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新闻评论看中国话语权的转变
——以环球时报为例
陈问(2013221030239)
内容摘要:当今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已经向国家“软实力”方向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的媒体纷纷抢夺话语权,加强媒体的传播的信息对他人甚至对社会的潜在影响力。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在媒体领域就表现在了一个国家的媒体掌控世界话语权的能力上。本文从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和国际新闻评论的文献研究出发,以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评论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在话语权掌控上的转变,最后对环球时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作出评论。
关键词:国际新闻传播;话语权;环球时报
一、引言
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都会通过各种信息形式隐涵某种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在报道中利用自己的声音来阐释本国立场,从而使大众接受其文化社会特点和世界观。放眼全球,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控制了国际新闻90%的分量,可见我国媒体在世界话语权中所处的环境艰险,也足见媒体掌控世界话语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二、话语权与国际新闻评论的相关概述
(一)话语的定义
梵·迪克对话语并没有简单明了的定义,他从文本,语境,语法等多个层次来分析新闻话语的结构,话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句子形式,意义和言语行为,此外,话语还包含一些难以用句法学、语义学或者语用学的方法描述的内容([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在话语分析的框架里,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在研究中,有意地缩减了新闻分析的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之间,认为话语的形式、意义和行为都是系统的联系着。例如,根据语义学的基本原则,文本部分或整体意义可以从组成它的词语和句子等局部意义推导出来。这种推导是根据宏观规则进行的。
(二)话语权的定义
话语权的基础是由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所决定的,但是话语权本身则表现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软实力,是靠传播来体现的,或者
我们可以说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媒体是话语权的主要载体,在传播的
过程中形成了所谓的媒体话语权。媒体话语权的表现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国际传播中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国家之间的话语权争夺;二是媒介之间的话语权控制,包括传统的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也包括正在出现的新兴媒体。(三)国际新闻评论的相关综述
1.国际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国际新闻评论即针对最新的国际性新闻事件作出的新闻评论。
2.国外新闻评论综述
国外学者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论述主要散见于以下著作的相关章节中:美国知名学者康拉德·芬克著的《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200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2002年)和《舆论学》(2002年),(韦尔伯·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80年)。
国外的新闻评论栏目大都是个人撰写的,刊登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评论文章,评论栏目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3.国内新闻评论综述
(1)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研究
研究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现状、发展趋势等都需要尽力将其还原到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使其新闻评论栏目的诞生、塑造、经营等呈现出内在的延续性和合理性。因此,报纸新闻评论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研究的立足点。如周奉真的《浅析新闻评论的变迁》(2008年),郑根岭的《新闻评论新态势研究》( 2008年),曾杰的《报纸言路,伸向何方》( 2004年),朱文辉的((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创新之举》(2004年),吴庚振、杨彬的《评论的擅变一一新世纪报坛走笔之一》(2003年)。
(2)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研究散见各种著作中的部分章节的论述一些学者对于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研究从栏目品牌经营的角度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主要散见各种著作中的部分章节。如柳珊在《当代新闻评论》(2007年)第九章中论述了媒体专栏评论和个人评论专栏。其中媒体专栏评论这一章节中,以《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栏目为个案,探讨了媒体塑造品牌以保持专栏的持久影响力的建设经验。赵振宇在《现代新闻评论》(2005年)从((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刊登的文章中定量分析研究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
三、中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发展
(一)中国民间话语权的意识启蒙
中国民众的话语权意识是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得以启蒙的。互联网的出现为传授两方构建了一个新的传播空间,传播不再是单向性或者强制性的,而是依照个人的传播和接受意愿进行传播活
动。互联网的开发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使中国的民众开始接触除本国主流媒体之外的外国媒体,开始了解这些垄断着世界话语权的媒体是怎么样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事件的。中国的民众开始意识到众多的外国媒体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来报道事件。
“3-14西藏暴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民众开始登上舞台,对于这一事件,中国民众通过网络等非传统媒介获知西方媒体的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国海内外的民众都意识到西方媒体在处理对华事务中根据自身的利益和角色定位选择甚至编造一些新闻事实。在西方媒体开始大规模的报道西藏暴力事件时,许多网民开始自发搜集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实例,并且从中找破绽,或自己制作视频博客让其他不明真像的受众能有一个获得真像的渠道。YouTube 3月19日出现的《西藏骚乱:西方媒体的真实面孔》两段视频(时长分别为4分33秒、1分20秒),则找出了西方媒体移花接木的破绽,让某些一度引发“轰动效应”的“拉萨事件”新闻还原真实面目,让众多西方媒体所宣称的“西方新闻的信誉”荡然无存。西方媒体的报道在中国民间引起了舆论的反弹正是民间开始注重话语权争夺的标志。
(二)中国政府和主流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掌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受世界瞩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上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主持朝核六方会谈;对非洲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都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许和良好的口碑。而国际舆论中,中国却遭到“中国威胁论”、

更多推荐

评论,新闻,媒体,话语权,中国,栏目,传播,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