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建筑艺术
西夏建筑
西夏的建筑艺术,基本传承中国古典传统建筑木构架、大屋顶的艺术风格,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在建筑的装饰艺术上融入了党项族原生态的文化,使西夏的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从对文献记载、形象资料(包括地面留存的残亘断壁、残缺不全的平面布局,地下发掘的建筑构件,壁画描绘的图象资料)的初步梳理看,西夏的建筑有按等级制建造的宫殿、衙署、宅地、民居、寺庙,也有受外来佛教文化影响所建造的不同类型的佛塔,以及反映民族精神、审美意识的建筑装饰和各种建筑构件,其建筑艺术体现了中西兼容、汉藏合璧的特征。
第一节  建筑与等级
文献记载的西夏统治民族原生态的建筑是长方形木构架,地面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梁坊,屋顶和墙用“毛罽覆之”,每年换一次裹毡。《隋书·党项传》载:“党项羌者……织犛牛尾及羯毛以为屋”,即用羊毛擀成毡,牛尾毛结绳,用圆木做架子。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搭建
方便,也适应游牧迁徙。《旧唐书·党项羌传》载:“俗皆土著,居有栋宇,其屋织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新唐书·党项传》载:“党项……土著,有栋宇,织犛尾、羊毛覆屋,岁一易。”“党项,其俗皆土著,居有栋宇,织毛罽以覆之。”《宋史·夏国传》载:“其民一家号一帐……兵三人同一幕梁。”幕梁,即织毛为幕,以木为梁架。直至宋代,党项族的一般民居都是幕梁式毡帐。到了北宋中期,党项族中一些有地位的人住上了瓦房,“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其部族一家号一帐”。“俗皆土屋,唯有命者,得以覆瓦”。从隋唐、五代至宋,经过300余年从迁徙游牧到定居的过程,其民居也有一个从毡帐到立屋室居的变化,一些有爵位、官位的贵族,他们所居住的房子是覆瓦的。
中国的建筑规格是分等级的,每一个朝代都把建筑规格等级的划分作为建立尊卑贵贱封建秩序的必要措施,并且用典章制度明确规定下来。唐以来把建筑等级制度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实施,对不同等级官署、宅第的规模和形制作了具体规定。西夏立国之后仍然延续这个等级制度,并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佛殿、寺庙之建筑材料可与皇宫建筑材料之质地、颜色、规格等相同,其他官民宅第不许装饰莲花图案,禁止使用大朱、大青、大绿。”“禁止诸官和百姓拥有蔚蓝色和白色宅第。其中某些房舍可用蓝色顶盖、白色底基。若违律,房舍只用蔚蓝和白色中一种者,应获罪:
有官品者罚一马,庶民杖十三。”“禁止任何人建房用金饰,违律者......处罚。”“除寺庙、天坛、神庙、皇宫之外,任何一座官民宅第不准〔装饰)莲花瓣图案,亦禁止用红、蓝、绿等色琉璃瓦作房盖,凡旧有〔琉璃瓦〕之房盖,均应除掉。若违律,不论官民,对其房舍新装成或旧有未除掉之琉璃瓦顶盖,则对罪犯罚金五缗,以奖赏举发者。所存装饰,应当除掉。”从以上西夏法律条文可见,西夏建筑形制的各种规定都是高度程式化的,包括单体建筑的开间细部装饰,院落组群建筑的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营造的工艺也是规范化的。根据以上文献记载,考察地面建筑的遗留和地下建筑的残存部件,可以判断建筑的级别和类型。寺庙、天坛、神庙、皇宫、陵园的建筑是最高级别的,是官工建筑,它的营造规模、布局及装饰部件和色彩是代表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考古发掘的西夏宫殿、佛塔、寺庙及陵园遗址、建筑构件成为研究西夏建筑艺术的实物依据。
第二节  宫殿建筑
    西夏的宫殿建筑大部分在蒙夏战争中彻底摧毁,宁夏天都山、贺兰山有宫殿遗址并有建筑构件陶瓷脊饰出土。根据考古调查,在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西夏大型壁画说法图中出现的界画场面可以大致反映出西夏宫殿建筑承唐代形制的恢弘气度。
