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概况与背景
划用地位于青岛市浮山新区,银川路和市南和市北区界以北,劲松三路以西,同安路以南,徐家东山埠西村地界以东。现状用地西南高、东北低,高差起伏较大。区内有多条自然冲沟和一天然水库,并有采石留下的石坑。总占地面积23.82公顷(以现状定界地形图为准)。用地分为两宗:一是北地块13.33公顷;二是南地块10.49公顷,其中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80175平方米,二期规划用地面积约24777平方米,两块用地应一并规划,近期保留,分期建设。   
规划要求建筑单体退后道路绿线5米以上,退相邻用地地界6米以上,退后区内规划路3米以上。规划应处理好与周边道路的衔接,机动车出入口、人行出入口合理布置。停车方式采用地上、地下和半地下相结合,按有关规范及规定设置物业管理、市政配套及商业服务等用房。规划设计既要从整体出发,又要考虑两地块独立开发的可行性,出入口、停车位及公建配套用房应自成体系。
    青岛市浮山新区位于青岛市的东部,其西侧是市北区,东侧是崂山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新区与市北区及高科技工业园的居住带相连接。一九九八年,青岛市市政府加大市区旧城改
造的步伐,启动了棚户区改造的大型建设工程,并自一九九九年起相继建成了大片居住社区,其规模宏大,配套设施齐全。二000年,新区政府编制了“浮山新区分区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推动新区的建设发展。浮山新区埠西生态住区是浮山新区已建成居住区的有机延伸,也是帖邻成熟社区的居住小区,上乘的人气及综合指数评价,为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信心与市场保障。
2.0小区的规划用地、自然与社会环境
2.1规划用地
划用地约23.82公顷,西临徐家东山埠西村,并在东、南、北三个方向被以下三条道路围合:南临银川西路(道路红线40米),东临劲松三路(道路红线40米),北接同安路(道路红线30米)。
2.2规划绿线与建筑红线
路名
红线宽度
绿化带宽度
建筑退距
银川西路
40
10
10米以上
劲松三路
40
10
5米以上
同安路
30
25
5米以上
2.3自然与社会环境
规划用地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基地的西侧和南侧,是具有地方标识性的浮山山脉,山形嶙峋多姿,山脚下植被茂盛。用地范围内可以欣赏到几乎整个浮山山脉的优美姿态,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基地东侧是已建成的居住小区,现已有大量居民入住,设施配套齐全。位于基地南侧的银川路是连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与市区的主干道,其串联了城市的几个大型节点,如在东端与海尔路交接,可由此通往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而基地东侧不远处即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青岛颐中体育中心。
基地的地形起伏较大,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区内最大高程差大约为30米,现状植被良好。基地内有多处天然冲沟,水资源较丰富,并在北侧有一处天然水库,水体无污染,生态情况较好,湖面承接浮山山脉山水及雨季山水自然形成,岸边植被葱郁,风景秀丽,是基地自然环境的“含金量”所在。
3.0设计依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青岛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办法》
现状定界地形图(1500)及道路图(电子版)
青岛浮山新区生态公园及生态住区概念性规划设计任务书(2008115日)
青岛市市北区埠西生态住区概念性规划汇报会议纪要(20081222日)
青岛市浮山新区生态住区修建性规划设计任务书(2009610日)
甲方提出的若干份《关于埠西生态住区的调改意见》
国家现行的其它相关法规及标准
4.0规划立意与原则
划力求高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的理念,挖掘景观环境与品牌优势,合理利用地貌,营造一处布局合理、设施便利、环境优美,同时兼具生态、人文理念的宜居住区。根据功能布局,达到城市活跃空间与适宜人居空间的契合,人、自然、文化、科技的共生与共创。
绿色生态住宅,是指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双赢的住宅。强调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具体来说,生态住宅设计策略分为以下几点:
1)能源系统:对进入住宅小区常规能源要从系统上进行分析优化,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要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至少要达到50%以上,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其他再生能源)。
2)水环境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
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系统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的供水设施宜采用节水节能型,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以便提供优质直饮水。
