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分类与整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1,完成P29“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适当渗透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初步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两个书柜的图片,一个是整理前的样子,一个是整理后的样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两个书柜的图片。
师:如果要找一本故事书,你觉得在哪个书柜比较好找?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在整理房间、书柜时,都用到了数学知识“分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分类的情境?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与整理”。[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1)]
【设计意图】从现实情境中引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知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有条理生活的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感知并描述分类的标准。
课件出示教科书P27例1。
师: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教师板书:形状    颜色
【设计意图】分类标准来自事物间的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异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分类标准。
(二)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师:请每个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气球图片,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分别有几个,再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
(三)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2.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一列的?
师:能看出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适当完善学生的记录情况(形成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去感受象形统计图直观的特点。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的记录方法很有创意,我再给它画上一条横线、两条竖线(形成象形统计表)。
师:看看上面一行是什么?下面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更喜欢哪种记录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使学生充分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合作交流使学生意识到用图表记录数据的方法更好,体现记录方式多样化的同时,适当优化计数方法。
(四)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师:虽然大家的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从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和呈现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到“分类的结果相同”,从而体会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五)适当渗透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师:刚才我们是按形状分的,还可以怎样分?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结果。
3.在对比中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适当渗透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既巩固了新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一)完成教科书P29“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二)完成教科书P29“练习七”第2题。
师:请你先分别数一数梨、苹果、桃有多少个,然后根据个数涂一涂颜色,涂好后在括号里填出梨、苹果、桃的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的第(2)小题后与同桌交流。
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按给定的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计数的巩固练习,既可让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组卡片进行分类,又可以让学生继续熟悉用象形统计图呈现计数结果的方式,同时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1)
形状            颜色
同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相同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注重实践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到的数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难度较大。在分类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一个一个数出来,再写上数,没有规范的呈现形式,但是他们能够说出不同形状气球的个数。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规范地呈现收集到的数据,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展示交流时,要将每种呈现方式进一步规范。

更多推荐

分类,学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