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测试
1.甲在新刑法生效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刑法认为是犯罪,而旧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此时法院宣告甲无罪,这在本质上坚持了( )。
A:刑法适用人人平等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答案:B
A:刑法适用人人平等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答案:B
2.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罚的规定远远高于对遗弃罪法定刑的规定。这体现了( )。
A:罪刑法定原则
B: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答案:C
A:罪刑法定原则
B: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答案:C
3.以下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明确性要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明确性是一种绝对要求
B:实现刑法的明确性是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的共同任务
C:明确性是一种相对的要求
D:解释刑法是为了使刑法明确
答案:A
A:明确性是一种绝对要求
B:实现刑法的明确性是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的共同任务
C:明确性是一种相对的要求
D:解释刑法是为了使刑法明确
答案:A
4.法定刑必须有特定的刑罚种类和特定的( )。
A:刑期
B:刑度
C:刑罚规范
D:行刑方式
答案:A
A:刑期
B:刑度
C:刑罚规范
D:行刑方式
答案:A
5.《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下列原则中的( )。
A:惩办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B:改造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C:罪刑法定原则
D:罪刑相适应原则
答案:D
B:改造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C:罪刑法定原则
D:罪刑相适应原则
答案:D
第二章测试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故意可以分为( )。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B:概括故意与确定故意
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D: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答案:A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B:概括故意与确定故意
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D: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答案:A
7.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是( )。
A:破坏电力设备罪
A:破坏电力设备罪
B:故意伤害罪
C:遗弃罪
D:抢夺罪
答案:C
C:遗弃罪
D:抢夺罪
答案:C
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
A:10周岁
B:12周岁
C:14周岁
D:16周岁
答案:C
A:10周岁
B:12周岁
C:14周岁
D:16周岁
答案:C
9.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与( )。
A:犯罪主观要件
B:犯罪行为
A:犯罪主观要件
B:犯罪行为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答案:A
D:犯罪动机
答案:A
10.甲为了掩盖自己的贪污罪行,企图放火烧毁会计室,深夜放火时发现乙在会计室睡觉,明知放火行为可能烧死乙,但仍然放火,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防止乙死亡,乙果真被烧死。甲对乙的死亡在主观率方面具有( )。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间接故意
答案:D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间接故意
答案:D
第三章测试
11.王某与李某素有仇怨,一日,李某拦住王某,百般辱骂,王某挥舞拳头作势欲打李某,李某逃跑,王某紧追不舍。李某从屠户徐某处抢得一把杀猪刀,王某不敢再追,李某用言
辞激王某,王某又追。待王某迫近时,李某用杀猪刀捅了王某一刀,导致王某心脏破裂而死。李某的行为属于( )。
A:防卫过当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故意杀人
答案:D
A:防卫过当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故意杀人
答案:D
12.下列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
A:事后防卫
B:防卫过当
C:特殊正当防卫
D:假想防卫
答案:C
A:事后防卫
B:防卫过当
C:特殊正当防卫
D:假想防卫
答案:C
13.乙某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甲某的追赶,在一胡同拐弯处踹开住户大门进入躲避,不料将
一老太太撞倒在地,造成她小腿骨折。乙某的此行为属于( )。
A:意外事件
B:正当防卫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紧急避险
答案:D
A:意外事件
B:正当防卫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紧急避险
答案:D
14.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 )。
A:假想避险
B:意外事件
C:过失犯罪
D:故意犯罪
答案:A
A:假想避险
B:意外事件
C:过失犯罪
D:故意犯罪
答案:A
15.下列可行使特殊防卫权的情形是( )。
A:正在进行暴力绑架
B:正在实施抢夺
C:正在实施赌博
D:正在盗窃巨额财产
答案:A
B:正在实施抢夺
C:正在实施赌博
D:正在盗窃巨额财产
答案:A
第四章测试
16.犯罪未遂形态只能发生在( )。
A:犯罪的预备过程中
B:过失犯罪过程中
C:间接故意犯罪的过程中
D:犯罪实行过程中
答案:D
A:犯罪的预备过程中
B:过失犯罪过程中
C:间接故意犯罪的过程中
D:犯罪实行过程中
答案:D
17.某日,甲用自制的万能钥匙前往乙家行窃,正当其开锁时,突闻一阵脚步声,甲慌忙抽出钥匙,逃离现场。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过程中的中止
答案:B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过程中的中止
答案:B
18.某女想毒死自己的丈夫,听说头发与酒混合一起喝,可以毒死人,就在她丈夫的酒中放进了自己的头发,结果她丈夫喝了酒以后无事。某女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未遂
C:构成故意杀人罪预备
D:构成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A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未遂
C:构成故意杀人罪预备
D:构成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A
19.甲与乙有私怨,一日甲把乙骗到某地后,趁乙不备,用早已准备好的钝器猛击乙的头部,见乙倒地不动后,甲弃“尸”而去。结果乙未死,被人救起后终因伤重不治身亡,甲的
行为应定性为。( )。
A:故意杀人罪既遂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D: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
答案:A
A:故意杀人罪既遂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D: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
答案:A
20.李某因赌博受到领导批评后,萌生报复之念,欲将单位仓库焚烧。一日拂晓,李某潜入库房,在其点着火后,即听到窗外似有人声,知道事已难成,遂将火踩灭。李的行为属于( )。
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答案:A
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答案:A
第五章测试
21.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丙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
A:任意共同犯罪
B:共同犯罪
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非共同犯罪
答案:D
A:任意共同犯罪
B:共同犯罪
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非共同犯罪
答案:D
22.赵某与张某不认真操作机器,使机器受到损坏,构成了重大责任事故罪。赵某与张某的行为属于( )。
A:共同犯罪
B:如果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造成,则是共同犯罪
C:如果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则是共同犯罪
D:非共同犯罪
答案:D
A:共同犯罪
B:如果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造成,则是共同犯罪
C:如果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则是共同犯罪
D:非共同犯罪
答案:D
23.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C: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答案:D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C: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答案:D
24.刑法分则规定的必须由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是( )。
A:犯罪集团
B:必要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答案:B
A:犯罪集团
B:必要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答案:B
25.甲教唆12岁的乙盗窃,甲是( )。
A:间接正犯
B:教唆犯
C:帮助犯
D:主犯
答案:A
B:教唆犯
C:帮助犯
D:主犯
答案:A
第六章测试
2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量刑时应当适用的基本规定是( )。
A:只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只可以减轻处罚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答案:D
A:只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只可以减轻处罚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答案:D
27.可以成立累犯的是( )。
A:被假释的犯罪人,假释期满后再犯新罪
A:被假释的犯罪人,假释期满后再犯新罪
B: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新罪
C: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
D: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
答案:A
C: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
D: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
答案:A
28.构成一般累犯,不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哪个( )。
A: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之后5年以内
B:前后两罪均为故意犯罪
C:前后两罪均不能有附加刑
D:前后两罪的法定刑都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答案:C
A: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之后5年以内
B:前后两罪均为故意犯罪
C:前后两罪均不能有附加刑
D:前后两罪的法定刑都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答案:C
更多推荐
犯罪,原则,刑法,行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