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排水管道工程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第3 排水管渠工程的3.9
重点内容:
1.产生排水管道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2.解决质量问题的措施
具体内容:
一、轻型井点质量通病及防治
1. 真空度很小、真空表指针剧烈抖动,抽出水量很少
    (1)原因分析
  井点设备安装不严密,管路系统大量漏气。
    (2)预防措施
  井点管路安装必须严密。
    (3)治理方法
    真空度失常而又一时不易辨别故障的具体部位时,可先将集水总管和水泵之间的阀门关闭。如果真空度仍然很小,属于水泵故障;如果真空度由小突然变大,属于水泵以外的管路漏气。
2. 抽出的地下水始终不清,水中含砂量较多
    (1)原因分析
    1)井点滤网破损。 
    2)井点滤网和砂滤料规格太粗,失去过滤作用,土层中的大量泥砂随地下水被抽出。
    (2)预防措施
    1)下井点管前必须严格检查滤网.发现破损或包扎不严密应及时修补。
    2)井点滤网和砂滤料应根据土质条件选用,当土层为亚砂土或粉砂时,根据经验一般可选用6080目的滤网,砂滤料可选中粗砂。
二、深井井点质量通病及防治
1.地下水位降不下去
    (1)原因分析
    1)洗井质量不良。
    2)滤网和砂滤料规格未按照土层实际情况选用,渗透能力差。
    3)水文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井点滤管实际埋设位置不在透水性较好的含水层中。
    (2)预防措施
    1)在井点管四周灌砂滤料后应立即洗井。使附近土层内未吸净的泥浆依靠地下水不断向井内流动而清洗出来,以达到地下水渗流畅通。抽出的地下水应排放到深井抽水影响范围以外。
    2)滤网和砂滤料规格应根据含水层土质颗粒分析选定。
    3)在土层复杂或缺乏确切水文地质资料时,应按照降水要求进行专门钻探,对重大降水工程应做现场抽水试验。在钻孔过程中,应对每一个井孔取样,核对原有水文地质资料。在下井点管前,应复测井孔实际深度,结合设计要求和实际水文地质情况配井管和滤管,并按照沉放先后顺序把各段井管、滤管和沉淀管依次编号,堆放在孔口附近,避免错放或漏放滤管。
    (3)治理方法
    1)重新洗井要求达到水清砂净,出水量正常。
    2)在适当位置补打井点。
2.地下水位降深不足
    (1)原因分析
    1)基坑局部地段的井点根数不足。
    2)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型号选用不当,井点排水能力太低。
    3)单井排水能力未充分发挥。
    4)水文地质资料不确切,基坑实际涌水量超过计算涌水量。
    (2)预防措施
    1)先按照实际水文地质资料计算降水范围总涌水量、深井单位进水能力、抽水时所需过滤部分总长度、井点根数/间距及单井出水量。复核井点过滤部分长度、井点进出水量及井点降深要求,以达到规定要求为止。
    2)选择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时应考虑到满足不同降水阶段的涌水量和降深要求。
    3)改善和提高单井排水能力。
    (3)治理方法
    1)在降水深度不够的部位,增加井点根数。
    2)在单井最大集水能力的许可范围内,可更换排水能力较大的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
    3)洗井不合格时应重新洗,以提高单井滤管的集水能力。
三、沟槽开挖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1.沟槽积水
    (1)原因分析
    1)对基坑排水(降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施工排水措施选择不当。
    2)对上游地区和原有排水系统的来水、施工区域汇集的地表水及下游去水情况掌握不准确。
    3)未设排水设施,或降水方法不当。
    (2)预防措施
    1)根据施工区域地形条件和原有排水设施的现状进行施工排水设计,尽量使上游。
    地区和原有排水系统的来水改道而不进入施工地段。
    2)确定施工排水方法,并保证排水或降水设施有效工作。
    3)采用沟槽内明沟排水时,排水沟应设置在构筑物基础范围之外,并应设集水井。明沟和集水井宜随沟槽挖深而逐步加深。
4)雨期施工时,沟槽顶上四周应设置截水沟,若不能及时浇灌垫层基础混凝土时,沟槽宜预留20 cm左右一层暂不开挖,待后续工序动工前挖除。
2.基坑超挖
    (1)原因分析
    标高测量错误或机械挖土时标高控制不准确。
    (2)预防措施
    1)基坑预留20 cm左右人工清底。
    2)若基底超挖或被扰动.应清除被扰动部分,并将超挖部位和已清除受扰动土的位置回填石屑、碎石或砂并夯实。超挖不大于15 cm且无地下水时,可用原土回填夯实。
    3)基底土质松软时,可夯实或换填石屑、砂等处理。
    4)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并验收合格后,应迅速浇灌垫层混凝土。
四、平基、管座质量通病及防治
1. 管道轴线偏差大
(1)原因分析
1)管道支承砖石的砌筑质量差,无法使管道固定。
2)管座包角较大时,管底部分混凝土浇筑和振动较为困难。
