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的优缺点
1 建筑
总体情况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一座以山水植被为主的公园,建筑虽然不是主角,但却是公园景观的组成要素之一,必须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体现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作为公园景观,森林公园对建筑自身的造型要求较高,因此在外观设计、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多有突破,力求简洁明了并富有新意。园内的整体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密切与场地特征和周边环境相结合,根据建筑功能,进行针对性的规划。根据建筑所处环境和场地的不同,将园内建筑分为湿地建筑、滨水建筑、山地建筑、林地建筑等不同类型。
1.1 艺术性
优点
山地建筑和林地建筑的特点是周边树木茂盛,环境幽静,因此建筑材料的选择要与周边密林相呼应,建筑要尽量隐蔽在山林之中。
湿地建筑的建筑外形呈梯形,宽边朝向湿地,大面积的窗户和平台,以满足观景需求,同时在夏季游客量增大时,屋顶平台成为最佳的休息空间。建筑内部与屋顶均采用本色木材,使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生态水处理展示温室紧邻的叠水花台平,面呈“S”形,建筑周边道路由流线形,故温室建筑造型呈高低四部分组合,与周边环境的肌理相应,并以错动的平面曲线与周围环境产生暗合,以层叠错落的建筑形体产生自身的韵律。温室外墙选用通透的玻璃幕墙,使室内外景观形成一定的连续性。
滨水休息咖啡厅外形沿水岸线设计为曲面设置大面积观景平台和多方位活动空间,减少建筑体量,减轻对环境的压迫感。材料选用毛石、木塑等接近自然的材料,屋面为木质格栅结构,与围护结构游离开来,使建筑藏于树林之中,隐于湖泊之畔。奥海南岸的码头管理中心建筑整体隐藏在场地之中,在等高线起伏之间获得空间。屋面上是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的自然景观,现状保留的大树茂密成荫,并结合园路设置了自然山石,让游人只感身处密林之中,不觉立身建筑之上。
门区建筑设计结合了春、夏、初秋、深秋、冬五个季节理念,通过对建筑材料、建筑周边
植物等的精心选择,力求体现相关季节的印象和氛围。当这个季节过去的时候,一些建筑元素依然展示着逝去季节的蛛丝马迹。如代表“春”的门区,在粉红色樱花的背景映衬下,绿色的花岗岩铺地材料延伸到建筑外墙面,与木制百叶窗结合创造出温暖的对比效果。
1.2 功能性
优点
整体功能上“以人为本”——种类、数量、功能、布局等规划设计以游客需求为中心,更重要的是体现“崇尚自然”的精神,尊重场地,与地形、地貌及周边植被山水环境相结合。建筑设计把使游人舒适、方便地观景作为重点。
生态水处理展示温室是公园水质净化生态技术的展示平台,为游人提供一个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场所,因此被命名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具有展示、参观、交流、学习等功能。温室每天可处理再生水600m3,是其区别于园内其他建筑的特殊功能。
滨水休息咖啡厅外形沿水岸线设计为曲面,可获得最大的观景面。布局上分散布置,设置
大面积观景平台和多方位活动空间,同时给游人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休憩观景空间。建筑舒展通透,既满足登船、泊船的功能之需,又有大范围的开阔视野。奥海南岸的码头管理中心是一座覆土建筑,建筑整体隐藏在场地之中,在等高线起伏之间获得空间。当游人拾阶而下时,才会看到建筑真面目,大面积的木塑平台既可满足船只停靠的需求,又为游客提供了驻足、休憩、观景区域。
门区建筑全部采用“组合模块”的基本框架,以6m为基本模数,建筑造型与大型廊架互为虚实,建筑中涵盖了售检票、小卖部、信息中心、餐饮、管理用房、公厕等灵活组合的实用功能,廊架的连通提供了室内外过渡的虚空间。
1.3 生态性
优点
生态水处理展示,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III类水体水质标准,这是温室
森林艺术中心建筑面积2688m2,位于现状保留片林深处,周边树木长势良好。设计充分
尊重场地密林环境的特点,在树与树、林与林之间寻找空间以形成建筑形态。
森林公园内所有建筑的围护结构均采用了新型建材及建材工艺的保温技术,外墙保温系统应用了节能砌块等技术,集保温、承重、装饰于一体,门窗保温系统采用了LOW-E膜玻璃、真空玻璃、玻璃钢门窗等材料;园内21座建筑应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实现了清洁环保、高效节能的目标;部分覆土建筑采用了光导照明系统,将室外的自然光线透过采光罩导入系统内进行重新分配,再经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的照射到室内任何需要光线的地方;森林艺术中心和温室应用了温湿独立控制新风系统,分别控制、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从而避免了常规空调系统中热湿联合处理所带来的损失。
