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缝和后浇带理解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混凝土浇筑建设工程项目随着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其结构形体设计越来越复杂,混凝土材料构成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原因导致裂缝增多。本文将针对抗震缝和后浇带这两个常见裂缝理解的误区进行重点研究分析。
标签: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施工缝;后浇带
一、前言
抗震缝和后浇带实际上都是混凝土浇筑建设工程项目的常见的构造缝。构造缝是混凝土浇筑建设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减少或者避免有害裂缝在项目施工过程或竣工以后产生,针对混凝土结构以一定的设计施工方式故意设置的裂缝。避免抗震缝和后浇带理解的误区,就应该了解其不同的功能概念定义,并且针对其不同的设计分析或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二、混凝土构造缝中抗震缝和后浇带的概念理解
混凝土结构中的构造缝,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防裂缝、抗震缝、工艺缝三大类。防裂缝、抗震缝是永久缝,工艺缝是临时缝。
1、抗震缝的功能定义:这是为了避免建筑物在遭受地震作用时,水平振动相互碰撞造成震害而设置的隔离缝。抗震缝的设置与结构体型、建筑物高度及地震列度等因素有关。
2、后浇带的功能定义: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也是工艺缝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降低温度收缩和结构主体沉降变形的作用。后浇带根据接缝形式或作用又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按接缝形式分为:平直缝、阶形缝、企口缝等。
按其作用分为: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
三、抗震缝的设置原则和关键技术
1、设置原则。抗震缝要能保证建筑物在垂直方向自由沉降,在水平方向又能左右移动。在地震区设置伸缩缝、沉降缝时均按抗震缝要求考虑。
2、关键技术
(一)缝的宽度。抗震缝留缝时应考虑装饰面层的厚度,使得装饰之后缝宽符合要求。防震缝宽度要留够,缝内杂物应清除干净,要允许相邻房屋可能出现反向的振动,而不发生碰撞。
(二)控制缝(引导缝)。当估计结构可能发生裂缝时,可人为控制其位置,使裂缝有规律的发生在对结构和建筑影响最小的部位而设置控制缝(引导缝),其间距一般在10m左右,控制缝处的截面厚度减小,部分钢筋在此处断,使该截面抗剪抗弯能力都减弱。其位置应放在对结构整体性和承载力无多大影响的部位。
(三)局部缝。由于结构顶部及底部受的温度应力较大,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可采取在上面或下面几层局部设伸缩缝的方法(约1/4全高)。伸缩缝未贯通全高。
(四)技术要求。外墙变形缝应符合保温、防水及立面美观的要求。楼地面变形缝应符合方便行走、防火、防止灰尘下落、防水及美观的要求。屋顶变形缝应符合防潮、防水、保温、防火及美观的要求。地下室变形缝一定要适应变形和防水的要求,并且應有足够的耐久性。
四、后浇带设计分析
后浇带是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变形缝,保留一段时间后,用高强度膨胀混凝土填充补齐,临时变形缝即行消失,建筑物即成为连续整体的无变形缝结构。一般情况下,按照所起的作用,后浇带可以分为3种: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后浇收缩缝;用于解决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后浇温度缝;用于解决高层和低层之间差异沉降的后浇沉降缝。但在实际工程中,仅仅起一种作用的后浇带并不存在。
以某公司综合楼工程(主楼为办公楼,附楼为食堂、浴室)为例分析。根据设计交底和工程实际特点,本工程主附楼之间的后浇带主要作用为解决高层和低层之间差异沉降量。兼作解决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办公楼两端的后浇带主要解决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
本工程后浇带采用高低缝。该缝的特点是支模简单,拆除容易,抗渗线路长,截面结合质量容易保证,抗渗性好,后期施工时接槎容易处理。
后浇带的配筋及宽度应能使基础或上部结构承担高层主体完成并已沉降一部分后第2次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以及温度变形产生的内力,根据计算的差异沉降量和最大温差来确定,在配筋上予以加强。
