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常⽤名词解
丧礼常⽤名词解
寿⾐俗称“⽼⾐”。多在⽼⼈健在时缝制。制寿⾐颇有讲究,⾸先要选在农历年闰⽉(取“润德润泽”之意),⽤料忌“洋布”,兴⽤⼟布丝绸,不能⽤缎⼦,因“缎”谐“断”,有断⼦之意。也忌⽪⾐⽑料,布料也只能⽤直纹,不⽤斜纹,“斜”谐“邪”,亡⼈穿了斜纹布,给后代留下邪⽓。⽤绸⼦最好,“绸⼦”谐⾳“稠⼦”,可福佑后代多⼦多孙。颜⾊忌黄⾊,其它颜⾊即可,也有讲究内⾐穿红⾊,传说⼈死后到阴间“剥⾐亭”剥起⾐裳来,剥到了红⾊,以为剥出了⾎,就不会再剥了。数量是五、七、九件,忌讳双数,除⼀套棉⾐外,其余皆为单⾐、夹⾐。⾐袖要长,遮住⼿为好。做好的寿⾐,须在⽼⼈⽣前试穿。
寿材俗称“棺材”“棺⽊”“房”“房⽊”“材⽊”。在⽼⼈健在时制成的称“活寿”。选料柏⽊为上(但要掺⼀点杉⽊)。松⽊次之,最下者为⽩杨⽊,选时也同做寿⾐。做寿材之⽇,⽼⼈要亲⾃执斧象征性地砍⼏下,烧⾹化楮,⼦⼥向⽼⼈和⽊匠叩头敬酒,叫
做“破⽊”。古代棺材的豪华与否,依⽼⼈⽣前的⾝份地位⽽定。寿材的样式颇多,历史上曾有过⽅形、圆形、孤形、船形、罐形、床形等形状。后来⽤长⽅形,名堂很多,如“薄⽪⼦”“卷棚⼦”“⼀部书”“重底重盖”“三底两盖”“五底三盖”“棺椁套材”等。寿材的⽊活完⼯后要油漆彩绘(柏⽊棺材⼀般⽤清漆或桐油),以红为主,有“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之说,图案有“北⽃七星”“莲花送⼦”“回头望⼦”“五福捧寿”“暗⼋仙”
“前蟒后鹤”等。彩画好的寿材,搁在预先准备好的地⽅,再不能随便移动,定要放在⼲燥处,越⼲越好。
因为“棺材”谐⾔“官财”,是升官发财之意,所以做寿材在民间认为是⼀桩⼤喜事。棺材是吉利之物,连梦见棺材都寓意着鸿运来临,⼤吉⼤利。
讨寿旧时,有的地⽅请⽊匠做寿材所剩的⽊头、⽊脑、及材⽪、刨花全归⽊匠,但主⼈有意向⽊匠请求留⼀点⽊料给孩⼦做⼀些⼩家什,寓意着给孩⼦留⼀些福、寿,这种风俗称“讨寿”。有的地⽅专门在做寿材时请⽊⼯做擀⾯杖(其它时候不能做擀杖),这也称“讨寿”。擀杖做好后,就⽤此杖擀⾯条,给⽼⼈和⽊匠献上“长寿⾯”。
奔丧⽼⼈病情严重,卧床不起,俗称“害⽼病”。要准备好寿⾐、寿材。⼉⼥们要守护在⽼⼈⾝边。并要告知亲友前来看望。病笃弥留之际,⼤都情依依,意涟涟,思念⼉⼥,牵挂亲⼈,亲属不论在何⽅都得设法赶到,⼒争在病⼈咽下最后⼀⼝⽓前赶到,这是民间古⽼⽽⼜持久的风俗,俗称“奔丧”。民间舆论:死者的⼦⼥若不能在⽼⼈临终前赶回见上⼀⾯便被认为不孝。⽼⼈病笃,⼉孙们列于⽼⼈床前聆听他(她)最后遗嘱,看着他最后断⽓,被称为是⽼⼈最⼤的福⽓。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
穿⾐⽼⼈临终时,亲⼈们要给剃头(男)、梳头(⼥)、洗脸、整容、剪指甲。咽⽓之前必须把“⽼⾐”穿好。⼀则死后不好穿,⼆则是⼈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了,到阴间还是⽆⾐。
