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儿童十大安全宣言及其专家解读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讲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见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专家解读“宣言”:生命至高无上
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黄玉华女士指出,“十大宣言”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其核心是高度关注儿童的生命安全。“比如第一条,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活中,中国很多家长懂得这个道理,但往往容易忽视,为了逼孩子成才而发生悲剧的事例不少。”生命安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孩子的安全权。
而“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秘密要告诉妈妈。”在性教育方面,这则宣言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从小懂得性保护,有问题要及时跟家长沟通。
此外,当孩子生命安全遭到威胁时,可以放弃一切外在因素,比如规则、道德、诚信。
懂得应急自救很重要
黄玉华指出,在中国的安全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多以防范为主,具体应对措施却很少,这导致孩子在真正面对危险时不知所措,家长应该将一些安全知识通过有趣的、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模拟突发现场:前时间南平事件及其他几所幼儿园的暴力事件让很多家长心痛不已,借此机会,家长可以教育孩子一些安全知识,比如:家长扮演攻击小孩的陌生人,教育小孩如何找机会从身边溜走,
如果不能顺利逃跑,可以很快拿起身边的物件砸向“歹徒”,趁他不注意时逃跑,不要死拼。
模拟危险情况:小孩子都喜欢爬楼梯,爬高台,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危害性告诉孩子,比如,为了让孩子明白在楼梯口打闹是很危险的,可以用一件旧衣服包起一些零碎物件,后顺着楼梯口扔下去,孩子看到那些散落的东西时,对这种危险情况也就有了感性认识,不需要吓唬孩子。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直接告诉他伤害他人的严重后果,让孩子有意识地避免危险。
和孩子一起学习: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安全教育片,最好找一些卡通的,让孩子感兴趣,比如一个人在家时,碰到陌生人,不可给陌生人开门,万一应了门,可问他是谁并假意呼叫大人;如果陌生人还不离开,可以打电话给邻居或者报警。
此外,应教孩子记熟常用的报警电话: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等等。
国外:不得将幼儿单独留家中
在英国,每个公民从幼年起就开始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当地的行政法规规定:地方自治机关要做出一切努力,在学校教育中要向儿童、学生灌输交通安全的思想和技术。英国的儿童过街,要手拿鹅黄色的小旗或戴黄色或红色小帽。
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允许将幼儿单独留在家中,否则家长将被政府起诉,有可能被收回抚养权。
安全教育:渗透于游戏中
在国外幼儿园中,安全教育是与孩子们的游戏融合在一起的。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例,首先,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等;接下来在游戏活动中,一些孩子表演救火队员,练习怎样使用灭火器,而另一些孩子则扮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
国内:平时忽略,事故后重视
在2008年之前,中国孩子的安全教育没有成文的书本,也没有专门的安全课。学校里,老师多是口头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每到寒暑假,总是给孩子立很多规定,不能去哪些危险的地方、不能动哪些物品等等,然后跟学生之间签下一纸保证书,安全教育也就完成了。
在近几年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涉及生命安全的事故后,学校对安全问题重视起来,每学期,甚至每月都会举行安全教育或者演习。
据了解,广东省自2008年起,紧紧围绕目前我国儿童意外伤害主要的两大领域——儿童步行者道路交通伤害和儿童意外火险进行干预教育活动,儿童安全成为头等大事。可是,为了避免不安全事故发生,现在很多学校不愿意组织学生去校外活动,连正常的校外参观学习机会也放弃了。
重视预防,应对措施欠缺
黄玉华理事指出,英国儿童的“十大宣言”几乎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儿童的生命安全。它明确地告诉孩子,在涉及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候可以拒绝、撒谎、骗人、不守诺、砸东西、夺路而逃、不讲礼貌……对孩子而言,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中国的父母经常不让孩子做这、不让孩子动那,往往越俎代庖,帮孩子甚至直接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
“还有,父母也经常言行不一,比如,家长骑车带孩子,不走斑马线,翻隔离带,天天见到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榜样’下,孩子的安全教育怎么能好呢?”黄玉华理事说,家长在具体的危险事情上,自己首先要懂得急救知识,然后逐一教给孩子。比如:路遇勒索怎么办?家里起火怎么办?割破手指怎么办?烫伤怎么办?盗贼入室怎么办……这都是常见的危险情况,须懂得应对方案。

更多推荐

孩子,教育,家长,陌生人,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