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世界遗产已达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有16项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6项位于新疆。克孜尔石窟便是其中一项。这些文化遗产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载体。然而在中华5000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而未来还将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该怎样更有效地监测和保护这些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文化遗产,又该怎样调和保护传承、弘扬展示和旅游开发工作之间的矛盾,将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文明唤醒,并融入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已然成了当下文化遗产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新疆龟兹研究院秉持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自2011年起与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重启了“克孜尔石窟壁画数字化项目”,尝试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复制技术运用到克孜尔文化遗产工作中,以缓解上述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和困境。
数字化复制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应用
——以新疆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例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数字化项目概况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18个洞窟的基础数字化工作。其中包括对18个洞窟的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模、壁画平面数据采集、图像数据拼接、色彩调整等工作;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实体搭建1∶1复制洞窟,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制塑像;实验性选取110窟、161窟、117窟中受烟熏或病害较为严重的壁画,运用无损多光谱技术获取了在可见光下无法识别的题记和图像等信息。针对克孜尔石窟所开展的三维扫描、平面数据采集、复制搭建、3D打印和多光谱拍摄等工作,目的主要是对石窟进行多方面数据获取,为壁画的修复与保护提供可视化的科学依据,提高洞窟考古测绘工作的测量精准度,并为今后克孜尔石窟数字化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克孜尔石窟文物数字化复制技术构成
1.洞窟数字化建模工作
贾伟加

更多推荐

工作,数字化,石窟,保护,数据,壁画,文化遗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