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
李  慧 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厦门  361000
摘 要: 本文结合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建筑设计部分案例,对大学校区建筑设计实践进行简单的分析。关键词:翔安校区;嘉庚风格;一主四从;尊重自然
1 工程概况
厦门大学现有校本部、漳州校区和翔安校区三个校区,总用地面积近9000亩(约6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141万平方米。其中,翔安校区占地3645亩(厦大校本部约2500亩,漳州校区为2568亩),规划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翔安校区位于翔安区新店镇,北依香山山脉、南临翔安南路、东接沙美村、西连茂林村,内涵3个天然水库,两个人工湖,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体以山体为界限向南侧海域逐渐降低。
翔安校区规划在保留和整合原有山脉和水系的情况下,以主楼群为核心轴,通过一条围合的校园主路相联系,并发散开来形成“一核多中心”的构架,展开了各功能布局,形成和谐统一的山水校园。主体建筑遵循了一主四从的传统和红白两色的基调并进行了新的演绎(见图1)
。图1 翔安校区总平面图
2 设计原则
(1)本校区在遵循因地制宜、尊
重自然的原则下对现有的山体和水系进行了保留和整合,达到建筑与山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人文主义原则:翔安校区主体建筑遵循了“一主四从”的传统布局,建筑造型采用了嘉庚风格,尊重厦门大学的传统文化,注重文脉的延续。
(3)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布局模式和功能分区,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的步行流线,做到人车分流,方便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4)建筑设计在兼顾功能合理布局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高效、生态、适用的现代化空间,并充分考虑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注重节水、节电、节材和环保设计,注重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常规建筑节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导照明、生态建筑材料等)。规划建设中水处理系统,利用中水进行绿化、冲洗道路及补给景观水,力争实现零排放。
3 设计概述
基于对翔安校区开发策略及其定位的研究,以及对嘉庚文化、嘉庚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本设计以生态环境为主导,传承嘉庚文化,发扬嘉庚建筑的风格,秉承嘉庚建筑的精神,建设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宜人的,具有学术氛围、交流氛围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翔安校区的可持续发展。
(1)进入主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最具代表性的主楼群,包括图书馆(行政楼)、公共教学楼组团、公共实验楼组团,形成公共教学区,亦是校园核心区。布局主要采用“一主四从”的嘉庚传统形式,北侧紧邻人工湖,南侧是由草坪绿化装而成的开阔的入口广场,形成了进退自如、张驰有度的布局形式。图书馆地上9层(局部5层),公共教学楼组团和公共实验楼组团均为地上5层(局部4层)(见图2)。
(2)主楼图书馆从线性形体中脱离开南向微移,从而使得图书馆的形象更加显要突出,成为统领全
局的标志性建筑。突破了以往单一均质的结构,轮廓高低错落,布局前后有序,以一高四低的组合取得了群体的均衡和主次的分明。
