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框架-支撑钢结构PKPM计算周期折减
对于周期折减系数:
1框架结构可取0.6~0.7;
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考虑周期折减系数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虑结构的填充墙的刚度,本人第一次接触到周期折减系
数时,一直认为既然考虑了填充墙的刚度,那么结构总体的刚度就是变大,然后在地震来的
时候,填充墙可以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使得结构构件(以框架结构为列,梁柱构件)吸收
的地震力作用变小,这样,会使得结构构件配筋变小,更容易满足,这是我一个错误的理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
实则不然,继续以框架结构为列,其基本自振周期T1(s)可按下式计算:T1=1.7ψT(uT)
1/2
注:uT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
ψT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这样的话,考虑了结构的填充墙的刚度之后,T1会减小
根据抗震规范第5.1.5条
水平地震力影响系数为α1=(Tg/T1)0.9аmax
FEK总=α1Geq=α10.85GE
可以得出T1减小,α1变大,会导致FEK变大,地震力作用变大,然而这部分地震力由框
架(梁柱)承担,结构配筋变大,结构偏于安全。
那么,填充墙的刚度在这里面充当什么角色那?在计算自振周期的时候,考虑了他的刚度,
导致结构自振周期减小了,然后就导致了地震力放大,当地震力放大之后,填充墙不考虑了,
这部分地震力全由框架承担,假若这种情况下,框架都能承担的住的话,那结构真的来地震
了,不就没问题了,也就是结构偏于安全了。
借用鲁烟的一句话,就是“填充墙引起地震力增大,但是墙这孙子只点火不灭火,增大的地
震力还是梁柱框架承担啊”,再次谢谢鲁烟给我的帮助,解决了我的困惑,也希望大家能发
表自己的看法。
把通常所说的结构与填充墙和在一起称之为结构,无阻尼线性模态分析,周期与刚度质量有
关,质量不变,考虑填充墙刚度,刚度变大,频率变大,周期变小!需要折减!折减后的整
体结构周期更接近于真实周期!
填充墙计算假定是不吸收地震力,但是实际上是他在吸收,他先破坏后才是框架柱(说的是
刚接的那种填充墙,事实上填充墙与相连的上梁左右柱很难做到柔性连接)!
或许可以这样子理解楼面恒活载梁上线载从而有了附加的非结构质量,填充墙刚度用周期
来折减考虑,可以称之为附加的非结构刚度!
各阶振型周期与规范谱,周期的折减,实际上是tg-6s范围内地震影响系数放大,增大了
相应振型周期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规范谱值增大!
所谓填充墙引起地震力增大,应该是周期不变,自振特性不变,地震影响系数tg-6s范围内
变大,地震作用变大了
另附加一句风荷载的周期回代,应输入wzq中的值,不应是折减后的值。
恩,其实这么一想,填充墙真的在结构设计中充当了一个很讨厌烦的角色,结构上需要考虑
其荷载,有的填充墙还很重,竖向荷载考虑了,又要考虑他的刚度,放大了水平地震的荷载,
然后,他却不发挥一点有利于结构的作用,(实际上也会吸收部分的地震力,使得填充墙先
进行破坏),在结构设计上是个累赘,但是又不得不考虑,但一想,这样做结构偏于安全,
所谓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考虑了挺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一书中,关于周期折减系数有这样的讲述现摘录
如下: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分析时,只考虑了主要结构构件(梁,柱,剪力墙和筒体等)的
刚度,没有考虑非承重结构的刚度,因而计算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长,按这一周期计算的地
震力偏小,为此,规程规定应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对计算的自振周期予以折减。
大量工程实测周期表明,实际建筑物自振周期短于计算的周期。尤其是有实心砖墙的
框架结构,由于实心砖填充墙的刚度大于框架柱的刚度,影响更为显著,实测周期约为计算
周期的0.5~0.6倍,剪力墙结构中由于砖墙少,其刚度远小于钢筋混凝土墙的刚度,实测周
期与计算周期比较接近。因此,对采用实心砖墙填充的框架,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提
出了计算自振周期的折减系数。”
对上述论述也可以这样理解:
1、周期折减系数不改变结构的基本振动特性;
2、是放大地震作用的方法之一;
3、是根据结构早期弹性刚度较大(因有实心砖填充墙),而在地震作用时破坏这种特性,
而设置的放大地震作用的参数;
4、采用轻质材时填充墙时,折减系数不折减或少折减。
更多推荐
结构,地震,填充,考虑,系数,折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