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这些年的幼⼉园设计案例
南浔镇中⼼幼⼉园新址扩建⼯程
建筑鸟瞰
导语
湖州南浔幼⼉园位于南浔城市新区核⼼区块之中,西临南林路、南临中⼼街,东侧北侧为规划河道和城市绿化带,北侧为南浔博物馆项⽬,东北侧为市民⼴场,东侧为规划的⽣态⼉童公园。
设计师以“去想、去感觉、去做⾃⼰感兴趣的任何事的⾃由,完全的⾃由”为设计理念,建设了⼀座⼤、中、⼩班各8班,可容纳约720名幼⼉的幼⼉园。
建筑与环境
景观与建筑的相互渗透——第⼀活动空间
建筑总体呈变异的环型,呼应基地的景观格局,建筑整体西南⾼,东北低,形成起伏的建筑形态,内庭院向东北侧打开,渗透河道和公园的景观。
模型
这样的布局和形态呼应城市设计的空间格局特点,向外塑造了相对硬朗的城市界⾯,向内营造舒适安全的⾃由环形活动空间。
体块⽣成动图
幼⼉接送场地结合东侧⽣态公园统⼀设计,通过步⾏桥与基地内主⼊⼝⼴场相连,为幼⼉园⼊⼝空间增加趣味性。
内庭院夜景
城市新区中的趣味庭院——第⼆活动空间
内庭院作为整个建筑的核⼼,连接普通教室、各专业教室、办公楼、门厅、多功能教室和⾷堂。
庭院内部设置不同的植被,景观,游戏场地,塑胶跑道等,形成多元化的互动空间,为幼⼉园内的⼤型交流活动提供了场所。
内庭院夜景
设计者希望⼉童能够尽可能的交流玩耍,同时也希望⽼师在带领⼉童体验⽣活的时候没有安全死⾓,场地内部的主要视野范围内避免了⾼⼤的乔⽊,同时结合地形做了许多缓坡,丰富的曲⾯地形给幼⼉园⼩朋友带来不同的娱乐体验。
⾃由的⽴⾯开窗
如果说第⼀空间是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渗透,那么第⼆空间则是建筑设计⾃⾝营造的内聚空间,整个院落空间将专业教室,公共活动空间和室外庭院完美地结合为⼀体。
内庭院转⾓
起伏的绿⾊屋顶——第三活动空间
起伏的屋顶活动平台有极佳的景观视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屋顶花园打造空中的游乐活动场地,充分发挥地块沿河毗邻公园的景观优势。
并设置不同的植被,景观,游戏场地,塑胶跑道,突出幼⼉园建筑童⼼童趣的特点。
内庭院向外开放的东北⾓
景观渗透建筑
⾃由斑斓的⽴⾯设计
建筑⽴⾯采⽤⽔平向⾃由开窗形式,保证最⼤限度地采光。通过不同的颜⾊釉⾯玻璃板的搭配,塑造幼⼉园建筑的可爱活泼的形象⽓质。
⾊彩斑斓的⽴⾯设计
内院⾃由活动场地的⽴⾯采⽤⽔平向栏板,层层错动形成多层级的活动平台。
在内庭院活动的⼉童们
幼⼉园起伏的屋⾯
在建筑单体⾊彩上,使⽤⽩⾊作为建筑⽴⾯的主要底⾊,以橙⾊和绿⾊的玻璃板作为点缀,⽽幼⼉教学空间和配套建筑的⽴⾯⾊彩,使⽤分楼层附⾊的⽅法,加强各个楼层的可识别度,部分贴⾯⽊板,给幼⼉亲切的使⽤感受。
⾃由奔跑的天地
结语
幼⼉园是幼⼉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第⼀个公共空间。幼⼉园建筑整体氛围对于幼⼉的感知与认识都有很⼤影响,幼⼉园的活动空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更应该通过空间的营造与拓展去体现⼀种教育体质与教育观念,这对于建筑师也是⼀个挑战。
如何通过寻找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庭院空间的营造以及对于幼⼉园建筑 “第三空间”的探索,从⽽去拓展丰富的活动空间是本案在设计上探寻的核⼼议题。
⼉童们在屋⾯台阶上⾏⾛
江苏北沙“迷你村庄”幼⼉园
在前往北沙的⼀路上,窗外是⼀望⽆际的丰饶平原,薄雾模糊了地平线。这就是江苏农村⼤体的⾯貌:平坦、⽆边的风景。⽽⼀旦进⼊村中,这种⼀马平川的感觉⽴时就被消解。
随处可见的⾼⼤树⽊将天空与⽥野切割成拼贴画般的背景;通过这些天然“柱廊”⾛向村中房舍时,会有桃源探秘般的新奇感。村庄周边的林⽊,同那些坡顶、砖墙的两三层农舍搭配起来,是那么和谐。
在与这种语⾔和组织的对话中,将北沙幼⼉园设计成⼀个“迷你村庄”,⼀个被分解或细分的体块,表达为围绕⼀个集中的多功能开放区域的⼀组⼩型建筑群。
对于设计团队来说,这种室内外的融合对于早期教育环境和乡村环境来说是⾄关重要的。
“迷你村庄”的规模给孩⼦们提供了⼀种熟悉感,⽽每个建筑之间的不规则关系引⼊了空间新颖性,并⿎励了孩⼦们的好奇⼼。
进⼊⼤门,孩⼦们⾸先发现树⽊环绕的中央户外空间。在这些相通的体量之间漫步,可以发现隐藏在主⼴场之外的⼩秘密,⾮常适合户外学习和捉迷藏。