建筑主体踏实稳重,立面逐级收分,上部的中式大屋顶轻灵舒展,将大台阶和场地高差结合,凸显建筑气势。借助柱廊的强烈形式感突出了建筑的入口形象,柱廊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使得建筑整体感强,重点突出;屋檐的构架和藻井处理有效地解决了大屋顶沉重压抑的弊端;立面及柱式处理上配合石材的构造特点设计细部,更凸显了地域建筑的归属感。北侧入口处设计了一圈柱廊,形成内聚的入口广场,其半围合式和南侧主入口开放的空间形式成对比,从而区分礼仪入口和日常入口的不同空间感受,这里将成为师生们学习交流的理想场所。造型上大屋顶与柱廊巧妙结合,舒展开来,与湖面、绿化相辅相成,将建筑内外空间延伸贯通(见图3)。
图书馆的东侧是公共教学楼组团、西侧为公共实验楼组团,两组团按主次向两
边依次排开。在风格上与图书馆相匹配,利用石材的厚重感、柔美的线条处理、嘉
科技
64
2015年第7
图4
分子影像大楼图5 学生公寓东组团
庚元素的体现并与大屋顶相结合,大气、现代并体现了独特的“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风格。形态上中间5层,前后4层,使坡屋顶由内而外形成跌落,美化了建筑形象。建筑采用单廊围合的平面布局,两两结合,使各部分之间联系便捷又不互相干扰,形成院落,从而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多样化、
强调素质培养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
(3)其他院系聚组成群,大部分采用院落式的布局形式,这些组群分布于主楼群核心区四周,形成山水辉映的校园副中心区。国际学院相对独立,位于校区最西侧,围绕西面的一个山丘依山而建,并与核心区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基地南面设置独立出入口,与翔安南路相接,方便其与学院区及校外的联系。
各院系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既风格统一又有各自的特点,就以分子影像大楼为例,虽然其体量不大,但是外型丰富、功能复杂、专业性强。分子影像大楼是公共卫生学院科研学习的一个主要场所,既有研发科研项目的实用需求,又有各种学习辅导工作需求,是老师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重要基地。因此项目要求建筑在适应翔安校区总体环境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分子影像中心的专业性科研活动,又满足学生专业性实验学习的需求。分子影像大楼东北侧为动物中心的主要出入口,东侧为药学院,南侧为公共卫生学院,交通便利,适应校园总体环境。分子影像大楼以对称式布局,呼应南侧的公共卫生学院,该建筑与公共卫生学院之间围合的外部空间形成入口广场,以满足师生科研的生活,形成了与周边学
院发展联系的空间格局。北侧为校园山体景观,分子影像楼结合山体地形,设计了半地下空间,利用了地形特色,并保证了所有房间良好的景观效果,达到环境综合效益。分子影像大楼专业要求比较高,
平面功能需严格依照实验流程进行布置。建筑共地上四层,其中底层为半地下层。主要功能有加速器室、标记室、实验区、办公及设备用房等,放射性实验室必须由专门设计机构设计,并采取隔离式布置。建筑内部设有中庭休息空间,可供师生在科研的间隙进行科学研讨和学术报告。该建筑结合整体校园风格,以山墙、石柱、红砖及坡屋顶的处理使得功能与形象有机结合,突出分子影像大楼严谨稳重的科研性格,且符合翔安校区嘉庚风格的总体要求。建筑处理中以现代建筑语言,简化嘉庚山墙的表达,并融入了格栅及玻璃幕墙等现代化材质,使立面具有标志性及创新性。运用了形色分离的建筑表达手法诠释了新的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的微妙关系,充分表达翔安校区的地域性(如图4)。
(4)生活区分为三个组团,靠基地北侧,环绕教学区依山脉而建。目前已建成的为学生公寓东组团,包括本科生公寓区、研究生公寓区、博士生公寓区、学生食堂、综合楼及后勤保障用房等。设计以开放的思维方式,汲取嘉庚建筑兼容并蓄,古今、中西合璧的深层内涵,彰显新校园建筑的时代精神,探求建筑、景观合一的空间模式,建立山、水、建筑、人和谐统一的开放的厦门大学翔安新校园。结合原有地形,
配一系列开合有致的广场和小品。漫步校园中,可以体验到
图2
“一主四从”主楼群布局图3 主楼图书馆北侧效果图
(下转第67页
5 控制管片上浮的技术措施
5.1 盾构机掘进参数控制
5.1.1 确定盾构姿态控制量
由于弹簧土效应,管片上浮不可避免,在掘进时根据不同地质及掘进参数下管片的上浮量,制定不同的盾构姿态控制量,将盾构姿态下压,使下压量与管片上浮量相吻合,可有效地保证成型隧道质量。根据管片复测结果,一般将盾构姿态整体控制在-35mm~-45mm左右,可基本保证管片成型隧道稳定在+50mm以内。
5.1.2 确定合理的掘进参数