在现行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中,对后浇带的钢筋处理仅作了原则的规定,实际工作中常有不同的理解。根据工程特点,很多后浇带往往兼有伸缩和沉降等作用,施工中应全面考虑这些变化。根据工程实践,后浇带中的钢筋以采用搭接先断开、后期再焊接贯通的方法为佳。根据后浇带在结构中所起作用,在主体结构施工时后浇带处的钢筋必须断开。
后浇带的宽度要根据计算及构造确定,一般为700mm~1000mm。
此工程后浇带宽为800,接槎处使用专用金属网隔断,钢筋在后浇带处均断开。后浇带处附加钢筋直径为12,间距为200mm,进入混凝土构件内长度要满足最小抗震锚固长度。
后浇带补浇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工程工期不允许过长。后浇带补浇间隔时间控制原则:对于高低层建筑,当高层主楼的基础埋置在天然地基上时,应待高层主楼主体结构到顶;当高层主楼基础采用端承桩基时,考虑到桩基沉降量较小,可根据施工期间沉降测量情况,在高层主体结构到一定高度时进行;但是,不管是什么情况,后浇带保留时间最短不能少于1个月,保留时间越长,高、低层的差异沉降量越小,各类变形越趋于稳定,后浇带的质量及工作性能越好。本工程后浇带补浇间隔时间设计要求为主体结构完工2个月后。
五、后浇带关键技术分析
1、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后浇带宽度为1m,与两侧混凝土接缝采用企口式中部贴止水条的做法。后浇带应附加防水层做法为:200厚C30现浇钢筋混凝土抗压板,宽2000mm,上部14@150,下部12@150,分布筋8@150,抗压板上为10mm厚橡胶止水带,上做40mm厚细石砼保护层(见图5)。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需对后浇带清理干净并进行钢筋的恢复工作,混凝土浇筑应在结构封顶14d、且两侧砼的龄期达到42d,沉降基本稳定后进行。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砼,砼等级此原设计提高一级,抗渗为P10,UEA掺量为水泥量的12%,浇筑12h后蓄水养护28d。
2、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后浇带宽度为1m,接缝采用平口式,中部设钢板止水带的做法。外墙后浇带附加防水作法为:挡土板选用5mm厚、1200mm宽钢板(也可采用40mm厚1200mm长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外贴2000mm宽、3mm厚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两端各伸出后浇带500mm且贴在结构面上,外统一做外墙防水卷材,再做500mm厚聚苯板保护层(见图6)。为加强防水效果,外墙后浇带处边槽用均质粘土回填。
3、楼(屋)面后浇带。由于后浇带混凝土是后浇的,其两侧混凝土长期处于悬臂状态,所
以模板的支撑在补浇混凝土前本跨不能全部拆除。后浇带侧边用密目钢丝网隔离,密目钢丝网采用双层重迭的间距10mm×10mm钢丝网。由于梁较高,在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的侧压力较大,为保证密目钢丝网在混凝土的侧压力下不变形,需用钢筋网对其进行加固。后浇带混凝土比两侧提高一级,宜在混凝土中掺适量的粉煤灰和膨胀剂,浇筑后养护28d。屋面后浇带处应增加一层防水卷材,两边贴至接缝以外300mm,以防后浇带渗水。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抗震缝和后浇带都属于混凝土结构以“导”的控制裂缝方法中的构造缝。只有在掌握二者不同功能定义的基础上,重视二者不同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区分才可以走出抗震缝和后浇带理解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郭庆辉.对施工后浇带的控制措施及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5期
[2]洪海瀚、庄坤城.后浇带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6期
[3]张春炎.混凝土结构的构造缝设计施工技术.建筑科技与管理-2009年5期
[4]赵青昊.高层建筑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J].建筑安全,2011(10).
[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编写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更多推荐

混凝土,结构,施工,沉降,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