引路鸡也叫“引魂鸡”。是病⼈弥留之际,由长⼦⼿持⼀鸡(男公鸡,⼥母鸡)守在⾝旁,病⼈咽⽓时,将鸡头伸到将亡⼈⼝边捏死,谓之“接⽓”。然后把鸡除⽑洗净供在灵堂上。
倒头纸也叫“落头纸”,就是⼈咽⽓后,赶紧在头前烧⼏张纸钱。认为⼈⼀时也离不开钱,死了也⼀样,忙烧落头纸,就是及时地给亡⼈送钱,让他使⽤⽅便。紧接着在庄墙的⽔窗眼处烧“开路纸”,也叫“买路纸”。
停⼫⼈死后,要把他的⾝体捋顺好,停于堂屋后墙下正中,⾝下衬板,板下铺砂。亲⼈们守候左右,看着他安祥地离去。这就是⼈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苫脸纸在咽⽓后,⼊殓前,忌死者脸部暴露,通常要在吊唁亲⼈齐后,马上在死者的脸上盖上⼀张⽩⾊遮⾯纸。说明⼈已经回归阴间,不应该再见天⽇。对遮⾯纸民间有多种说
法,有说:死⼈不遮脸,他在暗中数房椽,对家⼈不吉利。有说:如果是假死,⽓出纸动,还可以抢救复⽣。有说:⼈死后脸⾊变得难看,怕亲⼈看见伤感受吓。有说:为保护脸⾯⼲净,遮尘挡⼟,让亡⼈安息。遮⾯纸不能随便揭过,直到⼊殓时⽤扇⼦将遮⾯纸扇掉,忌⼿揭,民间认为⼿揭遮⾯纸是对亡⼈的莫⼤侮辱。
噙⼝钱也叫“含⼝钱”。就是⼈刚咽⽓时,赶紧把拴有红线(防此钱掉在肚内)的⼀枚钱放在⼝内,接着轻轻捋合⼝眼。体现
了“缘⽣事死,不忍露其⼝”,就是不让死者张着嘴,饿着肚⼦去阴间受罪。另外有⼀说法:没有“噙⼝钱”,死者转世时就变成了哑吧。⽽在⼊殓时⼀定要把噙⼝钱取出,否则会将家中的财产和财运被死者带⾛。
灵堂亡⼈停⼫后,在前⾯摆⼀张桌⼦,⽤⽊椽围着供桌搭⼀个棚⼦,除前⾯全⽤⽩纸围严,纸棚后⾯正中供奉标志亡⼈灵柩的灵牌和遗像,桌上摆上钱纸、茶饭、点⼼、果品,桌前沿陈列⾹筒、⾹炉,点上⽩烛,尤其是要将引路鸡除⽑洗净⽤⼀双筷⼦插在⼀碗夹⽣⽶饭上,碗上还插油炸钱串(钱串数稍多于亡⼈寿数)。“引魂幡”也⽴在桌上。桌前糊上⽩纸裙,桌裙脚侧放⼀⼩盆,内盛点凉⽔,这盆称“孝⼦盆”,供孝⼦烧纸和来宾祭奠烧纸灰。靠供桌边(亡⼈脚的⼀⾯)挂⼀⼤帐幔,内铺麦草,俗称“草铺”。孝⼦卧草铺昼夜守灵。正所谓“守孝不离⽅⼨地”。这个过程也叫“围灵”。
长明灯⼜称“脚头灯”“照冥灯”“长命灯”。此俗传由《⽩蛇传》的故事⽽来。有的地⽅将灯置于头端,⼤多地⽅置灯于脚底。民间对“长明灯”⾮常重视,传说是此灯为亡⼈照路,若灯熄灭⼀次,亡⼈在阴间要跌⼀跤。为了亲⼈的灵魂少受痛苦,顺顺当当地赴地府报到,活着的⼈必须看好冥路灯。此灯从停⼫时点着直到出殡时熄灭。
绊脚死者在⼊殡前,双脚和双⼿是⽤⿇纰或⽩纸绳拴住的,⼀种说法是防⽌死者的游魂乱跑,闯⼊阳宅,危害活⼈,另⼀说法是停⼫最忌猫狗临近,否则会出现“炸⼫”,就是⼫体直⽴⽽起,⼀直朝前⾛
去,遇见什么就死死抱住不放。这些传说⽆⾮是利⽤警吓来提醒孝眷谨慎看守⼫体,精⼼守灵柩,以尽孝⼼⽽已。到⼊殓时,⼀定要放开脚⼿,否则死者到了阴间就⽆法⾛路。
