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节课是第一单元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中第三部分的内容。它是在学习结构的基本
组成、受力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使它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学好本内容,可以为学习后面结构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及受力情况,对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结合生活中的
经验及知识,可以理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扩展思维空间。
3、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难点:学生深入认识、理解结构的变化,使其功能也发生变化。
五、教学策略
1、 通过视频的观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容易理解导出结构与功能的课题。
2、 由浅入深,层层进入,多方位不断地探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技术素养。
4、 图片的展示、实物现场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5、 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资源(媒体)
乐高教具、自行车的图片、《变形金刚》视频片段、雨伞、多用起子。
七、教学过程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师引领 | 学生活动 |
1 | 引入新课 结构与功能 | 设计教学情境:播放《变形金刚》电影片段后,分析由车变成机器人这个过程是由一种结构变成另外一种结构,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从视频上可以知道车的结构基本功能是交通工具,而机器人的结构是具有嗅觉、可以与人交流、动作灵活,也能参加战斗等多种功能。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结构和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吗? 经过学生的回答后,自然地引出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结构与功能的课题。 | 观看,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 |
2 |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怎样?前面播放的《变形金刚》是高科技的新产品,它目前仅存在于电影中。我们现在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吧!通过实物演示,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①演示一:长雨伞与可折叠雨伞 用长雨伞的打开和收起来两种状态的结构,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功能有什么不同?长雨伞与可折叠雨伞,它们回收后占用的空间相同吗?(一把撑开的长雨伞,是通过伞的骨架和伞面的受力以实现遮风挡雨功能的,而收起的长雨伞则可以通过伞的主干骨受力实现拐杖的功能。可折叠雨伞收起来后占的空间少,便于携带。) ②演示二:多用起子 在一块已经钉上有十字和一字螺丝的木板,叫一位学生用单一的十字起子来扭十字螺丝和扭一字螺丝,当学生们遇到扭不出来时,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能否把上面两种工具的功能二合一?(一把固定的起子,它的功能往往是单一的,如果把固定结构改为组装结构,则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③引导:从以上的演示中,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结构不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对事物的功能和作用产生着直接影响。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功能的变化。 | ①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②领会: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3 | 对自行车结构的分析 | 接着我们对单车和双横梁自行车的分析,两者有什么不同,由学生分析。然后提出:有一些路段不仅有上坡路,还有坑洼不平的路面,要求同学们设计一种适合这种环境下行驶的自行车? 最后得到:这些自行车的功能有所不同,是因为人们对其结构进行局部的调整。 | 认真观看,分析不同结构的自行车,其功能也是不同的。 思考解决:有一些路段不仅有上坡路,还有坑洼不平的路面,要求同学们设计一种适合这种环境下行驶的自行车? |
4 | 实践: 小凳子的变样 | 教师讲解: 现有一张小凳子,请同学们帮忙改变其结构,使它适合更多的人群使用,并且功能多样,坐着更加舒适?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得到:椅子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椅子具有多种功能。 | 学生仔细观察,按要求思考、小组讨论,画图后并且动手体验。然后把自己的画图和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并解释是通过怎样的改变结构,得到这样的功能。 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功能的变化。 |
5 | 小结 | 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本节内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功能的变化。 课外探究:在生活中,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就可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例如:近这几年来,发生地震和海啸,死伤的人很多,我们能否设计一种既能防地震,又能在海啸中逃生的产品来拯救生命。作为课后的思考问题。 | 学生经过大脑的思考和动手体验后,对本节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记录表:
1、 椅子由高变矮,是改变椅子哪些结构(如:
椅背、椅垫、椅脚)实现的?
2、 由单一的椅子变为具有桌椅二合一功能
的结构,是改变椅子哪些结构(如:椅背、椅垫、椅脚)得到?请填写下表。
试验序号 | 结构(改变部位) | 功能 |
1 | ||
2 | ||
奇妙的沙发坐垫设计说明
发现问题:近几年来,有些国家发生地震和海啸,导致许多人们伤亡,为了拯救生命,引发我想到这个设计,使伤亡人数降到最低。
明确问题:用一种既能飘浮在水面上随时当作救生圈,又可以当作坐垫的物品作为坐垫。
设计要求:大小适中,可以飘浮在水面,可藏少量食物,使用操作时间较短。
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到超市、商场,乃至杂货店收集可以作为坐垫的气垫床垫的实物和泡沫海绵。
设计分析:根据设计要求,分析用气垫作为沙发坐垫,在地震中重物的撞击后,可能会漏气,不可使用。泡沫海绵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选用泡沫海绵作为沙发坐垫比较合理。
方案构思:模仿皮布沙发的坐垫形状,设计出与其有区别的奇妙沙发坐垫。即布沙发的坐垫是底坐垫和靠背垫是分开,而单一一块坐垫是难以在海啸中逃生。因此,想到把两者并连起来,并且把底坐垫由一块改为两块重叠在一起,放在沙发框架上即可。这三块泡沫海绵是直接用布缝接起来,并安装上安全带类似的扣子,靠背垫和最底下的坐垫在使用时是连在一起,坐垫的下面扣子是直接扣在人体上。在紧急情况下,先把扣子扣在人体上,然后再把三块相连的扣子扣上,这就相当于救生衣的功能。不管浪多大,它都能把人飘浮在水面上,保证人不会沉在水中。另外在最底层的坐垫在设计有储藏水、干粮、药品和小哨等物资。在靠背垫后面设计一个口袋,临时装上一些纸币。
制作材料:布料、泡沫海绵、拉链、安全钮扣、扣子
加工工具:剪刀、割纸刀、针、线
加工工艺:布艺工艺 主要是确定坐垫的大小,划线确定范围,用割纸刀割出来,再根据设计的造型用布把泡沫海绵包起来,然后用针线缝补。在坐垫需要拉链的地方割开,把拉链缝补上去。最后把安全钮扣安装上即可。
更多推荐
结构,功能,学生,坐垫,设计,分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