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克服陶瓷制品釉面无光的缺陷:
1、产生原因:
① 釉料这熔剂少,熔点高,烧成温度不够。
② 施釉太薄,或施釉时釉料未经搅拌均匀。
③ 已施釉的坯体接近于多孔性的吸水性强的坯体和器物时,很容易使有釉的坯体釉面受到影响。
④ 燃料中硫磺过多,烧成二氧化硫气体和灰份与釉料化合而生成硫化物,从而提高了釉熔点,促使釉面产生无光。
2、 克服措施:
① 适当增加釉的浓度或多上几次釉。
② 适当增加釉料中的熔剂,降低耐火度,或适当提高烧成温度。
③ 已施釉的坯体要避免接近无釉或某此吸水性强的器物,无釉坯和釉坯不能在同一匣钵内烧成。
 光泽釉,半无光釉,无光釉与碎纹釉:  各种釉料对于光线吸收不同,而区别为光泽釉、半无光釉、无光釉及碎纹釉品种。上述釉料均呈色丰富,釉色种类很多,仅就瓷砖釉料的发展趋势将逐渐转向半无光、无光釉系列。无光釉用成色元素不多,但釉色很丰富,已经形成高岭质无光釉、碱性无光釉、二氧化硅质无光釉种类。其中,又以钡无光釉、锌无光釉、镁无光釉为其主要代表。此外还有结晶型无光釉、锂辉石析晶型无光釉、难溶性无光釉等类型。碎纹釉是釉面生成网状龟裂纹,适宜于瓷砖装饰,最早起源于我国的碎瓷产品。后来西方国家将其用于瓷砖装饰,收到格外美的效果。由于坯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发生龟裂现象,碎纹釉的配制方法有五种:如采用两种具有不同收缩率的釉,将有高收缩率的釉料施于普通釉上,烧成后上层釉龟裂可以透见下层釉;增加釉的可溶性使釉的收缩增加,如增加长石与硼酸的量;增加釉的收缩率,减少坯的收缩率;使产品急冷工艺也可生
成碎纹釉;有的釉在经年放置后也能形成碎纹釉。如法国采用在普通釉料中增加二氧化硅,矾土或碱类的方法,制成碎纹釉品种。有的采用多次烧成方法以形成不同的碎纹与颜色效果。
 陶瓷的釉面光泽度与配方间关系:瓷器的光泽度与釉层表面的平整光滑程度和折射率有关,它取决于光线在釉面产生镜面反射的程度,是成瓷产品的重要表观质量指标之一,如果釉层表面光滑,反射效应强烈,则光泽度就好。影响釉面光泽度的因素不外乎釉的配方组成和生产工艺,因为釉的配方组成会影响釉的始熔温度、高温粘度和表面张力,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釉面的平滑程度,进而影响光泽度。影响釉面光泽度的表观缺陷有针孔、波浪纹、桔釉、釉缕等。为了提高瓷器的釉面质量,在拟定釉料配方时应考虑使釉面具有较高的折射率、较高的始熔温度,因为这更有利于烧成时分解气体的排除,减少釉在高温时的铺展和釉层中气体的逸出不利,易引起波纹和桔釉。适当的釉面粘度利于改善釉的高温流动性,降低釉层的显气孔;适当的表面张力会使釉层在坯体表面得到均匀的铺展,使釉面平整光滑,从而提高光泽度。如果釉的表面张力过小,会使釉中的气泡汇集成大气泡,也不利于光泽度的提高。根据"折射率越高,光泽度越好"这一原理,在釉料中添加适量的PbO、BaO、ZnO、SnO2和SrO等具有高折射率的氧化物,能显著提高釉面光泽度。
在釉料中引入一定量的废瓷粉,也能提高釉面质量。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和广东佛山陶瓷研究所已完成的实验表明:在釉中加入15%~20%的废瓷粉,能提高釉面质量,减少釉层中的气泡和针孔缺陷,改善釉面表观质量。