报丧⼈历尽沧桑,⾛完了漫长的⼈⽣之路,告别亲⼈,奔赴黄泉,是⼀⽣最后的⼀件⼤事。当地俗规:⼈断⽓后,须尽快将此事告知亲友、邻⼈,这叫“报丧”。孝⼦报丧不能直⼊其门,只能在庄外诉说,同时要跪拜恭请。有的地⽅孝⼦在报丧时,⽆论长幼,见了谁都要磕头,俗话说:“孝⼦头,满街流。”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报丧中,⾸先要安排⼈去舅家(男丧)、娘家(⼥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是否都在,寿材、寿⾐是否完备,丧仪规程是否妥当。娘舅家来⼈了,孝⼦全到门外跪下,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会有意地提出⼀些额外要求,俗称“争⽩”,俗规认为“争⽩”对亡⼈有利,此时由庄间⼈象征性地调解⼀下,才能得到他们的谅解,接着丧事按原计划进⾏。
哭丧哭丧从⼴义来说,包括了悲哭之⾼声,也不可能做出捶胸顿⾜之表演。故风俗意义上的哭丧是狭义的,它指的是为应风俗所需之哭。有这样⼀个传说:原来,汉族民间俗信⼈死之后必经⼗殿阎君审过。相传早先坐审第⼀殿的阎君是包龙图,他⼼地⼗分慈悲,只要听见新死⼈的家属哭得⼗分悲哀,他的⼼就软了,不管此⼈寿数已到,便赐他还阳,久⽽久之,⼈们得知哭丧⼀着很灵验,⼈⼀死便放声⾼哭悲嚎,不会哭就请能者哭,哭得悲伤哭得响,死⼈⼜复活了。⼈间从此死⼈越来越少,此事被凶恶的五殿阎君知道了,有⼀⽇当包龙图睡熟之机,⾃已坐到第⼀殿上,从那后任凭死⼈亲眷如何哭叫,五殿阎君从不发善⼼,死⼈也再没有还阳过。但由于时间⼀长,哭丧嚎叫已经成为⼈间风俗,也
就代代相沿不曾更改。
忌哭亲⼈去世毕竟是件痛苦哀伤的事情,死者的亲⼈往往放声⼤哭来表达⾃⼰痛悼不已的⼼情。然⽽,哀悼也是有节制的,不能因为过分悲哀⽽伤害⽣者。在哀悼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可以哭,应该哭,什么时候不能哭,禁忌哭,都是有⼀定的惯例规定的。民间有“泪不洒⼫”的讲究,认为在死者穿⾐服的过程中是不能啼哭的,否则对⾃已不利。在为死者穿
上寿⾐之前,禁忌亲属嚎啕⼤哭,否则不吉利。《礼记·丧⼤记》中规定:“妇⼈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出寝门见⼈不哭。”还有在埋葬过程中,在祭奠酒⾷或诵读祭⽂时禁忌哭泣,在送殡返回的路上,禁忌哭泣,尤其是进⼊⾃家⼤门后更是禁声。
⽩事忙“⽩事”也就是民间对丧事的俗称。⽼⼈逝世,家⾥惊天动地,也惊动了邻⾥左右,全村上下。紧接着不仅是家中⾄亲,⽽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寨的乡亲都开始进⼊办丧事的繁忙事务中。这就是民间俗称的“⽩事忙”。
地⽅俗规:⼀家有⼈逝世,全村上下,族内⼈员,不论辈份,不分⼤⼩,不讲年⽼年幼均应⾃觉到场尽责尽⼼,同族三代以内的下辈⼈全穿⽩带孝,陪灵致哀。为丧事有条不紊地进⾏,要设⼀套指挥机构、执⾏机构,分设“外柜”“⾥柜”“厨事”等部门。特请⼀位精明能⼲,精通办丧事务的⼈当任“总理”,以总指挥的⾝份统帅整个丧礼过程,将繁忙有序的丧礼办得善始善终。
