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书房”发展现状与运营模式分析
作者:***
来源:《新阅读》2018年第07期
摘要:“城市书房”是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活动的延伸,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集阅读、展示、沙龙、表演、休闲为一体的新型阅读方式。本文从中国“城市书房”的发展过程入手,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城市书房”建设为例,具体分析当下“城市书房”的发展现状与运营模式及其对推广全民阅读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书房 公共文化 全民阅读
“城市书房”是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总体要求,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解决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的文化工程。“城市书房”的发展对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得益于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根据其功能定位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管理。”为“城市书房”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法理依据。
一、城市 书房产生背景与政策支持
“城市书房”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图书阅读馆所,它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协同、民众参与、专业人才与机构推动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它致力于滿足个性阅读,讲究定向服务于不同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群,体现了城市文化发展的维度以及百姓精神需求的期待。
随着全民阅读工程不断向前推进,在国家政策 、地方政府、专业机构等多方效能的协力下,“城市书房”在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建设24 小时“城市书房”,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1.“城市书房”温州模式。温州是国内最早提出“城市书房”概念并建设实施的城市,根据《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打通各个节点,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的要求,温州市结合台湾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的经验,建设24
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实体街区图书馆。自2014年4月开始,目前已有28家“城市书房”对外开放,并被列入温州市政府2015年、2016年“十大民生实事”工程。
更多推荐
城市,文化,发展,书房,阅读,国家,全民,服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