3)管径大于或等于600mm时,仍采用“四合一”施工。
(2)预防措施
1)砖石支承墩砌筑前后均须进行测量,及时调整施工中出现的偏差,消除产生累积误差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2)浇筑平基混凝土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24 cm,可使混凝土面高于设计平基面24 cm,以备安管后管道下沉。并在靠近管口部分铺与混凝土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
3)浇捣混凝土后用揉挤法施工,即慢慢揉动管子,边揉边对线,揉至比设计标高高12 mm且校核边线无误,即可将管子就位。当揉管下沉超过规定要求时,应将管道撬起,在管槽中补填少许混凝土或砂浆,然后重新放管并揉至符合要求为止。
4)管座包角等于或大于180。时,模板宜分段安装。先装平基混凝土部分的模板,浇注完平基混凝土后再装管座模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覆盖上层混凝土,否则要留施工缝。
5)稳管过程不得提前,抹带在管座混凝土浇捣完毕后立即进行。
6)注意管底混凝土振捣质量,加强模板包角外形尺寸的复核。
2.检查井与管道的基础未连成整体
    (1)原因分析
    1)检查井未作扩大基础或没有与管道基础有效连接,严重者会导致井身下沉。
    2)开槽宽度不足,模板支撑不牢。
    (2)预防措施
    1)检查井设扩大基础,基坑开挖时与管道开槽一次成型。
2)检查井基础混凝土与管道基础混凝土一起浇灌。   
五、管道安装质量通病及防治 
1. 管内流水面不平、管内底标高偏差过大
    1)原因分析
    1)管道外径一致内径不一,施工前未作认真检验,致使安装位置不合理。
    2)管道流水面的标高控制不严,或安管前未认真复测基础的标高。
    (2)预防措施
    1)若遇内径不一的管道,则将内径相等者安装在同一井段内。
    2)安管前认真复测管道基础实际标高,并安装坡架,逐节检查管内底高程,稳管后必须再次校核流水位标高,绝对禁止上游低于下游的现象。
    3)若个别内径不等的两种规格管道只能安在同一井段内时,应保证流水面相平错口不得超过规定的要求。
    4)稳大口径管道时,必须入管逐一检查接口处有无错口。一旦发现,应及时调整。
    5)承插管安装时,要用混凝土垫块垫高管身。垫块厚度为承口外径减去管身外径之差的一半。在承口下部铺接口砂浆后再套入插口,通线校正后再垫稳管身。
    6)支管与主管相接处,应确保流水面标高偏差不超过要求。
2.中心线偏折
    (1)原因分析
    1)测量放样误差。受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拆迁影响不能通视的井段测量辅助线的施测误差过大或计算错误。测量基点桩或放样桩被施工机械或人为扰动未能及时发现。
    2)安管过程没有通线检查就稳管。
    (2)预防措施
    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监控。已通视的井段,必须通线测量以控制管道中心线和标高。分段施工的管道,必须弄清测量辅助线与设计管轴线间的相互关系。
    2)安管后用对角线法逐节校正管位。分段安装的管道续装时必须校测中线和标高,并与已装管道取直接顺。
六、顶管质量通病及防治
1. 顶进方向或标高偏差
    (1)原因分析
    1)前方挖土一边宽一边窄,使管周围阻力不等。
    2)千斤顶位置不对称,或顶进速度不一致;顶铁着力点偏低或偏高。
    3)后背土质软硬不一致,后背变形,导致顶管偏侧。
    4)管前土壤过软或是松回填土;前方出现流砂,而致使管愈顶愈低。
    5)管底多挖而出现“低头”,或管底土壤坚实少挖而引起“抬头”。
    (2)治理方法
    1)挖土校正法。偏左挖右,偏右挖左。“低头”挖顶且底部清淤垫石,“抬头”挖底。
    2)木柱支顶法。挖土校正法无效时,用直径10 cm的圆木或方木,一端顶在管子偏差的一侧内壁,另一端支在垫有钢板或木板的管前方,开动千斤顶,使管子被木柱徐徐顶起逐渐复位。
    3)千斤顶支托法。如木柱支顶法用圆木或方木支顶,但顶脚用小千斤顶支托,小千斤顷用钢板或木板支在管前,启动小千斤顶,使管子徐徐复位。如“低头”较严重,可在管前土面及第二节管内底垫工字钢,再在工字钢面上设上千斤顶把第一节管顶高复位。
2.长距离顶进困难
(1)原因分析
    顶程较长,中间又不能设立工作坑,因顶进摩阻力过大,使顶进困难。
    (2)预防措施
    1)注入触变泥浆减小管道顶进的摩阻力。触变泥浆主要由膨润土组成,由管前端的工具管与水泥管的套接处设置的注浆口,用0.1 Mpa左右的压力压入管外壁周围。随管子不断顶进而注入,使全段管外壁周围都满布。
    2)润滑剂涂管外壁,可涂蜡覆盖管外壁,也可用沥青配成润滑剂。
    3)双向顶进。在两端各开工作坑,两端同时向内顶进。顶进时必须认真控制顶进方向,以免会合处偏差过大而难以处理。
    4)设中继间增加顶进长度。
七、管道接口质量通病及防治
1. 内缝处理不良
    (1)原因分析
    1)内缝没有与管带一次性同步处理。
    2)内缝根本没有勾抹,或勾内缝马虎,造成露管口或露筋。
    (3)预防措施
    1)内缝必须与管带同步处理,勾内缝要严实平滑。
2)内缝处理完毕后,逐一检查并清理残留的水泥砂浆.保持管内整洁以利排水畅顺。
2.内缝不平整

更多推荐

管道,混凝土,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