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的媒介信任——关于中国新闻工作者对网络信息与媒体新闻报道信任度的调查
周勇/钟布
【内容提要】本文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出发,调查并比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及未来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学生)对BBS信息和报纸信息的信任度。结果显示,由网民提供的信息正日益受到信任,这一趋势在学生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2-5685(2009)07-0081-05
当22岁的宾馆服务员邓玉娇面对几名当地官员的侵犯奋力自卫的时候,她肯定没想到自己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会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这名弱女子刺死施暴官员并最终被一审当庭释放的过程中,公众舆论的压力对事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媒体记者们面对当地政府的“严防死守”陷入苦斗的时候,事件的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早已成燎燃之势,甚至有关方面以“防雷击”为由截断当地的互联网也丝毫无济于事(无独有偶,在此后的石首大规模群体性冲突事件中,当地政府也采取了断网措施)。事实上,这不过是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影响力大发展的一个缩影。周老虎、天价烟、温州公款旅行团以及石首冲突等一系列事件显示,互联网正在摆脱单一复制信息的局限,开始通过“制造-复制-扩散”信息对公众舆论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影响。
媒介研究者认为,网络不仅帮助中国网民突破官方的信息控制,而且使他们有能力挑战权威的观点。在当前迅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一个传统命题再次具有了
现实意义:在网络媒体不断挑战传统媒体权威性的今天,对于中国公众而言,谁是可信赖的信息提供者?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对新闻记者和新闻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框架下了解他们对媒体的信任度。之所以选择这一群体是因为我们相信,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者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对传统媒体可能较一般公众更有信任感,因为传统媒体较网络媒体在运作上更符合他们的专业标准,也更有可能是他们职业的归宿(至少在目前如此)。以这一群体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信任感的变化。换言之,如果研究显示最有可能信任传统媒体的群体(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媒介信任感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可以推断,这种变化在普通民众中可能更为明显。
文献综述
此前的研究发现,个体会积极寻找信息通道来满足其需求、动机和愿望,而这一过程同时受到他们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和媒介系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媒介系统依赖(Media System Dependency)理论将是研究网络如何在中国建构媒体-受众新型关系的理想框架。
1.新闻消费中的媒介系统依赖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最早由南卡利弗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桑德拉·波尔·洛克奇(Sandra Ball-Rokeach)和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梅尔文·德弗鲁(Melvin DeFleur)提出,它把媒介视作一个控制稀缺和宝贵信息资源的系统,由此产生了媒介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依赖及个人对媒介的依赖。它认为,个人对媒介的使用取决于受众、媒介和社会三方的相互关系。两人随后完善了这一理论,把受众-媒介-社会三重关系在宏观层面分成结构性依赖关系(如媒介与政治系统的关系),在微观层面分成个体媒介系统依赖(如受众与媒体的关系)(Ball Rokeach,1985)。完善后的理论认为,通过加入一些变量(如社会环境、媒介系统的活动),宏观层面的依赖关系决定和建构着微观层面的个体媒介系统依赖关
系。
由于受众希望媒介系统能帮助他们接触和消费信息以实现其目标,他们会发展“与那些感觉最有助于帮助其达成目标的媒介的关系”(Loges & Ball Rokeach,1993,p.603)。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人们不再单一依靠官方媒体获取信息,传统的媒介系统正在失去长期保持的垄断性宣传功能。这催生出一种新型的受众-媒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媒体不得不更在意受众的需求,而受众则经常制造和传播一些由于官方控制无法从媒体获知的信息。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这一趋势近年来在中国正不断升级,其标志就是:个人对官方媒体的依赖不断下降,而对由BBS、短信这样的新媒体所提供信息的依赖正在增强。
