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8期
Vol.11 No.8145
纸媒“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初探
——以《中国石化报》综合新闻版为例
赵士振
(中国石化报,北京 100020)
摘 要:为缓解稿源不足的局面,围绕版面定位、特性和来稿情况,探索实践“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大体可分为“新闻组合+评论”“新闻+评论”“新闻+新闻”三种表现方式。其应用实践,倡导简洁明快的写作导向,形成版面特色,提升版面格局。
关键词:新闻组合;评论;版面特色;创新;格局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145-02中国石化报社成立于1988年3月,集报纸、杂志、电
视、网站、客户端于一体,是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综合性新闻媒体。《中国石化报》目前实行“主报+周刊”出版格局,周一至周五出版,全国发行,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中国百强报刊”。
近年来,笔者作为中国石化报社要闻部责任编辑,负责一版要闻和二版综合新闻的策划、编辑工作。为缓解稿源不足的局面,笔者围绕版面定位、特性和来稿情况,探索实践“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
实践证明,对于行业特点明显的《中国石化报》来说,“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适应版面定位与特性,能够增强版面表现力,凸显报纸特色,对提升版面整体格局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适应纸媒创新需求
《中国石化报》综合新闻版是要闻版的延伸,常设言论“经济走笔”和现场新闻“走近一线”两个栏目。
目前综合新闻版稿源主要来自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直属企业的通讯员,稿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来稿优质稿件不足,需要责任编辑进行大幅度的二次处理;二是同质化明显,稿件内容与形式变化不大,给责任编辑布局版面带来困扰;三是来源不均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建设领域来稿数量多、质量高,油品销售企业来稿数量较少;四是言论作者队伍不健全,稿件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话题针对性不强、内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走笔”栏目质量。
同时,在报社目前“主报+周刊”出版格局下,专业属性明显的稿件大多流向了周刊,综合新闻版部分稿件特点不突出,甚至属于“边角料”。责任编辑虽能璞中琢玉、饭里挑肉,但也常为头条稿件和言论文章大费周章。
穷则思变,解决稿源不足的问题,应主动出击、创用技巧来确定信息的准确性,一定要用一种被访问者不会察觉的方式再次提问;而且同一个问题不要多次重复提问,因为这样会让被访问者不知道要回答哪一个问题。对于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记者,遇到这种问题,他们通常会依据工作进度、气氛与被访问者的情绪
等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而不是盲目展开采访。[2]
(六)采访过程中认真倾听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既是提问者,也是聆听者,不能仅仅是提问问题。如果只是僵硬地提问问题等待回答,就会让被访问者心生隔阂,这样就不利于接下来的采访工作,让气氛越来越尴尬。因此,广播新闻记者在提出相关问题之后,在被访问者回答的时候应该仔细认真地去聆听,不可以中途插话打断,不能增添任何的个人感情,尽最大努力去尊重被访问者,推动工作更进一步开展。新闻记者在聆听的时候,可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规整,还需要理清楚思路,经过思考发展有价值的新闻,得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七)突出亲切感采访的时候,新闻记者一定要让被访问的人了解自己
的身份与工作。采访者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而且要虚心请教,同时也要做一个很好的聆听者,让被访问的人感受到记者的真诚。这样采访工作才可以高效率地进行下去,被采访者也会更加愿意配合工作。采访的时候也要注重提出问题的语气,要用平和的语
气与受访者沟通,让双方都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完成采访工作。有一个好的开始,会为后期的工作打下基础,也会让采访者与被访问者有一定程度的默契,遇到问题时可以灵活应对,不至于出现慌乱的状
态。
[3]四、结语
广播新闻记者采访工作对新闻信息的报道有关键意义,且广播新闻记者的整体能力关系着访问的水准。广播新闻记者要进行访前准备,保证现场的访问工作顺利进行;在现场访问的时候要注意自我感情的表达,注重采访细节,让有价值的新闻得到体现,提升现场访问的效率、质量;还要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在访问的时候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参考文献:
[1] 郁永淮.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J].西部广
播电视,2015(04):142-147.[2] 李锐.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J].媒体时代,
2015(10):101.[3] 郑斌.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J].环球市场信息
导报,2015(35):83.作者简介:程晾(1970—),女,安徽望江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融媒体采访。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46
传媒实务
新。“不同的新闻媒体要有自身特色,有精准的受众定位,不能搞成大而全、小而全,千报一面、重复雷同。好的思想、观念、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
达出来。”
[1]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真研究来稿特点,调查通讯员的意见和需求,尝试探索实践“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
