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建筑装饰材料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基础原料层、碳纤维原料层、第二基础原料层和吸音层,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上方设有碳纤维原料层,所述碳纤维原料层上方设有第二基础原料层,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上方设有吸音层;本技术制备了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碳纤维能够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了原料的消耗,碳纤维两侧分别设有基础原料层,起到连接作用,材料的表面还设有吸音层,能够吸收环境中的噪音,提高环境舒适度,本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且原料中不含有有害成分,节能环保。
技术要求
1.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础原料层、碳纤维原料层、第二基础原料层和吸音层,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上方设有碳纤维原料层,所述碳纤维原料层上方设有第二基础原料层,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上方设有吸音层;
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和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水泥200~400份、砂150~220份、石800~1000份、水100~200份和木质素磺酸盐4~7份;
所述吸音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粉煤灰20~30份、多孔陶粒10~20份,稳定剂2~5份、胶凝剂0.2~0.7份和淀粉4~7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原料层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钙、硫醇丁基锡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凝剂为海藻酸钠、黄原胶或卡拉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建筑装饰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水泥200~400份、砂150~220份、石800~1000份、水100~200份和木质素磺酸盐4~7份,将上述原料搅拌均匀,制得浆体Ⅰ,备用;
S2: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粉煤灰20~30份、多孔陶粒10~20份,稳定剂2~5份、胶凝剂0.
2~0.7份和淀粉4~7份;将粉煤灰粗碎成3~5mm的颗粒,之后将所述颗粒进行湿磨,过筛,制得粉煤灰粉末;将所述粉煤灰粉末、多孔陶粒、稳定剂、胶凝剂和淀粉搅拌均匀,制备浆体Ⅱ,备用;
S3:将S1制备的浆体Ⅰ铺于磨具基层,并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使得浆体Ⅰ覆盖基层表面,制得第一基础原料层;将碳纤维原料层铺设在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表面,并覆盖整个第一基础原料层;将S1制备的剩余的浆体Ⅰ铺设于所述碳纤维原料层表面,振动处理,制得第二基础原料层;将S2制备的浆体Ⅱ铺设至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表面,振动处理,制得吸音层,密封所述吸音层并加压,常温条件下养护处理,制得碳纤维建筑装饰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装饰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厚度为30~50mm,所述碳纤维原料层厚度为50~100mm,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厚度为20~40mm,所述吸音层厚度为50~100mm。
技术说明书
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建筑装饰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问题,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降低了人们生活舒适度,因此随着时代的
的同时,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装饰材料作为优化生活环境必不可少的要素,也面临不断改革和优化的问题。现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较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需要具备环保性。目前现有的建筑装饰材料,例如陶瓷、木材、涂料等,特别是室内装饰材料,使用后往往需要经常长时间的通风散味,且由于外部环境噪声较大,一般的建筑材料隔音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研究一种节能环保常有必要的。
技术内容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制备了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碳纤维能够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了原侧分别设有基础原料层,起到连接作用,材料表面还设有吸音层,能够吸收环境中的噪音,提高生活环境舒适度。
本技术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包括第一基础原料层、碳纤维原料层、第二基础原料层和吸音层,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上方设有碳纤维原料层上方设有第二基础原料层,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上方设有吸音层;