影响日用瓷釉面光泽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坯釉配方的化学组成和原料的性能有关,又与生产工艺过程有关,同时还受烧成制度、施釉厚度等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待于陶瓷工作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颜色釉与无色釉: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一般采用颜色釉进行装饰,从而使其在满足使用时也带有可资欣赏的美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无色釉的应用仅于很小的产品范围(如特殊用途瓷砖产品)。目前欧洲的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其颜色釉均采用金属氧化物颜料制备。过渡金属的无机化合物如钒、铬、锰、铁、钴、镍和铜都是常用颜料。颜色釉的效果取决于基釉的化学组成,色料添加量,施釉厚度与均匀性,烧成时窑炉气氛。如氧化铁引入的形态通常是红色三价氧化铁,由坯体融入釉内可产生微妙的装饰效果。铁在氧化焰气氛时在陶瓷釉中能产生淡黄色,蜂蜜色,与棕色。在还原焰气氛时可以形成淡蓝灰色,绿色,蓝色或黑色;黑色氧化钴是釉料中最强烈的着色剂,当含量低于1%时,能形
成鲜艳的蓝色。钴在玻璃釉基质中容易熔融并加入瓷釉结构中;氧化铬能使某些釉呈现绿色,而在其他成分的釉中可以形成红色,黄色,粉红色,或棕色;氧化镍在釉中有很宽的成色范围,可以形成棕色、绿色、深蓝色釉。当釉中含有碳酸钡时,它会形成粉红色、紫红色;二氧化锰在颜色釉中能形成黑色,但也能形成红色、粉红色与棕色;有时要取决于釉组成的碱性,含锰的高碱釉经过高温烧成后会产生淡蓝色;氧化铜配制的色釉,在氧化焰时呈现绿色,但在还原焰时则呈现红色;五氧化二钒可产生棕色或黄色,但在釉中即使用量增加也只是呈现中强度黄色。钒与锆可以制成钒锆黄,钒锆蓝等成色稳定的色釉;此外,硫化镉与硒色料可制成黄、橙黄与红釉。
 三、透明釉与乳浊釉:    建筑卫生陶瓷普遍使用乳浊釉料,由于透明釉缺乏遮盖力,难以掩盖不洁的砖面,而环保工作又要求尽量采用低质原料制坯,因此透明釉使用范围变的更加窄了。欧洲陶瓷企业使用过的釉料乳浊剂经历了氧化锡、氧化锌、二氧化钛、磷酸盐,直到硅酸锆等过程。但氧化锡作为乳浊剂,已系成本过高,使用量越来越少。在一次大战时期,美国最先引用锆英石作为釉料乳浊剂,后来英国开始使用锆英石取代氧化锡,降低了瓷砖装饰用釉料产品成本。不过如在常规釉料内加入5%的氧化锡,可产生白里泛青的釉调;氧化锌广泛应用于锆英石釉内,可以提高白度与乳浊度。在高温卫生洁具产品釉中
氧化锌具有强溶剂作用,能显著降低釉的黏度,因此目前仍有部分使用,以后也难以完全排除;将氧化钛加入釉中时,可以制成高档的白乳浊釉,已被证实是可行的配方方式。磷化合物在釉中的作用有:一,用做乳浊剂使釉不透明;二,增加釉对光的折射率,增加釉料的光泽。磷酸钙,骨灰,磷灰石均可酌情适量配入釉料内,使釉形成良好的乳浊与光亮效果。此外锂灰石,透辉石等锂化物也是很好的乳浊釉原料。
釉料的透明可从清如水之透明釉到如土质感的透明釉,其间的类型何其多样,而有些尚未出世的,我们不知如何去想像或描述.但是为能作一个最基本的介绍,使大家有一些见解,我们将釉料的透明略微讲一些,大概分为三大类 .大家可以运用这三大类的原则现象,再去分析手边的釉,多少可以用来解釉的特色。
透明釉:  (Clear Glazes, Transparent Glazes) 透明釉可以由两种原料(如长石及石灰石),三种原料(长石,石灰石及球土),以及四种原料(长石,石英,石灰石及高土)组成.至於其它原料也可以用来调配透明釉都是勿庸置疑的.从所调配釉的种类来看,有长石—石灰石系,或者其它种助熔剂如硬硼酸钙,锂等.一般添加物会对釉的透明有影响.一个火石器的透明釉配方是这样: 康那瓦长石 60 石灰石 20 高岭土 20
