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材料作文佳作选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解 说
本次高三年级作文练习采用的是2015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试题。作文材料取自林清玄的《无风絮自飞》而稍加改动:一方面关键词“分辨”再三出现;另一方面用分段强化了材料层次,先给出相互纠缠之物难以分辨这一客观前提,再举出小孩和父亲面对纠缠时的两种态度。
所以本材料提出的话题是:面对物之纠缠,我们要不要去分辨。下面的《何须去分辨》和《篱边即是城》即是在这一点上立意。前者列举生活中诸多无须分辨的纠缠,后者把分辨落到“动静”这一对纠缠上进行讨论,异曲同工,值得学习。
另外,《不求甚解的智慧》和《种瓜不为瓜》讨论了父亲和小孩的言行所体现的生活态度,《敬重知识》和《做一根特立独行的芦苇》推崇求知和质疑,虽然未以“分辨”为中心,但论述时反复提及材料,是在材料内容的范围内作文,文章思路和语言也多有可取之处。
也许,文章就是由感而发,启人感思的,又何须去分辨切题不切题之处呢。
何须去分辨
丁姝璇
庄周梦蝶,难以辨别是自己变成蝴蝶,抑或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可这很重要吗?我想,不如梦里的飘逸梦幻,也不如梦醒的快然所思。
纠缠的丝瓜藤、肉豆须难以区分,可待时机成熟,长出的瓜和豆自会给出答案。之前费尽心思扯断茎叶的分辨又有什么必要呢?
康德有言:“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兴趣索然,一味追求所谓真相,费心费力分清区别,不知不觉间会失去多少乐趣,生活会变得多么乏味啊。
何必将什么事都仔细区分呢?我不想分辨出桌上摆的是拿铁、摩卡还是卡布奇诺,我只是喜欢空气里氤氲的咖啡的香气,想贪婪的多嗅上几口。我不想分辨出麻辣烫、串串、冒菜有什么区别,我只是喜欢他们共同的麻辣鲜香,热气腾腾。我不想分辨出乐团里有多少大提琴、长笛和圆号,我只喜欢它们交织奏响的悠扬乐章。你看,生活中的这些,分辨不清又有何妨呢?岂不一样可以很开心很陶醉?相反,深陷分辨的泥潭可能让人失去简单的愉快。那就干脆分不清吧。
或许,很多事情本身就是难以分别的吧。我养的狗,既是我的宠物,也是我的家人,只要我关心它,喜欢它就好了。我的朋友,我既爱她的坦诚直率,又恨她的直言不讳,可恐怕这之间的区别难以分辨吧。我只要如往常一样和她交往,由着她直来直往的性子,一如既往地欣赏她的个性就好了。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道家、佛教等等的观点,难以分辨,可不也始终给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吗?
也许就是这种难以分辨才给人的意外和惊喜吧。何必急于分辨?结果自会给人以答案。也许尚且难以分清自己的在各领域的长处和短处,可我一定会在某一瞬间发现自己最合适的专业;也许尚且难以分清自己性格是喜欢热闹还是安静,可我一定会在某一瞬间惊喜地邂逅最美好的乐土。如同难以分别的丝瓜藤与肉豆须,最终自会长出瓜和豆,使人轻松分辨。一把种子,看不出它们各自的未来是什么,但它们终会开出不同的花,给人不一样的喜悦。
我一直相信,人生的旅途中,沿途散落一块块时光的碎片,等待我们拾起拼成拼图。当你拾起一块,无法分辨它代表什么,稍安勿躁,一切终会有分晓,当你终于拼好一整张图画。
篱边即是城
盛晓妍
有的事物是红丝线,理开便条理分明,而有的事物是交织的茎叶,其生长日益紧密,若要强行分开,便免不了叶落茎断。
那院里纠缠相生的丝瓜藤与肉豆须,不知何时悄悄将藤蔓伸进我们的耳朵,一株是动,一株是静。我若问你,何为静?想必你眼前浮现的大致是竹影婆娑、风吹麦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情景。然何为动?眼前呈现的就会是高楼林立间车水马龙的喧嚣。动在闹市,静在山水,是这样吗?