孝服也叫“丧服”“孝衫”。由于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同,丧服和居丧期各不相同,按⽼规矩将孝服严分五等,即“五服”。⼉⼥为⽗母戴孝或妻为夫戴孝,都是⽤最粗的⿇布做孝⾐,不缝边,服期三年,称谓“斩衰”;若夫为妻服丧,孙为祖⽗母服丧⽤粗⿇布制⾐,缝边,服期⼀年,称谓“齐衰”;下按亲疏不等,设“⼤功”“⼩功”“缌⿇”,如为堂兄服丧,谓“⼤功”,丧服⽤较细的⿇布做成,服期九⽉;如为伯叔祖⽗服丧,谓“⼩功”,服期五⽉。“缌⿇”为五服中最轻的⼀种,服期为三⽉。
成服本地习俗:与“出纸”“出告”同时进⾏。“出纸”因亡⼈年龄和⼦孙的前程⽽有“五道圈”“七道圈”“九道圈”之别。“出告”也就是“出告牌”,即“讣告”,就是把死者的⽣卒年⽉⽇时及“五服”内的⼦、侄、孙写在⽩纸上贴在⽊板上。
成服礼是丧仪中绝对不可缺⽽且严肃隆重的⼀环。成服时,全体孝⼦穿⽩戴孝,拄着哭丧棒,真是满院⼀⽚⽩。此时⼀定要有娘、舅家的⼈在场。⼥婿、外甥及⾄亲全部参加,吹唢呐、奏⿎乐,全体孝⼦在灵前磕头点纸后,由长⼦头顶孝⼦盆,⾝背告牌,所有孝⼦拄丧棒,哭退到⼤门以外,把告牌放在显眼的地⽅。孝⼦跪成⼀⽚,烧纸磕头。孝⼦越多,阵容越庞⼤,也就是越体⾯,⼈们借此来显⽰死者⼉孙满堂,家族⼈丁旺盛,所以民间对成服之礼⾮常重视。孝⼦在告牌前磕头烧纸,也就是向天地⼈神宣告,家⾥⽼⼈逝世,亲朋可以来吊唁。接着回到灵前烧纸磕头进⾏献饭礼。成服完毕。
披⿇戴孝传说是起⾃南宋年间,秦桧诬陷岳飞谋反,下⼗⼆道⾦牌招其回京被囚。由于岳飞宁折不弯,
忍受百般折磨⽽不屈招。秦桧指使⾛狗万俟禼和罗汝楫变着法⼉折磨岳飞,他们先将岳飞浑⾝上下打得⽪开⾁绽,再⽤⿇⽪缠在岳飞⾎⾁模糊的⾝上。过⼏天提审过堂,岳飞还是忍痛⽆招。便将⾝上的⿇⽪层层剥下。由于⿇⽪已与⾎⾁长在⼀起,剥⿇⽪就如割⼈⽪⼀样,痛得岳飞死去活来,最后秦桧⽆法使岳飞屈招承认。便在风波亭暗暗⽤⿇绳勒死了岳飞。
岳飞被害的真相传到民间,百姓⾯对奸⾂当道的朝廷,颠倒⿊⽩的世道,恨得咬⽛切齿⽽⼜不敢直⾔。为了揭穿秦桧谋害忠良的罪⾏,悼念民族英雄岳飞,⼈们在死⼈出殡时就⾝披⿇⾐,并把⿇⽪拧成⿇绳,搭在脖⼦上。将岳飞披⿇受酷刑公诸于世,将秦桧的罪⾏揭于光天化⽇之下。这样,岳飞被害的事实传遍全国,⼈⼈皆知。此后,披⿇戴孝的习俗也就承传为习了。
守丧也叫“坐草铺”,孝⼦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昼夜不离,⼀直守到出殡。孝⼦,特别是亲⽣⼦⼥在守丧期间,不洗脸,不剃头,靸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低头,不⾷荤腥,寝苫枕块,更不能乱开玩笑,嬉⽪笑脸,⼥⼈不可涂脂抹粉。
纸⽕是⽤于丧葬的冥具,根据古代的随葬品演变⽽来。纸⽕的品名有:庄园、房屋、车、马、驴、⾦银⽃、孝幡、锞幡、对幡、童男、童⼥、花篮、花圈等。纸⽕的式样和种类
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变化。近年来也相继出现了电视、电话、电脑、⼿机等。
铺寒是亡⼈在棺材⾥铺盖的⼩型褥被,⽤红⾊绸作⾯,⽩纱布为⾥装棉缝制⽽成。讲究“⼉铺⼥盖”,多少不限,但⼀不能太多,⼆,绝对是单数。
