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物裂缝观测报告书
一、 工程概况
XX市XX区XX镇XX农居点(一期)多高层住宅房屋建筑工程,由施工单位XX建设有限公司承建。该项目由10栋六层两单元住宅楼和4栋14层高层楼群组成;其地下车库和地下储藏室集中设置于多高层公寓下面,地下车库南北长度约 190米 ,宽度65余米 ,工程总建筑面积10.5 万余㎡ ,其中地下室总面积约为15627㎡ .本工程为建筑一类工程,工程建筑耐久等级为一级。高层楼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群楼间的地下室和车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先张法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桩,地下室底板厚500mm ,地下室外墙厚400mm。
本住宅小区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单位:XX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墙柱为C25~C35 ,梁板C30 ,其余部位C15~C20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5mm~35mm(地下迎水面为50毫米)。
二、 监测项目和各监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三、 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3.1仪器设备
钢尺、相机、刻度放大镜、超声波仪
3.2、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原则:测点位置应结合工程性质、周边环境、地下管线分布、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着重于监测工作井、接收井变形,周围管线、道路与建筑物的变形。本次监测共布设8个地面沉降、位移点,13个建(构)筑物沉降点,3个建筑物沉降、位移点,具体点位详见附图。
3.3、监测方法
裂缝调查采用全数检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跟踪时间超过6个月。对于裂缝比较集中的地下车库,顶板区块的裂缝分布情况进行全数检查,对裂缝深度进行抽查,并对比较典型的裂缝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观测。
3.4 裂缝监测的方法
(1) 裂缝位置 主要根据设计图,借助于钢尺、相机、DV等进行检查调查,并绘制裂缝分布图。
(2) 裂缝宽度 使用塞尺、刻度放大镜进行测量。
(3) 裂缝长度 用钢尺和皮尺测量。
(4) 裂缝深度 按照规范要求用超声波仪测量超声波发送和响应时间,经过计算得到裂缝深度。
四、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汇总表及有关汇总、分析曲线
4.1监测数据的检核
监测成果检核的方法很多,首先要加强野外的检核工作,如限制两次读数之差、沉降观测线路的闭合差、正测与反测之差等,外业应尽可能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杜绝粗差,尽可能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提高监测质量与精度;其次在室内作进一步的检核,具体有:
⑴ 校核各项原始记录,检查各次变形值的计算是否有误。通过不同方法的验算、不同人的重复计算来消除监测资料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⑵ 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等。
⑶ 原始观测值的逻辑分析。根据监测点的内在物理意义来分析原始监测值的可靠性。一般要进行一致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一致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绘制时间——效应量的过程线图和原因——效应量的相关图;相关性分析是将本点本测次某一效应量的原始监测值与邻近部位(条件基本一致)各测点的本测次同类效应量或有关效应量的相应原始监测值进行比较,视其是否符合它们之间应有的力学关系。
当天测得的原始数据,应于当天检核整理完毕。
4.2数据分析与预测
工程建筑物的空间特性和动态变化是变形监测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其方法是选定某些特征点,对其周期性地进行重复观测,通过数据处理,研究被监测点群的沉降、水平位移等随时间变化规律,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数据变化规律的函数关系,对下一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监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以预测建筑物和结构的安全状况,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措施。
曲线拟合是是趋势分析中的一种,常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多项式模型 S=A0+A1t+A2t2+…+Antn
指数模型 S=Ae-B/t 对数模型 S=Aln(t)+B
双曲线模型 S=t/(A+Bt) 幂函数模型 S=AtB
式中:S为变形值(或应力值),A、B为回归系数,t为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表1 地下车库顶板裂缝统计
部位 | 顶板裂 缝数(条) | 裂缝宽 度b(mm) | 裂缝数(条) | 占顶板总 裂缝数(%) | 车库总裂 缝数(%) |
顶板 | 120 | b≤0.1 75 62.25 52.45 | 0.1<b≤0.2 36 30 25.12 | 0.2<b≤0.3 7 5.83 4.9 | b>0. 3 2 1.67 1.4 |
表2 地下车库墙面裂缝统计
部位 | 墙面裂 缝数(条) | 裂缝宽 度b(mm) | 裂缝数(条) | 占墙面总 裂缝数(%) | 车库总裂 缝数(%) |
砼剪力墙 | 23 | b≤0.1 11 47.83 7.7 | 0.1<b≤0.2 8 34.78 5.6 | 0.2<b≤0.3 4 17.39 2.8 | b>0. 3 0 0 0 |
表3 地下车库裂缝统计
部位 | 车库裂缝数(条) | 裂缝宽度b(mm) | 裂缝数(条) | 占车库总裂缝数(%) | 车库总裂 缝数汇总(%) |
地下车库汇总 | 143 | b≤0.1 86 60.14 | 0.1<b≤0.2 44 30.77 | 0.2<b≤0.3 11 7.69 | b>0. 3 2 1.40 |
(1) 对基准点及裂缝点观测精度成果符合有关规定要求,观测成果真实可靠。
(2) 2009年度2010年度仪器检测前后精度变化值比较稳定,可以保证裂缝数据的连续使用。
(3) 通过以上精度分析,观测成果符合有关规定要求,观测成果真实可靠。
五.对监测结果的评价
自观测成果分析,对裂缝出现的部位,各部位的条数,裂缝宽度、深度及长度采用数理统
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裂缝量基本稳定。
裂缝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开始时可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测一次。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通过对该多高层住宅房屋建筑工程地下车库周期性地进行重复观测,通过数据处理,研究被监测裂缝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知裂缝量在限差范围内,建筑物和结构安全,建议继续观测。
更多推荐
裂缝,监测,观测,方法,进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