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艺术
摘要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塑造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创造了许多新颖的空间形式,完美的空间艺术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极具创新,体现了时代特色。本文以不同形态的入口空间、院落空间、几何形态空间和光影空间为例,解读分析了空间艺术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空间艺术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色。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空间艺术 入口空间 院落空间 几何形态空间 光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于1991年宣布退休之后,在经历了德国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后而为家乡贡献的“封刀之作”。博物馆满载着贝聿铭先生浓浓的乡情,虽然早年接受西方包豪斯教育,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华裔的血统、东方文化的烙印、叶落归根的夙愿都使得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与大师以往作品的
极大不同。“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不仅仅是单纯地继承传统。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极富创新地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辅以最为擅长的几何造型、玻璃金字塔、光影效果、剪力墙和钢结构,谱写了一曲欧美乐风中融合了东方神韵的美妙的旋律。 “中而新,苏而新”的“苏”系主要体现在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上,而“新”则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新材料的不同组合,使得“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中而新,苏而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用玻璃、钢结构、花岗石片、粉墙等材料塑造的建筑空间辅以姿态优美、线条柔和的文竹和紫藤树,在刚柔相济的对比中,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一入口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古城历史街区的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上,从这两条街口望去,建筑造型突出: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遥相呼应的灰白色调;钢和玻璃材质的时代感;镶嵌花岗岩片的新颖屋顶;与周围环境基本接近的尺度,所有这些,都勾画出建筑形态上强烈的轮廓线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而沿着东北街自东往西、街边高大的梧桐树也换成了
花台中细小的柳树,与西侧外墙简洁的城市空间共同为主入口打下伏笔,这种斩进式、具导向性的入口空间处理手法,可谓独具匠心。
更多推荐
空间,博物馆,苏州,艺术,新馆,传统,入口,形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