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的崇拜与禁忌
i=r
美国的一家高尔夫球制造公司想在日本开发新的销售市场, 但经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之后, 其高尔夫球销量依然很低。 究其原 因,一是产品包装用了白色,让日本人联想到对死者的哀悼;二 是包装采用四个一包,这个数字在日本象征死亡。[ 1][ P.2 ] 由此可见,不了解数字的文化蕴含, 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数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思维与符号结合的产
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表示事物量的基本数学概念,数字 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查点数目、计算数量、统计数据、 排列顺序、 衡量时间和距离等的重要工具, 这是其含义的数学属 性。但是,数字的含义还有另外一个属性,那就是文化属性。从 跨文化角度来看, 数字的使用在许多情况下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数 量意义。不同的民族在使用数字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偏好和厌 恶,往往赋予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数字的使用具有各自的文化起因和
特点。“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 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2: : P.192 ]本文拟对中西方数字的崇拜与 禁忌进行探讨, 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 解读在跨文化背景 下数字的文化蕴含。
数字的崇拜
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各个民族在长期生 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把数字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吉凶祸福联系起 来,对某些数字产生了偏爱和崇拜,赋予数字独特的文化内涵。
数字崇拜是数字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崇拜三、六、九。在民间,凡遇结婚、搬家、 出门、房屋奠基等大事,都把农历的三、六、九看作是吉祥的日 子。数字“三”被看作是有限之极、无限之始。 《老子》第四十
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清代学者汪 中在《述学 • 释三九上》中所
说“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 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因此,成语和俗语中 常常用“三”表示“很多”或“极端”的概念,如“三个臭皮 匠,赛过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思而后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生有幸”、“事不过三”等等。
正因为“三”具有“有限之极”之义, 所以在“礼多人不怪”的 中国有句俗话,无三不成礼。婚礼上讲究“三拜”(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和“三叩首”(对父母及其长辈);葬礼 上则对死者三鞠躬。
六”是三的倍数,对中国人而言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
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
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
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
六家',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 政区分为‘六乡', 周礼有‘六典'(治典、教典、礼典
、政典、刑典、事典),官
更多推荐
数字,文化,日本,思维,跨文化,称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