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与设计
gui hua yu she ji
35
基于韧性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
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心圩江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张琪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水的问题仍然是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是生态城市理论的提出,无一不是和水相关。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最有特色的空间之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它的合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以韧性景观理念为指导,从生态系统修复、地域文化延续、公共活动空间拓展这三方面探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策略。关键词:韧性景观;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心圩江
一、概述(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依水而生,在人类生存到发展的历程中,从被动的依赖、汲取大自然的水资源,到主动去改造、利用水资源,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治水传统和抗洪精神。水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蕴育出中国人包容共济、坚韧顽强的民族性格,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大量兴建护坡、水坝、渠道等水利工程,虽然缓解了旱涝等自然灾害,但也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河道原本的生态系统平衡。河道硬化、渠化等破坏河道生态平衡的水利工程,使原本的自然河岸逐渐消失,不仅影响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也因此让河道失去了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是牺牲生态和可持续换来的,此时以韧性景观为视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便成为了解决河流内涝、水环境污染、平衡自然与城市建设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使城市滨水空间生态效益愈发低下,水污染和城市内涝等情况不仅没得到改善,简单粗暴的硬化方式还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生态功能。本文的目的是以现有城市滨水空间为例,总结归纳已有的城市滨水景观的经验和形式,指出不足之处,并尝试以韧性视角来解决当前城市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
在倡导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韧性景观理念是具有持续性、先进性和有效性的。本文从韧性
视角来研究城市滨水景观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探讨韧性景观是如何在城市滨水空间中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动态干扰和变化,让城市在面临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韧性视角让我们正视自然生态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设计思维和设计策略。
(三)相关概念界定
韧性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指物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把“韧性”这个概念放在景观中,就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压力或破坏时能够较快的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即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中和外力冲击下的自我适应、自我修复和自我健全的能力,通常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或景观服务的可持续性。韧性景观不仅要把生态发展放在第一位,还要注重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空间中与水相邻的空间,通常是由水域、陆地、水陆交界线构成。城市滨水空间具有运输、生态廊道、休憩游乐等功能,对解决城市空间匮乏,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态学教授霍林1973年在其著作《生态系统韧性和稳定性》中提出“生态系统韧性”的概念,最早将韧性的概念应用于生态学,
即“自然系统应对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时的持久性”。
德舒查(Desouza)和佛兰尼瑞(Flanery)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对韧性城市这一概念建构了理论框架,以城市构成因素、压力源、受压结果这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自然(物质资源和生长动态)、人类活动、经济、政策等压力源对城市系统的影响,并指出会存在永久性破坏、暂时性干扰、部分功能衰落这三大影响结果,得出最终要通过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来影响城市的韧性。
韧性的概念不再是生态系统原始状态的一种恢复,而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为应对压力和限制条件而激发的一种适应、变化的能力。
韧性景观在国内的发展和研究相对滞后。我国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研究韧性城市的学者和相关论文,徐江和邵亦文预言在城市的转型发展中,韧性城市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问题成为了中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缓解自然生态和城市发展间的矛盾,韧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山水城市等理论概念应运而生。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应对多方位多系统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进度,因地制宜的运用韧性理念,在面对灾害的时候让城市具有预防性和适应性。
为了应对国内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让人造环境具有在遭遇破坏时能够自我修复的能力,研究人员将
韧性概念和景观相结合,由此得出韧性景观的概念,景观的韧性是指景观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自我恢复并保持内在结构系统的完整性,韧性景观的特性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遭受外部侵扰时形变而不质变的刚性,而是过渡变形后仍然能够恢复原有状态的弹性。
三、韧性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一)城市滨水空间的基本特征分析
城市滨水空间是水体和陆地的相连的一定范围的总称,其特点是水体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增添了城市的活力,是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
1.城市滨水空间的种类和构成要素
城市滨水空间有带状滨水景观、面状滨水景观、网状滨水景观三种,一般是由自然要素(水体、植被、生物、地形地貌)、人工要素(建筑、广场、道路、小品)、文化要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这三方面构成,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其中,自然要素是人工要素和文化要素的基础,人工要素丰富了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强化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三个要素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城市滨水景观。
2.城市滨水空间的主要特点
城市滨水空间主要区别于其他城市空间的特征表现为历史文化性、公共开放性、生态多样性等几个方面。人类文化依水而生,江河湖泊往往是城市文化的诞生处,游人在此处休憩交流、赏玩散步,滨水空间不仅影响
规划与设计
gui hua yu she ji
36
着城市的文化发展,而且为城市提供了高质量的游憩资源。特殊的构成要素还使城市滨水空间在地貌和空间上都具有多样性。
3.城市滨水空间的主要功能
城市滨水空间一般是对滨水空间自然要素的人工干预的结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一般具有调节生态、活动休闲、文化表达、城市形象展现等功能。