一篇稿子,如果具备有用、好看两点,就大体可以编发了。综合新闻版尽管稿件质量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可以刊发的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除党建政工外,其他均可。尽管有些稿件“不好看”,但不乏有价值的信息。只要编辑用心发现、巧手整合,这些有用的稿子是可以“好看”起来的。
就像范敬宜说的那样,笔者坚信,一篇不起眼的稿件,经过搭配、点评、配评论等,可以身价十倍。相反,一篇很有分量的稿件,由于版面处理不当,也可能大为
逊色。
[2]
因此,笔者在编辑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新闻组合+评论”形式,让稿件变精、让站位更高,有效缓解了新闻稿件和言论量少质低的矛盾,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效果。
二、“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的实践应用“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的关键,一在组合新闻,二在配发言论。
组合新闻遵循同主题集中原则,整合各类新闻资源,对不同内容的稿件进行延伸或组合,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归纳、组合至相同主题下编发。编辑根据主题撰写并配发言论,对报道主题进行强化凸显。“归纳、分析、加工,见人之未见,让版面更有思想、有厚度、有影响力。看似不相干的新闻一旦稍加整
合,即大有文章。”
[3]
“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大体可分为“新闻组合+评论”“新闻+评论”“新闻+新闻”三种具体呈现方式。
第一,新闻组合+评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新闻稿件组合在一起,配发一篇评论。销售企业来稿,常反映他们直面竞争开拓市场的做法。经过梳理、选择,笔者将江苏淮安石油提升非油品销量和湖北武汉梅岭加油站暖心服务顾客的做法加以组合,并以“办法总比困难多”为题,撰写配发言论。通过“新闻组合+评论”的形式,对具有借鉴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强化,让稿件更“有效有用”。
如何让技术革新在基层落地,不少单位有很多好办法。笔者将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西北油田采油二厂、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的做法组合在一起,撰写并配发言论,在综合新闻版进行重点处理。
第二,新闻+评论:独立的一篇新闻报道,配发一篇评论。近几年,国企改革逐步深化,石油石化行业非核心业务面临生存危机。中国石化地球物理胜利分公司测绘中心就属此类。他们不等不靠,组建无人机测绘团队。这样的转型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笔者为稿件配发《要紧盯市场转观念》言论,收到不错的传播效果。
第三,新闻+新闻: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新闻稿件组合在一起。例如,因为同属节能减排,笔者把销售华南分公司和胜利油田发电厂的稿子放在一起编发。由于话题并不新鲜,无须配发评论,笔
者只是进行了新闻组合。
三、“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取得的效果第一,形成一种导向,即追求简洁明快的消息写作和有立场、有温度的言论写作。目前,《中国石化报》各版面通讯报道比例较高,消息报道较少。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通过刊发内容精练、主题鲜明的消息稿件,引导写作者精写、写精,增强版面的时效性和表现力。
第二,促进言论写作和言论作者队伍建设。“言论的功能之一,就是形成一种抓住读者、有效传递思想的行文风格。紧扣新闻,能为你的言论增添力量,为报纸
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4]
“新闻组合+评论”模式,追求的就是让报纸有观点,让观点更鲜明,吸引读者阅读,努力让读者变成作者。
第三,形成版面特色,提升版面格局。报纸编辑都会遇到优质稿件短缺的情况,如何解决呢?范敬宜曾提出“稿件升级”的要求,即如何把每块版的精气神提高一个档次。他建议,编辑如果能够写一篇统揽全版的点睛评论,就可能把精气神提起来,化平淡为神奇。“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通过版面创新,提升表现力,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打造出差异化的优势和竞争力。
第四,提振写作者的信心,传递“稿件再短,只要有料,同样可以上头条”这一信息,激发通讯员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言论写作的积极性。
四、“新闻组合+评论”报道形式应用风险防控第一,新闻组合不可“拉郎配”。“稿件配置的目的在于丰富报道内容,扩展和深化报道思想,满足读者的需求,获得‘1+1>2’的组合效应。”切不可为组合而组合,把毫无任何关联的新闻稿件生拉硬拽放在一起。应时刻记住,新闻组合做得好可以凸显特色,组合得不好则会放大缺憾。
第二,要注意频率和节奏,把握好时度效。“新闻组合+评论”报道模式虽是创新,但不能应用过多、为创新而创新,否则就会形成新的僵化模式,引起审美疲劳。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纸媒受到的冲击显而易见。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报来说,更需求新求变。要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瞄准薄弱环节,聚焦自身潜力,通过调整优化组合,科学配置新闻资源,丰富版面内容,增强版面张力,从而提升传播影响力,探索纸媒创新发展之路。参考文献:
[1] 讲义编辑部.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9.[2] 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7:273.[3] 欧阳霞.报纸编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4] 康拉德·芬克(美).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
程[M].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01.作者简介:赵士振(1971—),男,山东济宁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与出版。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新闻,组合,评论,稿件,报道,版面,言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