2.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
中国是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国家:2.9亿,70%的年龄在30岁以下。最近一项由全球市场信息组织(TNS)实施的互联网使用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个国家中,中国人花在网上的时间占休闲时间的比例最高,达44%(Adams,2009)。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网民上网时间有70%以上花在寻找和阅读新闻上,这些新闻有的是由网民提供的,在官方媒体上很难看到。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网民接触和讨论“敏感政治话题”(如官员腐败)的新兴媒体,这些话题往往由于官方压力而被传统媒体回避。BBS就是网络快速发展给中国人带来的最具活力的沟通渠道之一。
3.媒介信任
媒介信任是一种感觉,认为新闻信息正确反映了事件本身。互联网的到来和作为信息来源的快速成长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媒介信任的关注,包括在线的和离线的信息。查夫(Chaffee)和他的同事对“媒介信任”(media trust)和“媒介可信度”(media credibility)这两个概念做了区分,认为“媒介信任”是针对“作
为机构的媒介整体,而不只是对一个媒体或另一个媒体信息的相信”,而“媒介可信度”研究则“关注独立于其他实体的某个新闻媒体”(Chaffee,Nass,& Yang,1991,p.111-112)。本研究用“媒介信任”(media trust)这一概念,因为它把新闻报道和网络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信任在很多人类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理解各种社会行为的基础(Uslaner,2002)。对新闻媒介的信任是解释媒体使
用与满足的关键因素(Katz,Gurevitch,& Hass,1973)。有学者指出,对新闻媒介的信任基于我们对专业主义和新闻实践(如舆论监督功能)的信仰。要使媒介信任起作用,新闻媒体必须提供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当新闻媒体背叛新闻工作的通行准则、背离用户的期望时,新闻生产者与用户间的信任关系就可能破裂。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传统媒体在一些敏感政治信息的提供方面往往力不从心,而公众对这类信息的强烈期待使他们与传统媒体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关系出现裂痕,进而破坏他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本研究推测,在难以从传统媒体获得这类信息的情况下,受众可能会把对这类信息的依赖转向更为自由和开放的BBS,进而产生对BBS的媒介信任。基于此我们提出两个研究问题:问题1.在评估体育消息和政治消息(如官员腐败)时,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更信任哪种新闻来源,BBS还是传统媒体?
问题2.面对来自BBS和传统媒体的政治信息和体育信息,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在评估媒介信任时会有不同吗?
方法
本实验样本数量为290人,其中125人为新闻工作者(nj=125),165人为新闻专业学生(ns=165)。参与者自愿完成在线调查,时间从2009年1月20日至2月10日。
1.参与者
根据其他研究者(Weaver,2007)在对美国新闻工作者进行研究时的界定,本
研究认为新闻工作者是“对准备和传播新闻报道或其他信息负有编辑责任的人”(p.3)。为了寻找这些人,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北京、河北、山东、广东、浙江四省一市的主流新闻机构找到181位记者和编辑,有125人完成了调查问卷,占69.06%,他们分别来自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大众日报、羊城晚报等新闻机构。学生参与者来自北京几所一流新闻院校,他们参与本项实验不会得到学分和经济报酬。作者首先联系他们的教授,由他们用邮件或MSN、QQ把在线调查的网络链接随机发给自己的学生参与本研究,共计联系了280名学生,其中165人完成了调查问卷,占58.93%。
2.实验过程和测量方式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环境之一,他们被要求阅读四篇虚构的新闻报道——两篇关于官员腐败(政治报道1和2)、两篇关于体育(体育报道1和2),每位参与者看到的均是同样的四篇文章,但文章所附的来源不同——或者“来自报纸”、或者“来自BBS”。每个实验环境中,两篇政治报道各有一篇来自报纸、一篇来自BBS;两篇体育报道同样如此。之所以选择官员腐败消息是因为这类敏感政治信息最容易受到控制,特别是传统官方媒体受到的约束更多;而体育消息的报道相对比较自由,对官员腐败消
息的测试会起到很好的参照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实验组——两个学生组(Teams 1 and 2)和两个记者组(Teams 3 and 4)。Teams 1和3被分配到第一个实验环境,Teams 2和4分配到第二个。两个实验环境唯一的不同就是文章的来源,如,Teams 1和3看到的那些标明“来自报纸”的文章在Team 2和4那里就是“来自BBS”。
(1)测试指标
我们用六个问题作指标来测量“媒介信任”,如“我相信这些信息详细描述了事情的真相”。其中三个问题根据科林(Kohring)和马瑟斯(Matthes)的新闻媒体信任指标设计:“信息是可验证的”、“信息是真实的”、“事实表述真实全
更多推荐
信息,媒介,新闻,信任,媒体,依赖,系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