家庭,虽然可以多买几个,但是用后处理很伤脑筋,老式捕鼠器捉到一只
老鼠后,可以与老鼠一起扔进垃圾箱,而新型捕鼠器有些舍不得,留下来吧又该放在哪儿呢?另外留得捕鼠器的存在,又容易引起有关老鼠的可怕观念。
  总之,该捕鼠器公司以生产观念为指导,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自以为是,闭门造车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正确的作法应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考虑消费者的愿望和需要,搞清楚消费者是希望更好的捕鼠器呢或是他们更希望的是一个解决老鼠问题的办法呢?比如用化学药品代替捕鼠器。同时还要搞清楚究竟有多少消费者需要新型捕鼠器,然后再作相应的产品策略和确定一定的生产量。

更多推荐

捕鼠器,产品,产业,消费者,市场,营销,老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