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ineering Education| 工程教育 | ·227·2017年6月
高校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理念探析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
柴镇硕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成为校园建筑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概括了素质教育理念下大学校园建筑设计所运用的理念,包括地域文化、组团化、科技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不同的理念在设计中都得到较为显著的运用,也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高校校园;建筑设计;组团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6-0227-02
目前,随着教育地位在社会上的不断提升,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教育软硬件投入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多的成就,很多新校区开始投建。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科技、知识前沿的角
色。作为培养人才的集中地,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新时期环境下,大学则成为经济社会的核心场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学校建筑也能随之而改进,因此校园建筑所具有的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特征更明显。文章力图通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校区方案设计进行分析。
1  工程概况
佛山科技学院新校区位于广云路以北,水库西路以东,金虹大道以南,仙溪水库以西,东侧怀抱仙溪水库。用地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周边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略有起伏,由仙溪水库伸展出的三道低凹湿地似指状自东向西插入基地,形成起伏相间的地貌。基地内零星散布许多池塘,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仙溪水库的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该工程拟建建筑面积829476m2。
2  设计理念及原则
本设计工程的中心思想是“生态、人文、师造化”。在设计中使之组团化。教学建筑的组团化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为学生使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了方便,避免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教学中心区的空间环境氛围。
主要内容:①空间开放化。妥善处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后勤行政区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
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从而带动各学科的相互交流和促进,提高竞争力;②资源共享化。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提高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尽可能减少重复建设;③服务社会化。净化传统学校的功能组织,突出学校教育、健身等功能,面向社会开放并强调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④环境生态化。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的特色,营造活力教育场所和成长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⑤风格多元化。有机融合多元文化,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3  结合实际谈设计理念
3.1  以人为本
“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学校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欲求的一部分。”这段被许多人所引用的话摘自路易斯·康的著作,它反过来给了我们一个设计思路,保留校园前的大树,做为对原有校园记忆的保存,同时唤醒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交流意识。这段话同样表达了学校的空间是为交流而存在的,除却智能上的交流外,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3.2  环境优先
结合环境与各功能要求,塑造有机融于城市的校园空间是我们的设计目标。校园建筑要与地域条件相结合,充分发挥仙溪水库景区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貌环境在建筑组合形式、外观造型、空间结构方面体现差异性,以适宜不同环境的技术和手段,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建筑。
3.3  合理的规划功能分区
本案以“一轴一带三心四区六广场”为主要框架进行总体布局(见图1),“一轴”为贯穿南北校区的主干道;“一带”为北区各学院和公共教学区之间的公共步行景观休闲带;“三心”为南面的校园主入口广场中心区,图书馆和公共教学楼组团西面的中心广场区和校园北侧的滨水及体育广场区;“四区”由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后勤办公区四部分组成。根据用地的特征及教学的需要,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在南区与北区分别布置;
“六广场”分别为南区的入口广场和休闲广场,北区的西入口广场、中心广场、体育广场和滨水广场。
图1 总体布局图
南区公共教学楼,校医院、解剖实验楼、生化实验楼,生命科学院布置在东部。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篮球、排球、羽毛球场布置在西部。原生命科学院与原校图书馆保留,
DOI:10.ki.2096-2789.2017.06.107

更多推荐

校园,建筑,广场,学生,交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