古往今来,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文艺小清新,似乎都在追求与宣扬“静”的境界。古人看来,动静即入仕与隐退,喜动就意味着积极入仕,追名逐利;喜静则意味着淡薄名利,恬然自适。因而晋以后大多诗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潜,都藏着一座南山,似乎至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以至流传至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在过分夸大的宁静中失去了不少意蕴。古语有言:“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动静似乎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存在,正如丝瓜藤与肉豆须,本非同根生。
然而无动何论静,奈何动要屈居静下呢?汪曾祺《人间草木》中固然是一个悠远宁静的村庄,但它也有狗吠、鸟鸣、猪马牛羊踏过草地的声音,陶渊明隐居南山,又怎可少了“飞鸟相与还”的一份灵气,而反观繁华都市,即便有管弦嘈杂之音,又怎能忽略乌衣巷口,夕阳西下时的静谧。怎能看不见城墙下携手的老夫妻徐徐走远的背影。因而动静本无各自注定的归宿,它们是并蒂而生的莲,是茎叶纠缠的丝瓜藤与肉豆须,想要将其分开,谈何容易?
动静相伴相生,融为一体,正如藤蔓难以辨别。景中有动静,从小吟咏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便已将动静包罗其中。风雨交加的夜,似动景,却又在诗人酣甜的梦中走进无声的境界,与世隔绝,怎可不谓之静?醒时窗外落花满地,似静景,但倘若此时飘来一阵春风,绵延几里落花成蝶,怎可不谓之动?可见动静之间本无明确界限,是动是静,只取决于脑海一刹那浮现的画面,又该如何辨清?再说,人中也有动静。《村声》中清心寡欲的和尚也要出了那佛门听听人世间禽鸟相鸣之音,禅心早已融于自然万物,谈何辨别?若硬要分辨,只落得一个“俗”字。官场中的沉浮动静亦如此,入仕曰形而上,退隐曰形而下,人只有在尘世名利中走一遭,再去沿着村篱一路鸟语花香,才可谓真正完整的人生。怀清廉之心上步青云,怀忧天下之心下退山林,方可在纷繁难辨之中保留清白。没有动的人生
索然无味,没有静的人生灰尘满身,二者得兼方能成长、开花、结果,强行分辨便只有支离破碎。
海边一木屋,篱边即是城。动是丝瓜藤,静是肉豆须,其藤蔓无处不纠缠,难分亦不可分。
不求甚解的智慧
李清越
奶奶爱花,却总分不清花不同的习性。我常常因此揶揄她,她却一笑而过:“我爱花,只是因为她们的美丽外表,又何必知道它们的习性呢?”
奶奶与故事中的父亲颇有些相似之处。他们对于事物的关注,往往停留在自己感兴趣,所想关注的方面,而不在其余方面做过多的思考。这大概是他们共有的,不求甚解的智慧。
陶渊明先生《五柳先生传》里,不求甚解、潇洒自律的五柳先生常为人津津乐道。大家往往赞同他读书时通达文章后不花费功夫对字词作过多注释的读书智慧,而忽视了他身上所
表现出来的生活智慧——别人请客就快意而去,不考虑会不会欠人情,应不应带礼物。而正因为五柳先生这种不求甚解的生活智慧,使得他不拘小节,豪放旷达,为人历来所称道。
我们生活中,也需要这种不求甚解的智慧。小时候,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勃勃好奇,看到什么都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研究出个为什么来,而大人们对我的行为总是无奈又好笑。当时我义愤填膺,气愤他们丧失了这颗炽热的探索之心。长大后,才明白,这正是大人们的智慧所在:不求甚解,不过分追求谜底,让生活始终留有余地,免得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也免得自己有限的精力过于分散,不能充分集中在所需要的地方。
这样看来,不求甚解与实用主义有些相似,他们都强调追求某个目标时应有的坚定性。但二者又不尽相同,不求甚解是不在目标以外另立因果,以免分散自己的视线;而实用主义则可以为了目标不惜破坏原有因果,不择手段,反而失去了目标本身的意义。不求甚解,是建立在大量的生活经验上的智慧,是一种广而博的胸怀。人活一世,常会遇到纠结不清之事,就像紧紧纠缠的丝瓜藤与肉豆须,理不出个头尾来。这时候,实用主义者会选择留下更有价值的一株而破坏另一株。而不求甚解者,却并不在意他们的错综纠缠。他们只注意了目标,目光清明于当下之路,顺其自然于未来之途。
生活中,我们常抱怨生活太累,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待什么都想打破砂锅。因而在众人纷纷垂下头时,不求甚解者目光清明地注视着天上的月亮,那是他们的智慧,更是他们的成功。
更多推荐
分辨,生活,动静,纠缠,材料,作文,肉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