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新农村建设中的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 邓 刚
【摘 要】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无论何种形式的院落,都会对墙地、门窗、构件等进行装饰。内容多为各种
祥瑞的纹样、图案和图腾,装饰手法或描绘,或雕刻,或浮雕,色彩主用黑、红、黄。彝区新农村 建设中的民居装饰以彝族传统文化为依托,将彝族古朴别致的原生态民居优长元素与现代建筑 设计理念、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既使新村建设不失传统风貌,又使“三房改造”增添现代色 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洋溢着浓郁的大凉山彝乡情调。
【关键词】  凉山彝族新农村建设;民居;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5-0162-4
近十年来,凉山州党和政府始终把彝族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扶贫工程、惠民工程来抓, 坚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彝族新农村 建 设、融 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走集约、智 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凉山彝族新农 村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拟就其民居装饰艺 术予以论述。
一、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概述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凉山彝族民居形成 了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彝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一 般有三种:草房、木构瓦板房、生土木架构房。它 们都使用相似的建筑材料,虽然房屋造型各不相 同,但墙、门、窗、屋顶等及其外部装饰却都采用 了基本相同的色彩,即以建筑材质的本色作为装 饰色。
民居建筑中,主要的装饰部位在门、窗,而最 具彝族民居装饰特色的却是房屋的构件装饰。
(一)门的装饰
作为住房的采光口,彝族民居一般只在正面 设入户门,且多采用双层木结构设计:前栅门向 外开,后板门向内开。前 栅门用若干竖向木条与 三段木横挡钉合而成,并在竖向木条顶端雕刻花 纹;后板门是实木门,上半部拱形,下半部矩形, 装饰如同外木板墙,拼 合样式较简洁。入户门上 方有门楣,多刻画日月鸟兽等图案。另外门户上还 悬挂各种避邪之物,如鹰爪、水牛角、岩羊角、青 松枝等。
(二)窗的装饰
彝族民居的窗,多在木构瓦板房的凹廊木墙 上出现,面积较小,为全木结构的格花窗。木格花 由工匠用手工拼制而成。窗户不用一颗铁钉,只用
※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凉山彝族新农村建设环境与装饰艺术研究》(YZWH1320)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邓  刚,西昌学院讲师,四川  西昌  615022。
小木条按设计图案立体拼接,最后用木框将木格花框起来。木格花图案出自工匠或主人的自创,多为规律性重复的几何构图,显得复沓连绵而又自由潇洒。其花样抽象,具有暗示性,如两个三角形以尖相对的图案,就是以“财富”、“富贵”之意暗示房主人的身份。现在有些彝族民居也借用汉族的铜钱图案来装饰,其意一如前述。由此可见彝汉文化融合之一斑。
(三)构件装饰
彝族传统建筑构件最具特色的装饰是,穿斗结构或搧架结构中横枋枋头的牛角形式。它是彝族民居中最普遍运用的构件形式。其装饰重点在房屋正面屋檐下的挑檐枋及室内的搧架。彝族人历来视牛为最重要的农耕伙伴,对它十分爱护。在社交礼仪中,宰杀家牛是款待宾客的最高规格;在日常生活中,
常把牛角作为避邪之物挂在门上。此外,彝民们还用牛角类的构件来装饰房屋,美化生活。他们把居室中各结构部件的头尾做成牛角状(如牛角拱),还把檩柱与牛角拱连接的榫卯构件也做成牛角状。彝族人何以对牛角类饰物如此钟爱?一是出于实用,因为牛角拱有助于承受重力;二是精神寄托,既缅怀昔日祖先的野外游牧生活,更希望驱邪灵物对住所和家人的保佑。有的彝族民居还将檐檩下端雕刻成吊瓜,吊瓜两侧沿檐柱方向伸出牛角状撑弓。这种吊瓜式的雕刻构件同样表现出彝人的牛角装饰文化情结。
另一构件形式是,在檩柱与横枋牛角拱交接处将榫卯结构做成竹节样,并在它上面以阳刻手法围绕圆柱竖着雕琢花纹。花纹多是简单的几何直线状、锯齿状等。其交错环绕,很有美感。