熔块是一种能使釉料在在火石器及土器温度范围内烧成的重要原料 .矽酸铅熔块加上20-30%的土可以得到1080-1100℃左右的土器釉.钠熔块或硼酸熔块可以加在不同烧成温度的釉料中,改善烧成并可以藉以得到各种颜色. 一个好的透明釉应有较大的烧成范围,并且不会产生裂痕.但这种结果对陶艺工作者缺乏吸引 .他们希望的釉料除能实用外,应该也要满足视觉及触觉的感受.太暗或太光的釉料缺乏陶艺工作者所认为在视觉上产生生命的效果.但不管如何,有一个好的透明釉配方, 可以藉此发展出许多好用的配方.其中最容易的是无光釉与乳浊釉。
 乳浊釉:  乳浊釉(Opaque Glazes) 透明釉的原理是可以让光线轻松通过碰到坯体後反射回到我们眼睛.在透明釉中加入悬浮之粒子,使光线经过时产生折射或绕射或散射等效应, 可以制得乳浊釉.微小的气泡悬浮在釉中也可产生同样效果.这如同在水中加入一点点牛奶或水彩颜料时的效果,部分的光线仍可曲折的穿越水而过.大体上而言,乳浊釉的主体仍是似水的玻璃质,而这些悬浮的粒子可以是晶体,也可以是另一种玻璃质或者只是气泡.而且这些粒子越细,效果越佳.一旦粒子过大会失去乳浊的感觉.大概是这些粒子仍为玻璃主体包覆,因此在釉料表面仍然维持玻璃质,一般也就是光平的.乳浊釉可以用以下方法从透明釉变化而之,有的方法可以对某些基础釉方奏效,但对某些釉方则没有效果。
1、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透明釉中加入在高温仍然能被完全熔解的的微细粒子.让这些粒子悬浮其中.著名的粒子有马加爵釉,是在透明釉中加入10%的氧化锡,产生牛奶白表面光泽的釉药.其中氧化锡的粒子越细越好,同时低比重的氧化锡较佳.比重较大的重氧化锡,通常是用在有颜色的釉药中.但是氧化锡太多,会使釉药的黏稠性跟表面张力增大,使釉面展平越加困难,而产生缩釉的缺陷.在烧釉过程,大约有2%的氧化锡会溶入釉中,使釉形成高面, 动或高反射效果.加入2-8%的氧化锡可产生乳浊,但对高碱 的釉式,可能需要15%的氧化锡才能达到完全乳浊的效果.对火石器釉讲,4%的氧化锡可产生乳浊效果,但同时无法避免的会使坯体中的铁与之作用产生吸引人的颜色与斑痕.事实上,1-3%的氧化锡经常可以在火石器上产生橘色斑驳的效果.氧化锆是产生乳浊效果的另外一种选择,有效同时较为相宜.大约在4-5%时开始产生乳浊,10-15%为最大限值. 相宜的乳浊剂为矽酸锆,它不仅可以减少釉黑的机会,同时在烧制铬颜色时可避免氧化锡所带的困扰. 二氧化钛亦可当作乳浊剂,通常超过5%以上的就会影响釉的乳浊性或质感.但另一方面在火石器烧成温度范围,二氧化钛容易使釉色变成不是很雅的乳黄色.也容使釉料产生多余结晶,而变成无光的釉面.主要的价值还是在使用二氧化钛於土器釉乳浊效果上,大约4%的可以使釉面变得生动的纸质感效果.同时可加入不同的色料可得到各样的色釉. 在某些 况,氧化锌亦可作为中温及高温的乳浊剂.此时需与氧化铝结合同时配方中的钙含梁需要很低方可。
2、另一方面有些釉式是在原料熔解後, 却再析出微粒而产生乳浊的效果.这些微粒可能是晶体也可能是与主玻璃体成分同的另一种玻璃.一个粒子就是均釉.由於两种不同玻璃液体在高温时互不相溶,而产生液相分离的结果.通常是较少的第二种液体形成微小液滴悬浮在较多的第一种液体中.较容易形成液相分离的釉式是含有两种形成玻璃主要原料的配方. 如含有硅石与硼酸或硅石与磷酸钙种玻璃主体原料的配方.同时最好有高碱的比例 .因为如此可预防析出结晶而产生无光的结果.硬硼酸钙可以产生如此效果,但是容易造成缩釉或跳釉,因此最好用鍜烧过的原料或以硼酸钙熔块取代之.骨灰或磷酸钙也可造成乳浊效果,自然界中许多原料皆含有磷酸,这也是中国古代釉料中一个重要的乳浊剂.但不宜太多,否则影响颜色及有可能使釉变乾及产生针孔。

更多推荐

釉料,产生,釉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