⼊殓⼜称“⼊柩”“落材”“盛殓”,有的地⽅叫“归⼤屋”。⼈死后三⽇,若⽆特殊原因,就要把⼫体移进棺材⾥。在《礼记·问丧》中对“三⽇⽽殓”陈述得相当具体,⼤意为:孝⼦的⽗亲或母亲死了,悲哀⼼堵,所以跪爬伏地⽽哭喊,好像将能复活似的,怎么可以剥夺孝⼦的这个⼼愿⽽径⾏⼊殓呢!所以说死了三天才⼊殓,是为了等待亲⼈的复活。三天不活,也就不会活了。孝⼦盼望亡亲复活的⼼愿,也就更为减弱了;⽽远⽅的亲戚也可以赶到了,家中办丧事的⼀切准备也可以完成了,所以圣⼈为此就决定三⽇⼊殓作为丧礼中的⼀项制度。⾄今民间⼀直沿⽤这⼀礼俗。死者与世隔绝,与亲⼈永别,所以这个礼仪⼗分隆重,众亲友涕泪哭别,⽽且对于⼊殓时⾠,在场⼈员以及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切不可有丝毫马虎。⼊殓时,全体孝⼦参加,邻亲帮忙,必须有娘、舅家⼈在场。
先由⼥⼉在棺材⾥筛上草⽊灰(⼩灰)铺上⿇,交叉放⾹,铺钱纸斜⾓,三⾏(⽐死者的岁数稍多⼏张),最后铺上铺寒褥。同时整饰⼫相,⽤酒净⾯,包衾布,由长⼦捧头,其他⼈抬⼫,⼩⼼翼翼地把⼫体放⼊棺内。⼫体与棺壁之间,⽤纸钱挤紧,防⽌晃动,最后盖上铺寒被。⼀切安排就绪,⽅可盖棺(⼀旦盖了,就再不能揭开)。接着孝⼦点纸磕头,痛哭举哀。
开墓也叫“打坟”“打墓”。民间旧俗⼗分重视坟地选择,许多⼈都喜欢健在时选择好安葬的地⽅,并做好“坟圹”也叫“寿圹”。
⼈死了,⼀般都要尽快埋葬,俗话说:“⼊⼟为安。”先请来阴阳先⽣,由长男主孝陪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地理风⽔,来龙去脉,相⽣相克,参照九宫⼋卦,四⾯⼋⽅,三⼗六⽅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好的⼭向,勾画出墓址。定⽳之后,栽⽊桩,⽤⽊犁勾坟,在⽳位处置⾕草九根分三段,阴阳⼿抓活鸡,长⼦跪在⽳前,⼿执⼸箭,阴阳念念有词,每斩⼀次草,孝⼦背⾝向后射⼀箭,斩三次,射三箭,这叫“斩草破⼟”。
打坟是丧事中第⼀件要紧的事,打坟也有许多讲究:阴阳先⽣定好的⽳位,⽊桩,开挖线,任何⼈不得移动或修改。⾃吉时破⼟动⼯,必须在下墓前⼀⽇临⿊完⼯,要留守墓⼈。
打坟期间,孝⼦要亲⾃送饮⾷、烟、酒到坟地,请打坟⼈员⾷⽤,还要做到“以跪伴⾷,不命不起,直⾄⾷终”的礼节。
守墓⼈⼀直待到灵柩到墓茔,孝⼦、甥婿等“观墓”,给⽳内撒钱酬谢⼟⼯,守墓⼈将钱收拾完毕,最后清理墓⽳中的脚⼿印,俗称“扫堂”。
吊丧也称“开吊”,俗称“烧纸”。⼀般在出殡先⼀天举⾏,这是汉族丧俗礼仪中最讲究最排场的仪式。现代城市多以“追悼会”的形式代之,却也不乏风俗中悲切隆重⽓氛。况且农村仍⾏吊丧礼,均在灵堂前举⾏。⾹烟缭绕,弥漫堂间,棺材停正寝,遗像挂堂中,孝幔、孝联、孝幡,把灵堂装点得⼀⽚肃穆。
亲戚朋友以及同村上下都要前来烧纸,献花圈,送挽幛。孝⼦披⿇戴孝,⼿拄丧棒,在执事⼈的扶持和哀乐声中“接纸”“迎幛”,举哀痛哭,吊客在灵堂前烧⾹化楮,磕头奠茶酒,⾏祭拜。礼毕,“总理”要接待来宾⼊席⽤餐。在吊客出门时,⼀般执事送出门,孝⼦不出门。正所谓“不迎不送丧家礼,或往或来吊客情”。