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和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水泥200~400份、砂150~220份、石800~1000份、水100~200份和木质素磺所述吸音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粉煤灰20~30份、多孔陶粒10~20份,稳定剂2~5份、胶凝剂0.2~0.7份和淀粉4~7份。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原料层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优选地,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钙、硫醇丁基锡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优选地,所述胶凝剂为海藻酸钠、黄原胶或卡拉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建筑装饰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水泥200~400份、砂150~220份、石800~1000份、水100~200份和木质素磺酸盐4~7份,将上述原料加入至搅拌机搅拌Ⅰ,备用;
S2: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粉煤灰20~30份、多孔陶粒10~20份,稳定剂2~5份、胶凝剂0.2~0.7份和淀粉4~7份;将粉煤灰经过破碎机粗碎成3~所述颗粒放置于球磨机中进行湿磨,过筛,制得粉煤灰粉末;将所述粉煤灰粉末、多孔陶粒、稳定剂、胶凝剂和淀粉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制备浆体Ⅱ,
S3:将S1制备的浆体Ⅰ铺于磨具基层,并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使得浆体Ⅰ覆盖基层表面,制得第一基础原料层;将碳纤维原料层铺设在所述第一基础原料第一基础原料层;将S1制备的剩余的浆体Ⅰ铺设于所述碳纤维原料层表面,振动处理,制得第二基础原料层;将S2制备的浆体Ⅱ铺设至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得吸音层,密封所述吸音层并加压,常温条件下养护处理,制得碳纤维建筑装饰材料。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础原料层厚度为30~50mm,所述碳纤维原料层厚度为50~100mm,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厚度为20~40mm,所述吸音层厚度为50~100m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制备了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碳纤维能够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了原料的消耗,碳纤维两侧分别设有基础原料层,起到连接作用,材料表面粉煤灰为吸音层的主要原料,通过添加多孔陶粒,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同时能够吸收环境中的噪音,提高环境舒适度,且在制备过程中,通过振动处理,之间相互渗透,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本技术上述各功能层之间相互协同作用,使得本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原料消耗小且质地轻,材料能有效吸收环境中的噪声,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建筑装饰材料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第一基础原料层,
2、碳纤维原料层,
3、第二基础原料层,
4、吸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包括第一基础原料层1、碳纤维原料层2、第二基础原料层3和吸音层4,第一基础原料层1上方设有碳纤维原料层2,碳纤维原料层2上方设3,第二基础原料层3上方设有吸音层4;
第一基础原料层1和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3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水泥200kg、砂150kg、石800kg、水100kg和木质素磺酸盐4kg;
吸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粉煤灰20kg、多孔陶粒10kg、硬脂酸钙2kg、海藻酸钠0.2kg和淀粉4kg。
上述建筑装饰材料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
S1: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水泥200kg、砂150kg、石800kg、水100kg和木质素磺酸盐4kg,将上述原料加入至搅拌机搅拌均匀,制得浆体Ⅰ,备用;
S2: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粉煤灰20kg、多孔陶粒10kg、硬脂酸钙2kg、海藻酸钠0.2kg和淀粉4kg;将粉煤灰经过破碎机粗碎成3mm的颗粒,之后将机中进行湿磨,过筛,制得粉煤灰粉末;将所述粉煤灰粉末、多孔陶粒、硬脂酸钙、海藻酸钠和淀粉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制备浆体Ⅱ,备用;
S3:如图1所示,将S1制备的浆体Ⅰ铺于磨具基层,并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使得浆体Ⅰ覆盖基层表面,制得厚度为30mm的第一基础原料层1;将聚丙烯腈基第一基础原料层表面,并覆盖整个第一基础原料层,制得碳纤维原料层2,碳纤维原料层2厚度为50mm;将S1制备的剩余的浆体Ⅰ铺设于所述碳纤维原料层2得厚度为20mm的第二基础原料层3;将S2制备的浆体Ⅱ铺设至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3表面,振动处理,制得厚度为50mm的吸音层4,密封所述吸音层4并加压理,制得碳纤维建筑装饰材料。
实施例2
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包括第一基础原料层1、碳纤维原料层2、第二基础原料层3和吸音层4,第一基础原料层2上方设有碳纤维原料层2,碳纤维原料层2上方设3,第二基础原料层3上方设有吸音层4;
第一基础原料层1和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3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水泥400kg、砂220kg、石1000kg、水200kg和木质素磺酸盐7kg;