该组织是针对典型的学校建筑类型学⽽开发的,其特征是棱柱体块和与周围环境分离的重复⽴⾯。设计团队认为这个标准是植⼊的机构架构的象征,⽽不是孩⼦们感到熟悉和⾃由的地⽅。
⼀层平⾯图
⼆层平⾯图
概念图
轴测图
重庆约克北郡幼⼉园
限制与诉求
重庆约克北郡幼⼉园位于两江新区约克郡北区,⽤地南隔城市道路与已建⾼层住宅区相邻,北侧、东侧为在建住宅区,西侧为城市公园,基地内部相对平坦,⾼差不⼤。
△建筑与周边
对幼⼉园⽽⾔,拥有⼀个愉悦的空间场所是必要的,如何在有限的⽤地条件下创造⼀个安全、健康、充满关怀且富有童趣的教育空间是建筑师需要⾯对的基本问题。
本项⽬为社区配套型幼⼉园,属于教育地产与名校合作办学的公办民投模式。园⽅提出了“爱与乐趣”的开放式教学理念,包含三点:会呼吸(绿⾊⾃然)、⾯向未来(探索精神)、⽆限可能(个性发展),园⽅不希望幼⼉⽣长在温室⾥,希望他们能感受到⾃然的氛围与温度。
结合⽤地具体情况与园⽅的教育理念,建筑师提出了“村落”的概念,希望该幼⼉园建成后能成为⼀个孩⼦们可以⾃由探索的“城市村落”。
△建筑西⽴⾯+材质分布图
项⽬为9班幼⼉园,⽤地⾯积3330㎡,总建筑⾯积2701㎡,项⽬的⽤地⾯积相对其班级规模⽽⾔较为局促。
概念与空间
这是⼀个垂直布置的“村落”,⼩朋友可以在不同标⾼上感受村落的情景,建筑空间与活动场地的叠加设计亦化解了⽤地局促的⽭盾,促成了各个单元体之间的分离,形成了“邻⾥关系”。
△鸟瞰
考虑到西侧城市公园的景观资源优势,主体建筑最终呈现为U型院落布局,班级作为独⽴体块叠合布置,体块之间留出缝隙,使其保持 “⾃由呼吸”之状态。
建筑师希望每个班级都能形成⼀个“家”的概念,每个⽣活教学⽤房就是⼀个独特抽象的⼩房⼦,希望⼩朋友在园中能建⽴归属感:各个班级不仅在形体上是相对独⽴的,同时在材质上也是各不相同,使每个班级单元更个性化,具有⼀定的可识别性。
△⼤台阶与建筑中庭
△前院与建筑
空间设计趣味性:激发幼⼉探索
多样化的教学课程是为了激发⼉童的想象⼒与创造⼒,同时也对空间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除了设置常规的⼉童⽣活单元、⾳体室、医护区、合班教室等满⾜基本教学需求的空间,建筑师还设置了更多的开放式教学空间:
如在⼆层设置架空层活动平台、设置⼩舞台使其成为前后院的“视觉焦点”,结合中⼼庭院设计了⼤台阶看台空间、并设置了供⼩朋友玩耍的树屋、滑梯及斜⾯攀岩区等活动场所;
△屋顶看台看向中庭
充分利⽤⼀、⼆层的建筑屋⾯作为室外拓展活动场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缝隙同样也形成为了⼩朋友下课玩耍的趣味空间,⼤量多功能趣味空间的设置,为⼉童⾃发游戏及情境教学提供了开放性场所之可能。
设计上试图提⾼⾳体室空间的使⽤效率,结合场地环境,打通了⾳体室南北两个界⾯,使其成为开放通透的多功能复合空间的可能:封闭时可作为独⽴的教学空间使⽤,开放时可结合南北两侧庭院成为多功能的教学场所。
△⼩舞台看向中庭
基本教学单元
与园⽅多次交流沟通,最终基本教学单元的平⾯布置采⽤活动室与卧室⼀体化设计的模式,洗⼿间、⾐帽间以及靠⼭墙⼀侧的床位收纳空间共同⾏了“服务空间体系”。
除了服务空间体系⾥设置了固定家具及收纳空间,平⾯内未设置其他固定家具,希望获得更为⾃由的活动空间,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活动情境,灵活布置家具。
△基本教学单元剖透视
园长说:“希望通过家具的布置过程,慢慢培养⼩朋友的⽣活习惯,让他们(⼤班和中班)逐步学会⾃⼰整理⽣活及学习⼯具。”
核⼼单元靠近⼭墙⼀侧设置了900mm⾼的阅读台,丰富了室内竖向空间的层次,架空部分也成为了床位的收纳空间。△⼩舞台内部
材料表达
每个班级都是⼀个“家”,每个家都拥有⾃⼰的个性,⼩朋友们从⼩对⾃⼰的教室形成“家”的归属感——“我是住在⽊头房⼦⾥的,你是住在砖房⼦⾥的”,每个体量均拥有独特的材质。
在⽴⾯系统上建筑师尝试使⽤了不同的材质:陶板、红砖、青砖、仿⽊材料、⽔泥纤维板、聚碳酸酯板。
通过使⽤聚碳酸酯板,探讨半透明材料在幼⼉园教育空间中的氛围营造可能性,使其在阳光下体现出多彩的韵律。
在屋⾯系统上建筑师则运⽤了铝镁锰板⾦属屋⾯系统,较为单纯的屋⾯统⼀了多彩的⽴⾯系统,制造出了“雪景”的幻像。
△门厅及⾦属屋⾯
结合建筑外⽴⾯不同尺⼨的凸窗,根据幼⼉的⾝体尺度,在室内设置了⾼低不同的观察窗⼝,激发⼩朋友以不同的视⾓去观察室外庭院空间。
△彩⾊聚碳酸酯板⽴⾯
更多推荐
空间,建筑,活动,设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