出殡俗叫“发丧”“起丧”“起灵”“送丧”。本地习俗:发丧⼀般都在早晨,具体时间由阴阳先⽣推定。孝⼦、亲友先吃发丧饭,起灵之前先由吹⼿吹奏⼀阵,这时将丧礼推向⾼潮,死⼫奔向阴间,亲眷的悲痛哀伤,将每个⼈的⼼绷得紧紧的。孝⼦在灵前烧纸磕头后,退到⼤门外依次排列跪地。邻⼈便把灵柩抬到⼤门外两条长凳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椽作为抬杠,准备⼋抬(简单的有四⼈抬),孝⼦起⾝扯纤(⽤粗⽩布数丈分两股系于棺前,由众
孝⼦肩搭⼿挽扯到坟地),其他亲朋掌上纸⽕。
⼀切准备停当,响炮奏哀乐,孝⼦哭声震动,灵柩抬起,长⼦在前,⼀⼿搭着“引魂幡”,⼀⼿抱着“灵牌”,低头弯腰在灵前缓缓⾏进,谓之“发引”。
送丧也叫“送葬”,送葬队伍清素壮观,悲壮⽽⽓派,似是“仙⽓”弥漫,⼀派庄严悲壮的声势。
本地送丧时棺材头在后,死者⾯朝前俗谓他已⾛完了⼈⽣道路到达归宿终点,让他⾯朝⼤路,在吹打⿎乐声中,亲⼈送别直奔阴间。
进⾏途中,队列的顺序是,⿎乐队在前,接着是纸⽕队。孝⼦纤引着灵柩,送葬的亲朋友⼈随后。队伍中专门有⼈在前⾯撒、烧纸钱,遇桥梁路⼝、单位、村庄要放炮,亲朋好友还有献馔读⽂的,称之为“路祭”。所经⼈家,预先点⽕门前,⼀是为逝者送⾏,⼆是驱⿁避邪。
下葬⼈是最有感情的,更重⾎脉亲情的系累,总以为亲⼈亡故之后仍然与活着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仍能影响、⼲预⽣者的祸福。所以对丧事的重视就是这种⼼理的反映,尤其是对下葬这⼀节更为慎重。
灵柩到墓茔,先绕墓地转⼀圈,有的地⽅要举⾏“悬棺点主”和祭“后⼟”的礼仪。待吉时⼀到,便将灵柩吊⼊墓⽳,由阴阳先⽣⽤罗盘搭正⽅位,盖上铭旌,将灵牌放于棺盖,将墓志砖置于明堂之位。孝⼦、孝孙背着⾝⼦向⽳刨⼟三下,意为孝家掩埋,娘、舅家也要填⼏锨⼟,以作最后告别,之后由送丧者掩埋。但铁锨放在地下,让接任者⾃取,意寓这事不能传承。
在墓⽳将要填满之前,在墓⽳前后阴阳所钉⽊桩之处⽴两根椽以定中⼼,坟堆整好后,两⼈两头执两椽从坟堆两边向上同时刮三下,丢开椽。再将孝⼦所柱丧棒收起来按辈份插在坟堆下边。
纸钱纸⽕全部摆好,请娘、舅家点纸,孝⼦同时也点,乐⼯奏乐,孝家痛哭举哀。纸化完后,孝⼦在众⼈的劝导下,⽌哭起来,再磕头致谢众⼈。接着孝⼦抢先回到家门,跪于门⾸等乡邻,再向送葬亲邻磕头致谢。
门前早预放⼀盆,内盛清⽔,盆⼝置⼀把菜⼑,所有⼈都要在此盆中象征性地洗⼿,并⽤⼑对双⼿各刮三下,意为洗⼿不⼲此事。
进门后,由乡亲邻⼈、⼥婿外甥、孝⼦按次序上⾹⾏礼,请乐⼯奏乐以谢来宾。阴阳先⽣要“刷扫”庄院,在各房内墙贴上“避邪”符,各房门上贴上“封门符”。接着孝家请来宾⼊席⽤餐。席毕,在“总理”的主持下,孝⼦在先⼈牌位前向阴阳先⽣、乐⼯⾏跪拜礼,且将事先准备好的钱摆在⼩碟内,放⼊盘⼦,孝⼦跪着顶盘⼦于头上,送到阴阳先⽣、乐⼯⾯前,他们象征性地退⼀点收起,喝三杯酒辞去。然后,来宾也相继辞去。⾄此,葬礼正式结束。

更多推荐

死者,民间,棺材,不能,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