3)空气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和室内两方面,室外空气质量要求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保证居民的卫生和健康。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及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
5)光环境系统: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并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住宅的供暖、空调应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鼓励采用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循环工质。
7)绿化系统:住宅小区的绿化系统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住宅小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应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对于材料、部品的选用一是要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标志的材料、部品。
5.0规划设计
总体布局上强调小区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关系,带来独特的环境体验。规划布局、环境塑造、单体建筑设计三者完美结合,保证小区具有良好的规划结构和形态布局,又能使建筑单体佣有良好的朝向、通风、采光和开阔的视野,让优美的外部环境渗透到住户家中。
5.1规划构架
5.1.1北地块
1)“二岛一轴一带”的规划布局:具体来说,“二岛”由地块中的一块天然坡地以及其正东的一块平地组成,坡地上建多层,而平地上建高层,“二岛”都呈围合状,前者由南至北4排住宅组成,总体呈橄榄状,后者由4栋高层组成,近似圆形围合;“一轴”从劲松三路起,从正中穿过“二岛”,直达西部生态公园中北峰,气势磅礴;“一带”为位于地块最北的5栋高层,众楼把整个浮山美景尽收眼底。
2)轴向空间与围合空间的结合:
整个规划正中求变,一气呵成。从劲松三路起至生态公园中北峰止的轴向空间气势恢弘,感染力极强,同时它串连起沿路经过的两个住宅组团围合空间,使得动静合一,闹中取静,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3)因地制宜的建筑形态布局:
由于基地地形较为复杂,设计中迎合与顺应地貌的建筑布局保持了优越的基地自然生态特点,形成了自然的建筑形态布局,“高处建低、低处建高”是主要采取的具体设计策略。
5.1.2南地块
1)主要分为东西二部分,西侧以联排别墅、多层花园洋房为主,东侧为高层住宅,中间以小高层住宅过度,越靠近西侧浮山公园,建筑层数越低,尽量减少对山体的遮挡;
2)结合现状保留改造的一条谷地,形成贯穿东西的绿带,水系结合雨水收集系统设置,营造小区生态微环境,并成为浮山香苑向东的延续;
3)建筑依地势而建,利用地下、半地下车库调整竖向标高,最大程度减少填挖方量。
5.2交通组织
5.2.1北地块
1)道路系统:除城市道路外,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和宅间道路分级明确,分别为8米、4.5米、2.5米。考虑到地形及高程的变化,道路系统的布局方式选择较为灵活的方式,极大地顺应了地貌,较少地改变自然环境。由于小区身处丰富的自然环境中,产生“步移景移”的道路动态景观,使建筑、景观空间不断交织显现。道路的纵坡控制在8%0.3%。另外,小区的步行系统与机动车道路采取分流与入宅混流制,劲松三路设小区主入口,沿入口主轴线布置入口广场,可通往小区西面的多层岛式组团,形成主要步行道路系统。小区
车行系统采用总体外环的方式,各个住宅组团直接或者间接通过组团道路挂于其上,组团道路结合消防道路两端与小区级道路相连接,宅间小路以步行为主。
2)静态交通:机动车采取部分建筑底层架空(架空平台)、地下室停车和地面停车三种方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住户,尽量停车在住栋附近的小区级道路旁边,与绿化小品等相结合,以植草砖铺地。
3)出入口:小区出入口的设置综合考虑了分期开发、消防疏散等方面因素,在同安路和劲松三路上一共设置了三个出入口。小区的步行主入口设在劲松三路,结合主入口设主入口广场,广场上座落于4栋高层大楼围合之中,通过空间限空作用,使其形成标志性的节点。在此步行主入口以南,与南地块联合设置一个车行出入口,由此分别进入各自小区内部,既不影响城市主干道交通,也方便管理和使用。另外,在同安路远端设置另一处车行出入口。沿地块西侧埠西发展用地与天主教用地之间,设置一宽4米的登山道,方便小区内居民便捷地出入于公园与住区之间。
5.2.2南地块
1)步行交通
居民进入小区后通过与景观完美结合的步行道路交通系统,在高低错落的中心庭园、下沉式谷地等的花园锦簇中进入各家各户。各宅间路呈树状相连,形成既便捷,优美、宜人的步行交通网络。
2)机动车交通
小区车行道路采用外环形式,地面停车及地下车库出入口也全部在建筑外围的环路上解决,完全建立了人车分流的道路交通系统。
该小区停车采用综合的停车方式,地上、地下统筹考虑,满足不同功能区的停车要求。利用小区道路旁和空场,设置绿化式的地面停车场;同时巧妙利用地势高差,尽量水平进入地下车库,方便了小区居民停车。
3)消防通道
利用周边道路及小区内应急消防通道构成完整的消防环路,各幢高层建筑均设有足够的消防登高面及操作场地,可以满足紧急消防情况下的消防扑救。
5.3绿化与景观
5.3.1北地块
小区的景观系统采用集中向心、契形渗透与坡向界面等处理方式。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式是“流动地”、“自然地”、“贴切地”契合自然地貌形态。
最大限度地保持现状自然景观,充分利用宝贵自然景观,加长景观界面,使更多地居者能享受独特的自然景观。

更多推荐

系统,道路,小区,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