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系生态田园文化景观带规划设计
摘要:提供的河系生态田园文化景观带规划设计,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在针对河系生态田园文化景观带进行规划设计时,因无法针对现状缺乏堤防路的河段新增融合绿道功能的堤防路,使得河道枯燥单一,无法满足生态文化景观的建设发展需求,同时无法充分利用绿道周边闲置的景观条件,使得绿道周边的景观资源造成浪费,同时使得生态文化景观带在建设后其融合度无法达到要求,且无法充分利用河道两岸的田园特色,使得游客、村民在游览过程中无法饱览两岸的田园风光的问题。
关键词:河系;生态田园文化景观带;规划设计
一、背景技术
生态旅游景观是以原汁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学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田园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田园居住的宜人价值、田园文化的追忆价值与田园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实现乡村田园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园
生态旅游规划是在对田园资源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规划理论与生态学理论,对未来田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构想与安排,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保持旅游业的永续、健康发展,寻求乡村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设计方案
图1是规划设计的示意框图
三、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河系生态田园文化景观带规划设计技术方案,具体包括慢行绿道设计、沿河建筑外立面改造、特色分区景观结构和生态田园景观带;
慢行绿道设计具体包括新建堤防段、现状乡村路段和休憩观赏服务点,特色分区景观结构又分为古村文化游览区、水乡风韵休闲区和水利历史体验区;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新建堤防段是指针对新建堤防段的慢行绿道的建设,主要通过彩色沥青铺装工程打造宜人舒适的绿道景观,与现有的乡村路有机结合,形成完整通畅的绿道游览体系,并且在岸坡宽度允许的基础上,局部增加二级休闲的散步小径和亲水木栈道,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慢行绿道系统;
现状乡村路段主要针对目前现状的乡村路段,来重点提升两岸的绿化,利用绿化来遮挡体量较大、外形较为不美观的民居建筑,并且通过丰富的绿化景观来全面提升绿道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岸坡宽度充足的前提下,局部增设二级亲水平台以丰富绿道的空间层次性;
休憩观赏服务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游客和两岸村民,意在因地制宜提供一个便利、舒适、简易的生活性滨水场所,针对现状两侧堤防线内分布大量零碎的滩地、菜地,统一进行景观提升,并将其改造为荷花塘和湿地的自然景观;
并且,目前局部地方仍保留有少数废弃房屋的地基,结合绿道服务驿站的功能需求,统一改造为可供聚会、休憩的小广场或主题凉亭、景观楼阁,大大的提升绿道的人文内涵。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沿江建筑外立面改造主要针对沿江两岸违建的民居建筑进行改造,该民居建筑缺乏整体规划,大多是村民自发建造,使沿江两岸的建筑风貌、风格混杂,整体建筑外立面缺乏美感,通过统一的建筑改造,来全面提升沿江两岸的建筑风貌,使民居建筑与沿江的慢行绿道在整体风格上相协调;
沿江建筑外立面的建筑风格应遵循当地传统村落民居特色,局部保留传统瓦房的建筑特色,提取特色的窗花等元素作为统一的标识符号,以中式风格出发,利用现代的元素,打造具有传统美感、又有现代工艺的外立面形象。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特色分区景观结构是指沿江生态文化带除了全线建设慢行绿道外,还需要充分利用慢行绿道周边闲置的水塘、湿地、绿地等有利景观条件,统筹整体资源,适度改造提升,让整个生态文化景观带变成空间变幻、大小不一、步移景异的立体绿廊景观带;
建设生态文化景观带长达19km,根据场地特点和周边文化、自然资源的分布可划分为三大分区,形成“一江三区”的景观结构。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古村文化游览区是以当地村落历史、当地特色民俗建筑为灵感,以先人名人的典故事迹为线索,主要通过游览式和休闲式的设计来突出古村文化,阐释先人择水而居、埋下文明的种子等历史;
古村文化游览区的主要的建设内容为:根据现状地形把现状的带状水塘改造成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五大生态蓄水池,结合南部的入口广场、多个亲水平台、木栈道的设施布置形成连续变幻的带状滨水空间,突出湿地丰富的动植物群落景观,成为居民游客亲水的主要休闲场所;
并且,将现状的疏林草地进行绿化升级,打造更丰富的植物群落,达到四季有景,同时布置多个休憩观景的平台,便于居民在户外放松游览,合理布置多个主题雕塑、文化景墙等具体的景观标识,以丰富空间的艺术性和体验性,打造特色的民俗滨水绿道景观;
水乡风韵休闲区是以纪录当地自然山川、特色风貌、人文古迹的文学历史为线索,提取文学传记、口头传说中的相关描述,结合现状环境,设计出可游、可玩、可赏的带状游览系统,以高低起伏、丰富变幻的立体景观带暗喻河道的变迁历史,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水乡风韵休闲区,景观带休闲设置的布置与周边的人文景点紧密结合,通过合理布置观景平台
有效连接周边的文化景点,能有效集散人流,打造舒适、便利的滨水绿带;
水乡风韵休闲区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利用少数低洼绿地改造为中心景观,环湖布置景观廊架、木平台的休憩设施,重点优化现状的绿化环境,通过丰富的植物种植设计、半私密半开放的围合型滨水空间设计,打造与绿道相连的自然舒适的聚会休闲场所;
水利历史体验区主要利用现状保留的特色水利建筑物,来突出生态水利的主题,反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繁荣发展的意象,设计将现有的鱼塘改造成具有净化功能的生态景观湖,结合一系列的水教育设施,创造一个融水利教育、科普展示、观光休憩的亲水空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观景驿站型的服务点尺度相对较大,硬质景观的比例也较大,配套有遮阳功能的景观构筑物,该类型的服务点主要结合绿道规划打造融单车驿站、观景休憩于一体的休闲转换点,在面积上满足大量单车流、人流的集散需求;
亲水活动型的服务点尺度相对较小,主要针对部分游客垂钓、摄影、亲水的活动需求,结合现有的堤防检修阶梯来打造亲水木平台;
休憩休闲型的服务点尺度相对最小,具有易实施、占地少的优点,休憩休闲型服务点的建
设内容主要是在岸坡适当增加条形景石和景观木桩,为游客提供一个可坐可憩的空间,又可作为石景丰富河道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春艳概念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2】蔡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D]. 清华大学,2007

更多推荐

景观,生态,文化,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