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读的特点
作者:陈洪友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
作者:陈洪友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受众独立判断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对新闻信息的解读也日益个性化,因此,对抗式解读现象逐步显现,并成为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对抗式解读”的概念首先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霍尔在《编码/解码》一书中提出,继而是大卫-莫利通过对电视的研究进行了证实,最后是约翰·费斯克将它放到了后现代语境下的。对抗式解读是指受众完全明白信息给出的字面意义和内涵隐义,但是却偏用自己喜爱的代码分解信息,用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方式进行解码,因此使得解码的结果与编码者所欲传达的意义完全背道而驰。对抗式解读导致的是编码者的传播意图被颠覆。
对抗式解读作为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一种接受方式,早就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关注。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在北京地区开展受众调查时,就将新闻信任度问题列入调查问卷,问卷中发现存在受众对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不信任和多元化理解的问题。1986年张骏德的文章《
逆反心理的特质与成因》发表在《新闻大学》第12期,该文从受众心理角度探讨了对抗式解读,认为逆反心理在信息传播中,是受传者由心理定势的支配,对传播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从传播的相反方向得出结论,固执己见,对传播的信息与观念予以反对。此后的研究一直顺着受众逆反心理的思路进行,直到2000年对抗式解读的概念译介到国内,研究的视角才拓展到受众的年龄、文化、职业、经验等层面。对抗式解读理论译介过来之后,被迅速应用到非典时期的新闻信息传播、正面典型宣传以及“超女”节目等大型传播活动的解析研究。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媒介新闻信息的对抗式解读也在不断变化,目前我国新闻信息的对抗式解读呈现出以下特点:
特点一:从隐性到显性
更多推荐
传播,解读,对抗,新闻,信息,受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