吸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粉煤灰30kg、多孔陶粒20kg,硫醇丁基锡5kg、黄原胶00.7kg和淀粉7kg。
上述建筑装饰材料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
S1: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水泥400kg、砂220kg、石1000kg、水200kg和木质素磺酸盐7kg,将上述原料加入至搅拌机搅拌均匀,制得浆体Ⅰ,备用
S2: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粉煤灰30kg、多孔陶粒20kg,硫醇丁基锡5kg、黄原胶00.7kg和淀粉7kg;将粉煤灰经过破碎机粗碎成5mm的颗粒,之后将磨机中进行湿磨,过筛,制得粉煤灰粉末;将所述粉煤灰粉末、多孔陶粒、硫醇丁基锡、黄原胶和淀粉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制备浆体Ⅱ,备用;
S3:将S1制备的浆体Ⅰ铺于磨具基层,并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使得浆体Ⅰ覆盖基层表面,制得厚度为
50mm的第一基础原料层;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铺设在层表面,并覆盖整个第一基础原料层,制得碳纤维原料层,所述碳纤维原料层的厚度为100mm;将S1制备的剩余的浆体Ⅰ铺设于所述碳纤维原料层表面,振40mm的第二基础原料层;将S2制备的浆体Ⅱ铺设至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表面,振动处理,制得厚度为100mm的吸音层,密封所述吸音层并加压,常温条件下纤维建筑装饰材料。
实施例3
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包括第一基础原料层1、碳纤维原料层2、第二基础原料层3和吸音层4,第一基础原料层1上方设有碳纤维原料层2,碳纤维原料层2上方设3,第二基础原料层3上方设有吸音层4;
第一基础原料层1和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3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水泥300kg、砂200kg、石900kg、水150kg和木质素磺酸盐5kg;
吸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粉煤灰25kg、多孔陶粒15kg、二月桂酸二丁基锡4kg、卡拉胶0.5kg和淀粉6kg。
上述建筑装饰材料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
S1: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水泥300kg、砂200kg、石900kg、水150kg和木质素磺酸盐5kg,将上述原料加入至搅拌机搅拌均匀,制得浆体Ⅰ,备用;
S2:分别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粉煤灰25kg、多孔陶粒15kg、二月桂酸二丁基锡4kg、卡拉胶0.5kg和淀粉6kg;将粉煤灰经过破碎机粗碎成小于4mm的颗放置于球磨机中进行湿磨,过筛,制得粉煤灰粉末;将所述粉煤灰粉末、多孔陶粒、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卡拉胶和淀粉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制备浆体Ⅱ
S3:将S1制备的浆体Ⅰ铺于磨具基层,并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使得浆体Ⅰ覆盖基层表面,制得厚度为45mm的第一基础原料层;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铺设在层表面,并覆盖整个第一基础原料层,制得碳纤维原料层,所述碳纤维原料层的厚度为60mm;将S1制备的剩余的浆体Ⅰ铺设于所述碳纤维原料层表面,振动36mm的第二基础原料层;将S2制备的浆体Ⅱ铺设至所述第二基础原料层表面,振动处理,制得厚度为70mm的吸音层,密封所述吸音层并加压,常温条件下维建筑装饰材料。
对比例1
原料用量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S1制备的浆体Ⅰ、S2制备的浆体Ⅱ和碳纤维放置于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制得混合物,将混合物放置于磨具基层上封并加压,常温条件下养护处理,制得碳纤维建筑装饰材料。
为了检测本技术制备的建筑装饰材料的有益效果,分别对上述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制备的材料进行力学性能以及吸音性能测试。首先,根据GB/T17671-199测方法》的规定,使用WDW-2000微机控制
电子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样品的抗压强度;拉伸强度按照GB/T1040-2006测试,结果如表1下:
表1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制备的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另外,对上述各组制备的材料进行吸音性能检测,样品的吸声性能采用JTZB驻波管吸声系数测定仪测试,测量过程严格按照GBJ88-85《驻波管法吸声系数与范》,检测在800Hz下的吸声系数,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制备的材料吸声性能结果
由上述表1可知,与对比例1将各原料混合后制备的材料相比,本技术采用将各功能层进行合理配置,将碳纤维材料放置在基层原料中间,而不是分散在材料层进行连接,在所用碳纤维质量相同的前提下,碳纤维之间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由表2结果可知,与对比例1将各原料混合后制备采用将各功能层进行合理配置,将吸音层放置于材料表层,保证了吸音层与外部环境的充
分接触,从而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吸音性能。由上述结果可知,本技各原料层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各功能层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材料的性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更多推荐
原料,材料,制备,技术,装饰,碳纤维,建筑,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