(二)城市滨水空间面临的问题1.生态意识缺失
在一些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中,常出现因为简单考虑河流防洪防涝、运输等功利价值,直接使用裁弯取直、硬化河堤等措施,而因此忽略了对滨水区生物生态的保护。硬化的人工驳岸往往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虽然为城市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但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河岸带的生态平衡,出现水体污染和自然湿地快速消失等问题,也导致了河流自我净化和自我恢复能力的退化。除此以外,高大、生硬的水泥驳岸也拉远了人和自然的距离。
2.城市地域文化缺失
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景观设计出现了相似、雷同的现象,很多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生硬照搬国外优秀作品,一味模仿大师分隔,忽略了当地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导致滨水空间景观设计逐渐失去地域特色。而地域文化是凝聚着当地人情感和记忆的灵魂,一旦忽视或毁损,城市滨水空间也会失去活力。
3.功能定位不明确,基础设施缺失
目前国内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缺少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出现城市总体规划和景观规划脱节的现象,很多滨水空间被征作他用,导致空间内缺少居民活动空间和相关服务设施。
4.公众参与度低
国内的滨水空间大多数是政府项目,在政府确定好规划方向和设计方案后直接开工,往往忽略了公众的想法和需求。而只有公民参与到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去,设计出的景观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归属感,以至于后期也能参与到空间的维护和管理中去。
(三)韧性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就是指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在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和生态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前提下对场地进行开发和设计,具体表现就是在设计中尊重场地现状,合理利用原有的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保护现有的生物资源,尽量减少或隐藏空间的人工痕迹。
2.地域文化保护原则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滨水景观在城市中肩负中重要的角色,因此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应该具有城市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设计之出,就应该深挖城市历史文化,从城市的民风民俗、文化活动、建筑风格中提取文化符号,运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
城市滨水空间因为和水相邻的独特优势,不仅应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还应该满足人的文化属性,让人们身处其中的时候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引发文化认同感,从而代代相传。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在保护生态平衡的观点下提出的。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分析,探索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间的平衡状态,以最小化的资源消耗来最大化满足人类活动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为了达到自然资源和其开发程度之间的一种平衡,从而让自然系统保持和加强自我更新、自我生产的能力,加强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之间的融合。在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场地、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本土植物的配置、水资源的保护等。
4.安全、亲水原则
安全是滨水空间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河道景观要能够做到防洪防涝,保障城市安全,另一方面在滨水区游玩时,要考虑到游客的人身安全,避免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在设计中可设置植物围墙、护栏等安全措施。
人对水有着天生的亲密感,而过去的很多滨水景观大多以防洪防涝或交通运输功能为主,往往能看见水却无法近距离感受水,忽略了人本身的亲水性。当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该把人的亲水性作为原则考虑进去,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四、韧性视角下的心圩江滨水景观设计(一)项目背景
南宁市心圩江位于邕江北岸,北起老虎岭水库,南至邕江、西岸紧邻南宁市高新区、南宁市动物园,东岸为广 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集中片区,沿线有12条支流汇入,是南宁市流域最长、支流最多、服务人口最多的内河。天然河道长29.25公里,积水面积132平方公里,项目建成后影响巨大。
本次设计选取心圩江高安路—振兴路的一段,河道长约1100千米,设计面积约20.6公顷,河道周边散布大塘村、屯里村、西津村等城中村,滨水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
(二)心圩江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上位规划
按照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批复文件《南宁自然资函 【2019】1383号文件》要求,将南宁市心圩江湿地公园定性为专类公园中其他专类公园,需满足相应规范设计需求。
根据《南宁市高新区心圩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可知,心圩江(高安路—振兴路段)以居住服务、科研 教育、商业办公用地为主,应当满足周边人群运动、休闲、娱乐游赏等功能需求。
2.场地现状特征
(1)交通现状。设计场地位于西乡塘片区的中心区域,周边有秀厢大道、科园大道、大学东路、江北大道等多条城市主干道,交通十分便利,可达性强。除此之外,心圩江靠近南宁市地铁1号线动物
园站和鲁班路站,加强了心圩江与南宁市其他几大片区的联系。
本次设计范围内的堤岸路和滨水步道部分被违章建筑及场地施工破坏,导致路网系统中断,场地连接性差,现状停车场使用率低。
(2)植物现状。该段植被系统相对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乔木长势良好,主要品种有小叶榕、香樟、蓝花楹、红绒球、扁桃、木棉等。灌木和地被由于长期无人管理,长势杂乱。
(3)现有资源分析。南宁地处亚热带,属湿润的亚 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良好的水、热条件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乔木树有600种以上,拥有4A 级以上旅游景区21家;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3处。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壮族山歌、壮族服饰、武鸣县壮族三月三节气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性而闻名遐迩。
心圩江流域上游地区池塘遍地,是南宁故乡原风景之一,也是本地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走近乡土,参与农耕体验, 是体验生态环境改善、实践可持续发展之道的有效路径。
综上所述,场地目前存在连记性差、水域生境破坏严重、缺少地域特色等问题。因此,场地应以绿色基地作为心圩江的基调,注重生态涵养,尽量保护现状的地形、植被和水体,配合打造城市绿地生态
系统,注重使地被的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下持续恢复,并不断演化,最终使得整个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趋于健康,为市民提供合理、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
3.韧性视角下心圩江滨水景观设计的设计策略
(1)生态优先策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是尤为重要
规划与设计
gui hua yu she ji
37