在下坡掘进过程中,应合理的控制盾构机各组油缸推力,适当减小上下组油缸推力差,根据我单位施工经验,宜将上下组油缸推力差控制在90bar以内,可有效防止因下部油缸推力大于上部油缸推力造成管片上移。可通过减缓推进速度,达到降低刀盘扭矩和盾构推力的效果,降低推力对管片造成的向上合力。同时减少对周边土体的扰动,给予同步浆液充裕的时间进行凝固,以便固定管片,以起到减少管片上浮的作用。掘进速度控制在媒体8环,可有效降低管片上浮量。
掘进过程中采用小纠偏、缓纠偏的方法调整坡度,每环纵坡变化小于0.2%为宜。在纠偏过程中,通过使用转弯环增加管片超前量,确保管片姿态和盾构机姿态尽量相适应,使盾构千斤顶推力和管片走向在一条直线上。
5.2 同步注浆浆液控制
在含水丰富地层中,浆液会被地下水稀释,再加配合比不适应,造成浆液不能及时凝固,从而进一步恶化管片稳定的环境。针对这一原理,采取措施如下:
1.必须具有充填性、和易性且不能离析;能够及时凝固并产生一定的强度,以便能够稳固管片;稠度合适,以防止被地下水稀释。
2.通过多方面试验,调整浆液配比,可适当增加水泥和膨润土用量,减少粉煤灰用量,使浆液具备注浆后及早凝固的特性,并达到降低浆液的稠度和增加浆液的比重的作用。
3.在同步注浆时,应保证实际注浆量达到理论空隙注浆量150%~200%,一般注浆压力为2bar~3bar,通常取注入压力=地层阻力+0.1MPa~0.2MPa,在同步注浆过程中使之能够达到浆液挤排水和充填空隙的作用。
6 结语
合理控制盾构机参数以及确保同步注浆效果,可以有效地控制管片上浮确保成型隧道质量。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盾构机掘进姿态,根据管片复测结果及时调整盾构机掘进参数;加强对同步注浆的管理,确保注浆的饱满度和缩短浆液的凝固时间,可有效地遏制管片上浮;加强和加密人工复测,及时反馈管片姿态上浮信息,可对调整盾构机姿态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提早采取措施。
(上接第64页)
不同景观间的变化,每个区域都有供学生们休息、交流的公共空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基地内自然环境优越,绿树成荫,设计时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植被。另外,在空间形态上,强调环境育人,重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面交往场所;强调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通过步行网络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个部分交流融合。根据校园生活的行为特征,营造一种充满活力、舒适的校园人居环境,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共同构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学生公寓东组团从西往东看,最西侧为本科生公寓区,毗邻校园景观湖,顺应湖边和校园道路依次排开,环境优美宜人;紧邻本科生公寓区东侧的是研究生公寓区,布置较为整齐,中间设有中心绿化景观,保留古井。研究生公寓区南面为学生食堂及综合楼,沿景观步道、依地形高低错落有层次地展开,巧妙地将宿舍区、教学区及运动区紧密相连;最东边为后勤保障用房和博士生公寓区,分别位于校园次入口的两侧,博士生公寓区紧邻校门布置有利于社会交流,后勤保障用房主要是员工宿舍、员工办公、医务室及库房等,与外界联系便捷,也保证了其他公寓区的私密性。
立面设计:厦大翔安校区与老校园同为一校,新校区建设无疑应传承嘉庚风格,然而从时空角度看,两个校区既隔海相望又跨越两个世纪,锐意创新,彰显时代精神更是翔安校区新建筑创作的重要层面。我们认为“古今、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开放理念”是嘉庚建筑风格的文化内涵,本案创作中力图摆脱浅显的传承手法,以抽离的坡顶元素、简洁的建筑形体和拱券等细部符号,运用现代手法加以变异、重组,力求创造出具有开放精神的厦大新校园建筑风貌。以简练的色彩搭配,体现其清新明快的风格。虚与实,水平与垂直等的对比手法,体现新世纪的时代气息(见图5)。
运动区分为三个部分,均与相邻组团紧密相连,方便了师生的娱乐生活,有利于全面发展。考虑到基地东边是未来城市的商业金融区,故在规划布局上让生活区紧临布置,方便学生出入。运动区、学术交流区沿城市干道布置,以实现城市资源共享。
67

更多推荐

建筑,校区,管片,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