二、凉山彝族新村建设中的民居装饰艺术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造型和装饰是依附在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物上的。而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材料和建造工艺等方面已全然不同,这必然导致传统造型手法及装饰表现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不和谐。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就不得不去研究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造型形式、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从中提炼出传统民居所特有的优美的造型与装饰设计语汇,并将它应用到新村建设之中,从而使凉山彝区新农村建设既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感,又不乏民族精神的传承感。
凉山州彝区新农村建设民居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简洁的“一”字式院落。这种院落有着凉
山彝族各种院落形式中最基本的空间格局,院墙环绕正房一般不与正房墙体结合,但偶尔也有部分院墙与正房墙体结合而形成的院落。2、具有一定防卫意义的带碉楼的“一”字式院落。主要组成部分为正房、院墙和碉楼。院落平面呈长方形,院墙围绕着正房,院墙与碉楼相结合。碉楼一般位于正房前左侧或右侧院墙转角处,有的院落四角都设置有碉楼。3、带简单厢房的三合院式院落。厢房的出现,使院落面积增加。院落是家人活动的地方,前院是祭祀的场所。逢年过节或家人生病等需要毕摩作仪式,仪式也多在前院进行。
无论何种形式的院落,建筑构成都大致相同。除房屋的翘角、飞檐、屋脊中部及两端的起翘、起拱外,住房的主要部位如墙、地、门、窗、屋檐等,几乎所有的房主人都要对它们进行装饰。
(一)墙地装饰艺术
彝族传统民居对墙的装饰不太在意,除了墙上的花纹窗格和门上悬挂的辟邪之物,就再没有其他的装饰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受时代风尚和汉人重装修的影响,彝族人也开始重视住房的装饰或装修。他们在改造房屋外墙的工程中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或以漆涂刷,或以文化石铺装,有的还用水泥浮雕喷砂。外墙立柱则采用浮雕装饰,色彩和材质与外墙相区别。外墙上浮雕的题材内容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多为民俗风情、神话传说之类。民俗风情有火把节、斗牛、斗羊和农耕活动等;神话传说有支格阿鲁、行善故事等等。除了有情节意味的浮雕外,彝族图案性质的浮雕也在墙上大量
出现。这些墙面浮雕造型生动,刀法古朴,刻琢精细。外墙经过这样一番包装,在保留彝族房屋基本建筑风格的同时,又平添
许多清新雅致的气息。上述浮雕、图案和彝族文字都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深厚的民俗内涵和民族精神,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洋溢着浓郁的大凉山彝乡情调。
彝族传统民居的地面是原始的夯土地面,无装饰性可言。这样的居住环境既不卫生也不美观。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地面的装饰也作了要求。现在彝人院落都以石子、石板铺地面。石子地面用大小错落的鹅卵石铺就,远远望去,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石板地面用尺寸相同的青石板或火烧板安装,显得色调素朴,整齐划一。这些地面一般都用各种彝族图腾、抽象的动植物图案花纹来装饰,但也不乏用石块拼接起来的表现彝族风习的火镰图案、卷草图案、羊角图案等,少数的还具有故事情节。讲究一点的人家就选彩石铺设地面,并学习汉人镶嵌一些“万”、“寿”之类的吉祥喜庆字眼,再搭配以山、树、花卉、彩蝶图案,别具一种仿自然的风情。室内地面则按居住者的喜好,或以地砖,或以实木地板铺设之。比起院落地面来,它就单纯得多了。
(二)门窗装饰艺术传统的彝族住宅正面入户
门,装饰比较简洁,
仅门楣上面刻画日、月、鸟、兽等图案。除此之外,就是悬挂各种避邪物,如水牛角、岩羊角、鹰爪、青松枝等。在彝区新农村建设中,门的装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门套。门套表面选择彝族百姓广泛运用的火纹、云纹、牛眼纹等二方连续图案,以浮雕、手绘等手法装饰上去。这些图案颇具形式美和韵律感,使原本陈旧平淡的门面焕然一新。
彝族传统民居的窗户很小,为全木结构的木格花窗。在改造过程中,他们采用和门一样的装饰方法,为窗户添加矩形或梯形的窗套。然后在窗套上用浮雕、手绘吉祥图案进行装饰。这样便扩大了窗户的装饰面积,同时也更增一些美感。
(三)构件装饰艺术
在彝族传统民居的装饰中,工匠们运用古代传承下来的木雕、漆绘技艺来表现彝民族的审美观和民俗风情。他们常在大门上方作弧拱造型,在门楣上绘刻日月鸟兽图案;在屋檐的木板上雕刻朴拙的锯齿形图案和简单的连续图案;室内的梁枋、拱架等则雕刻牛头羊首,以之镇宅和祈祷祥瑞。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突出彝族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设计师们借鉴传统民居的样式对房屋构件进行新的装饰和包装。
