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
  苏东坡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我想饮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铺底的天河垂钓。”《瓦尔登湖》以思想的斧凿打穿现实的铜墙铁壁,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他无心劝导他人,只真诚地给我们读者抛出一个凭窗遥望的机会。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压缩了地理空间和心灵疆域,喧哗浮躁的风沙早已弥盖了心灵的沉静。梭罗挣脱时空的藩篱,将身心远离尘嚣,追求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找寻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然为友,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崇尚自然,乐于湖水、森林和飞鸟,闲来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边垂钓。
  《瓦尔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迅速,人类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繁华发达无所不在。然而,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们所遗忘。初读时不知其中诗
意的添补,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梭罗是一棵树,超脱人世,却在瓦尔登湖的夕阳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要努力去找寻并坚守内心深处所热爱的生活,终有一天,你历遍的山河会全然化作尘埃,当尘埃已铺满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见海,愿你也停不下来,心里那泓湖水还在,“那里风清月朗,湖光十色,那里日暮温柔”。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昨日潦草的看完了这本书,为何如此说,因为书中有太多我看得懂的字,却没有办法构成的图,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我浅薄的阅历和狭隘的自然生物知识的匮乏,我分不清那些不一样尾巴的松鼠,也分不清同是红色的花朵,我更加没有耐心观察春天里第一声啼鸣的鸟类,哦对了,统一称为鸟类。
  我在写这部终篇感受,我会看我的记录,我说我从未也不会有时间在原野里,自由自在的
生活,我是一个庸俗且有些自视甚高的人,我只能在文字里追寻这份清高了,但我感谢这些我喜欢的文字,让我感受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本来作者也没有过很久的原野生活,他甚至没有鼓吹这样的生活,只是平静的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那文字里追求的东西,每个人都看到的不一样,但在我来说,那是一种自己对生活的肯定和把握,完全的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社会时钟里哀嚎或沉沦吧。
  我不认为我有能力脱离社会,可以向作者一样构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我知道他说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我停留在精神世界里浅显的一部分,我渴望别人的认可,也渴望物质的丰裕,我迫切需要那些毫无关系的注视和关注,更甚至我对那些消耗我对社会关系永远抱有幻想,但我知道这是我应该面对的一部分罢了。
  我需要太多太多和这个世界牵连的关系,我做不到独善其身,我承认是庸人,但我知道我不甘心啊,我不想被束缚,我追求一份心灵的自由,一份没有扮演的自由。
  终究“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有自己的方式来抚慰我那伤痕。
  我有我的方式,哈哈哈,我看到自己最后一段话竟然颇为感动,“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终将变得强大,或者是强硬,不是我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是我学会了更爱自己,更爱拥有真正自由的瞬间的心灵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3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__,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更多推荐

没有,生活,世界,知道,追求,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