森林公园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废物资源循环处理与再利用的大型城市公园,应用几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对园内污水进行处理,通过粪尿源分离的手段,结合收集公园的枯枝落叶,将园内所有废物加以综合利用,制成高效的生态肥料,应用于园林养护中,实现废物资源的循环闭合圈。
森林公园采用了太阳能光电板与景观廊架相结合的设计,这是国内大型城市公园中的首创。
在南主入口靠近主湖边的位置,对称设计了两个太阳能光电板相结合的景观廊架,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经技术转换后送入低压电网供公园使用,属于真正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2 竖向设计
优点
1、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利用现有湖渠、微地形起伏等现状地形条件。根据森林公园具体建设条件,规划将主要的山形水系压缩到北五环路南部,在辛店村路和北五环路之间近1000m的南北距离内挖湖堆山,形成主湖在前、主山在后,山水相依的格局。其中,主山恰好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的尽端,呈“镇山模式”,且与城市西北方向的西山遥相呼应。主山最高峰约48m( 相对于湖区常水位) , 海拔 86.5m。
2、为弥补主峰南北进深的不足, 同时丰富山体效果, 在主峰西南规划一座次峰, 约 28m(海拔 60.2m) 。在主峰东南, 主湖与洼里公园湖区及碧玉公园湖区相连地段的水面规划一系列小岛, 岛上堆山, 丰富水景层次,同时增强山体的连绵感。另在主山西南, 湿地区北侧堆筑近 20m 左右的小山, 作为主山之余脉;安立路西侧亦做微地形处理。
3、以主山为主体的南区山系通过生态廊道跨过北五环路继续向北区延伸, 形成一系列萦回曲折的低山丘陵( 5~10m) , 作为主山的余脉, 且与蜿蜒曲折的带状溪流相映成趣, 营造山林清流的气氛。
4、从环保、经济的角度出发,保证土方就地平衡。主山和周边各山体所需土方主要来自于主湖和湿地的挖掘。为了保证土体的稳定, 除表层种植土外, 土壤密实度应达到 92% , 坡度过陡处,应采用山石护坡。主湖挖方 333 万 m3;主山填方 483 万 m3;主山基底面积 42hm2;山体坡度低于 30% 。
5、总体格局以山水为特色, 中轴景观以简练、浑厚、质朴、清雅为设计主旨, 形成开阔豁朗的符合中国文化气质的宏观控制体系, 兼具中国传统人文审美和现代公园活力, 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紧密结合, 臻至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清新自由的精神境界, 将成为具有文化与历史代表性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胡洁 吴宜夏 吕璐珊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
3 水系
3.1 水系原始环境条件分析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内水面包括三部分: 一是湖泊, 主要分布在南区的洼里公园和碧玉公园内, 水面面积约28.5hm2, 其中主湖面积22hm2, 现状洼里湖公园湖面5.2hm2, 现状碧玉公园湖面1.3hm2; 二是河道( 渠) , 水面面积约36hm2, 主要包括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北区园内小河等; 三是规划湿地, 水面面积为8hm2。[1]
3.2 主要优点分析
3.2.1 本身工程优点
1.建设文化背景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奥运中心区重要的景观背景。其规划设计既要保证奥运赛时活动的需求, 又要符合建设一个多功能生态区域的长期目标的需要。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叠山理水, 要求掌握山水构成的规律, 把握山水的客观形貌和特点。只有掌握了山水构成的规律、形态, 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典型化的山形与水系。水得地而流, 地得水而柔。山水结合, 才能组成完整的自然景观。真实的自然山水就是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综合体。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山水方案构建山和水的组合。经过对颐和园、北海等传统园林山形水系的研究, 森林公园的山水组合最终定为“山环水抱、起伏连绵、负阴抱阳、左急右缓, 左峰层峦逶迤、右翼余脉蜿蜒、环顾龙湖胜景”的模式。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系统设计就是结合现场的地形水系条件, 因地制宜地做出的“龙湖”——龙形水系。
更多推荐
建筑,公园,系统,森林公园,山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