檐部是展示建筑个性和风格的重要窗口。无论中、西建筑,从总体上看装饰的重点往往都在檐部。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檐饰,已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
彝族民居檐部采用由下而上层层出挑的穿斗结构,并对构件进行雕刻装饰。被雕刻装饰的檐部构件有三种:1、檐下挑檐横枋枋头做成牛角形状;2、檐下檩柱最下端与牛角横枋连接的榫卯构件制成火炬形状;3、檐下檩柱与牛角横枋交接处的榫卯结构做成竹节形状。这些檐部构件形状最能体现彝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在新村建设中,彝人常常在保留原始结构面目的同时,以着色绘制的方法来刻绘丰富多彩的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纹样等,对构件施行装饰和包装。线条长短、粗细、疏密、曲直兼用,回环往复,连绵不断,极尽变化之能事,但整体图案却又和谐统一,极富乡土情韵。正面屋檐下挑檐枋间的连接穿枋上绘制着虎、鹰、日、月等图腾及马、鱼、斗牛、斗羊、高山等图案。如羊角纹、卷草纹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曲线图案也较多地用于房檐的外部装饰。它们可以纯线条构成纹样,也可将线和图案搭配构成纹样。这些线型图案,横有平稳感,竖有肃穆感,曲有弹性感。交叉的线条纵横有序,疏密有致。不同的纹样和图案自然交融,结构浑成,色调清新。例如经过重新改造和装饰的西昌市白庙乡彝族民居,像索玛花一般娇艳地开放在邛海之滨和大箐山麓,成为彝区新农村建设与“三房”改造的优秀样板。其间彩绘、雕刻的各种图腾和动植物抽象画,色彩艳丽,格调优雅,充分展现出彝族人民古朴而又天真烂漫的审美情趣。
(四)色彩装饰艺术
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对色彩的联想、审美和运用亦大有区别。从历史根源和民族心理审视,凉山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对色彩怀有一种虔诚的崇拜——即“黑红黄”三色崇拜。在他们眼里,黑色象征大地,代表宽厚、神秘、庄重和肃穆,是人类的家园;红色象征火焰,代表赤诚、热烈、温暖和激情,它是生命活力的体现;黄色象征太阳,代表光明、高贵、富有和祥瑞,它是万物生存之根本。“黑红黄”三色崇拜,表达着自远古以来彝族人民所固有的朴素的色彩观及其朦胧的孙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彝族人民之所以对“三色”情有独钟,是有着悠久的民俗传统和深层的民族心理因素的。远古凉山彝民由于生活在偏僻、贫瘠、落后的高寒山区,他们依恋土地和故乡,希冀作物丰收,渴望温饱幸福,于是便用“三色”来表达自己的美好而善良的人文情怀:黑色表示不忘大地母亲的恩惠,红色祈愿永远幸福喜庆,黄色希望年年丰收岁岁富足。他们将黑、红、黄三原色视为彝族根源色彩的基础和灵魂,认为这三种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色彩,只有“三色”的完美结合才能塑造美和创造美,才能构成灿烂多彩、纷繁绚丽的大千世界,才能表现彝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和对色彩运用的审美诉求。
因此,彝族新农村建设的民居装饰也因袭这一自古相传的朴素的色彩观,采用黑、红、黄三色(油漆)作为民居建设的主要装饰色。这些单纯明亮的色彩被分别用于门、窗、屋檐的涂刷上。“三色”对比鲜明,使人感到黑得浓重,红得火热,黄得艳丽。它们互相辉映,彼此衬托,显得非常华丽和典重。若是将其和彝族传统的木格门窗和黄土院墙相比较,则远比后者美观、吉庆、欢乐与祥和,审美效果和视觉效果也更好一些。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推进,彝族民居装饰重新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越来越受到彝乡人民的追捧和欢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彝族新农村建设中一显身手,大有可为。彝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民居装饰以彝族传统文化为依托,将彝族古朴别致的原生态民居优长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既使新村建设不失传统风貌,又使“三房改造”增添现代色彩,铸成了今日融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凉山彝族新民居。如果说民居是一个人的身躯的话,那么艺术的装饰便是披在这个身躯上的美丽的外衣。装饰艺术在彝族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可以说,彝族新农村建设是离不开装饰艺术的。装饰艺术不仅在彝族新农村建设,而且在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中都必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王林)

更多推荐

装饰,图案,民居,建设,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