    从莫高窟《药师经变》、榆林窟《宫阙图》、文殊山万佛洞《弥勒经变》的大型建筑界画的宫殿建筑是一个整体的建筑群体组合:
一个个单座建筑通过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图4.1]。尤其是西夏时期绘制的弥勒兜率天宫的建筑界面可以大致反映西夏宫殿建筑的庞大规模[图4.2]。其描绘的宫殿建筑是庭院式建筑群:正面有三个高耸的宫城门楼,城楼三开间,上覆色琉璃瓦顶,正脊是龙头鱼尾的鸱吻,宫墙把整个建筑分为内外城。内城的主要建筑是弥勒所处的大殿,大殿五开间,正脊鹤吻高大,龙首形的兽嘴咬正脊显得很神圣;殿前月台高台基有栏杆相围,殿左右两边各有台阶、回廊。台阶连着内城各建筑,有七宝莲池,池上有桥,池边有围栏,围栏的最高处是望柱,望柱上有小神兽。回廊连着重搪楼阁,两层楼阁建在水池中,楼阁门大开,窗棂刻花。楼阁的单体建筑复杂而秀美,栏板彩绘,鸱吻鱼尾高翘,屋顶小兽排列有序,七宝池中水波粼粼。这是一个以大殿为中心,大殿、桥、城门连
成中轴线,中轴线上是主要建筑—大殿、宫城门,附属的房屋、亭、台、楼阁、曲栏、石桥等建筑左右对称布局,居次要地位。纵深方向布置了若干庭院,组成了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回廊、台阶等小建筑,兼起联系和隔断的作用。尤其是屋脊蹲兽构件的出现是宋
《营造法式》对官工建筑中宫殿戗脊程式的规定,唐以前只见正脊饰鸱尾。不仅西夏壁的界画中频频出现戗脊饰,在西夏大型经变版画中也有不少展示,如俄藏TK98《大方广佛华严经变相》是罗王后为西夏仁宗皇帝逝世三周年散施的佛经版画[图2.100],画面所展示的佛宫建筑屋顶建筑布列了许多神兽;俄藏TK58《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图2.102]所展示的兜率天宫侧脊也有蹲兽布列。宫殿脊饰神兽的形制,在西夏陵的考古发掘中收获了许多残件。壁画、版画中出现的宏伟建筑群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美化,但艺术也是源自生活的。
    西夏宫殿建筑的大致特点:
    1.建筑个体的平面为简单的矩形,形体并不高大,据壁画和版画所描绘的殿式建筑最大五开间,一般的三开间,最高的二层楼阁。
    2.用城墙围合,弥勒宫城墙有内、外两院,反映了皇城的内、外院形制。
    3.从正面城墙三城门、每一城门三开间和屋脊鸱吻的装饰规格看,是帝王宫殿的装饰和规模形制,与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的礼制相同。
    西夏在立国前就大兴土木建宫室,文献记载,李继迁授辽册封西平王,改灵州为西平府,
即令部下督领民众建造宫室、宗庙,设置官衙。李德明被辽封西平王后,在延州西北的鏊子山上修建宫室,绵亘20余里。明道二年(1033]年)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兴庆府的规划布局、建设形制仿照唐长安和宋都东京,城门名为“光化”、“南薰”。据《西夏书事》记载,元昊在兴庆府修建避暑宫,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在贺兰山东麓建造的离宫,范围达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又在天都山大营宫苑,同新皇后没藏氏欢乐宫内。
第三节  佛塔与寺庙建筑
塔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由信徒或国家资助建造。各朝各代各地建造佛塔的样式、造型多样丰富,是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西夏国主笃信佛教,或由皇家出资,或由信徒捐资建了许多佛塔。乾顺时期立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中记载了到处修建寺庙,装銮佛塔的情况:“近自畿甸,远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遗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无不必葺,……然奉之者,无不尊重赞叹,……所以七宝妆严,为塔为庙者有矣:木石瓴甓,为塔为庙者有矣;熔塑彩缋,泥土沙砾,无不为之,故浮图梵刹,遍满天下。”②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元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高台寺,贮藏宋赐大藏经,建