的,水域景观的生态形态原本应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而现如今,人们为了提高汛期快速行洪能力,往往会通过裁弯取直、渠道化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人工干预,这样做对水域和滨水空间的生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原本生活在水中或河岸的生物种群减少或消失,河岸带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性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本设计应通过对心圩江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恢复和保护滨水空间的自然或半自然形态,改善心圩江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
(2)文化延续策略。城市滨水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遗迹,对提升城市形象,形成城市印象
都极为重要,是一个城市传承当地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心圩江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要深挖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遗址,提升心圩江滨水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在满足基本生态功能和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融入壮乡文化、提炼壮乡元素,设计相关风貌展示区,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
(3)以人为本策略。在心圩江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中,要始终考虑到人的使用需求。要以服务人为核心,健全场地基础服务设施,针对居民需求打造多元化的休闲活动区域和游憩娱乐场所,设置体验空间和亲水平台,满足居民的场所参与感和亲水需求。增加居民与生态的互动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水空间。
4.韧性视角下心圩江滨水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
(1)生态优先策略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①保留场地原有的自然特征。尊重原有场地,以最小干预为目标设计生态驳岸。对于较陡的坡岸或者冲浊较为严重的地段,在种植植被的同时,通过天然石材、木材护底来增加驳岸的抗洪能力,以此来调节水源;在河流域坡度较缓的地方保持自然状态,通过自然缓坡、植草、堆砌石块等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繁衍等活动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植被自身的根系增强河岸带防洪护堤的能力。
②设计生态浮岛、恢复生态滩涂。小范围内设计人工浮岛,恢复浅滩的原生状况,营造生境。浅滩和
浮岛是藻类、水生动植物的最佳寄居场所,为鱼虾、鸟类等上层生物链提供了生境,同时对净化水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境的形成促进了滨水空间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障了滨水空间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让滨水空间具备了景观韧性,在面临自然灾害和干预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
③运用透水性材质。在道路铺装和广场铺装的材质选择上,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以透水铺装代替传统的水泥硬化铺装,以此提高土地的透气性,减少雨水径流对河水的污染,起到调节气候,降低土壤温度等
作用。可渗透性界面的设计让河水在丰水期,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存储,在枯水期,地下水又可以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调节水位的作用。
(2)文化延续策略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广西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遗留下了丰富的那文化习俗和文化遗产。因此在心圩江滨水景观的设计中,以那文化为主题设计了农创研学区,通过设置犁地、插秧、割禾、运输等一系列农耕体验活动,让人们参与体验农事劳作,将农耕与科普结合,让那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除此之外,在建筑、铺装、景观小品和景观设施的设计中,加入壮锦等壮族文化符号,营造壮乡氛围。
(3)以人为本策略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①完善景观基础服务设施。人是场所服务的主要对象,在设计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到人的需求。通过健身绿道的设计连接整个场地,保障场地的可达性,满足周边居民散步、锻炼等需求。考虑到人亲水的天性,在场地中设计滨水栈道和亲水平台。根据《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等条例要求,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停车位和厕所数量。
②体验式活动的植入。景观活动是居民体验能够展开和延伸的必要过程,一方面可以在道路的设计上,增设二级园路和小径,从路径上增加居民的体验,通过行径的方式串联各个节点,从而形成连续性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景观节点的设计,营造场所体验。根据居民需求,设计休闲娱乐区和儿童活动区,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不同的场所体验。同时预留一定面积的广场,为民俗庆典、农耕体验等聚集活动预留场地。
五、总结
城市滨水空间不仅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和交流的场所。本文首先对韧性景观和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进行解析,了解韧性景观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实践案例。接着,通过梳理现阶段滨水空间面临的问题,指出韧性理论指导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原则。提出运用韧性景观的理论策略,恢复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驳岸、透水铺装、植草沟等设计形式,让滨水空间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韧性。最后通过心圩江滨水空间景观设
计的实例,对韧性景观理论在滨水空间景观中的实践进行论证研究,对当今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补充。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琪(1996-),女,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
方向为风景园林。
长效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关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就应当以学生在未来不同方向所体现出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在当前所处年龄阶段和受教育时期所体现出的个体性身体机能差异,还有学生自身所学专业以及日后想要进入行业的职业发展现实需求为前提,开展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合理化选择以及体育课程体系的针对性构建,进而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育体系的充分应用,有效推动学生实现对于体育课程实践活动方积极参与,有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体育能力的具备和健康运动习惯的培育,帮助学生为自身日后所从事职业体能要求的满足奠定坚实基础。而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阶段,则同样应当注重课程教学方案实施构想的有效开展,从而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对于高
职体育教育意义彰显的现实作用。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傅强.高职体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普童话,2020(28):25.
[2]吴婧怡.关于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与实施构想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88.
[3]丹慧芬.高职体育教育内容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设计[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3):94-95.
[4]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与实施构想[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04):331-334.
(上接第34页)
更多推荐
城市,空间,滨水,设计,景观,文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