佛舍利塔,“钦察佛道”,使“东土名流西天达士”都来供奉佛舍利。在《嘉靖宁夏志》中保留了《大夏国葬舍利揭》,其中提到安放舍利时用银椁、金棺、铁匣、石匮,下通地下泉水,上覆连云宝塔。现在仍有“高台寺”地名。西夏时期所建的寺庙主要有:高台寺、承天寺、安庆寺、护国寺、戒坛寺、大度民寺、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大延寿寺、阿育王寺、田州塔寺、康济寺、宏佛寺、一百零八塔寺、圣容寺、崇庆寺、诱生寺、禅定寺、十字寺、圣劝寺、众圣普化寺、温家寺、仁王院、报恩利民寺院(方塔出土佛经译文署名之一),还有黑水城中的寺庙,总计20余座。有寺必有塔,塔是寺庙建筑群体中不可少的主体建筑之一。现已查明西夏留存的佛塔寺庙建筑的形制有:
一、佛塔
1.楼阁式佛塔
承天寺塔[图4.3]。坐落于银川市兴庆区西南承天寺内,西夏初建,明、清时期重建。外形模仿木楼阁,东西南北四面隔层开券门、明窗,可登临鸟瞰,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各开券门壁龛。砖木结构,塔平面为八角形,高十一层64.5米。每层檐口用上下三层叠涩棱角牙砖砌,逐层出挑。方形塔心室内置有木构楼梯、楼板,下部三层未辟塔窗,第四至第
十层每层开拱形窗,交错布置;顶层八面四明四暗,圆形大窗。顶层以上收成八角锥形刹座,其上有八角攒尖挑形绿琉璃刹顶。塔壁外表用砖石砌。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元昊之子谅柞三岁登基,母后没藏氏“大崇精舍,中立浮图”,在兴庆府修建承天寺和塔,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告竣。寺内立有《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记载了修造承天寺及塔的情形。清乾隆三年(1739年)因地震塔体严重损坏,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除塔顶、塔刹在重修时受清代建筑的一些影响外,塔的整体建筑形制均保持了西夏塔的风格。
  2.密檐式佛塔
    密檐式佛塔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砖石砌,第一层塔身高大,上部塔身低矮,层层用砖角砌出密檐,表现大屋顶出挑的斗拱,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屋顶建筑风格,也是北方地区砖砌楼阁式佛塔的体现。密檐式塔是宋、辽、西夏时期北方塔的典型造型,体现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气质,同时也是印度“堵波”塔覆钵之上的相轮的演化。印度塔顶上有三重伞盖,代表佛、法、僧三宝,以后层数加多至十三层。密檐式塔的层层密檐即是相轮的演化,其造型也是印度塔顶相轮的艺术表现。
西夏时期建的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和拜寺口双塔,是密檐式佛塔的典型代表建筑。
拜寺沟方塔[图4.4]坐落于贺兰县金山乡拜寺沟内,是一座密檐式砖塔,方形十三层约30米。塔身正南每层开辟有影塑龛,遍身粉装彩绘。方形平面,底边长约6米,砖砌叠涩出檐,四角有风铃。塔身下层较高,第二层开始层层收分,檐端从下往上形成柔和的曲线,显挺拔、俊峭。外形有唐塔特征。1990年11月28日被不法者炸毁,在废墟中获得有墨书西夏文和汉文题记的塔心木柱,在第三、十、十二层内有塔心室。塔基建在约2米厚的毛石堆砌层上。在清理废墟时,有西夏特色的戳印字砖,还有方砖、条砖,塔心柱有圆柱和八角形柱,还有大柁和槽心木,为木构架支撑的砖塔。出土有小泥塔、小泥佛,西夏文佛经36种,1.2万字。其中有木活字本《吉祥口合本续》,译自藏文“怛特罗”(咒经),还有西夏文草书佛经和汉文佛经,其中刻经4种,写经5种。除拜寺沟方塔外,现存的还有甘肃永昌北海子河谷内的密檐七级方塔。

更多推荐

建筑,西夏,艺术,装饰,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