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S控制⽹等级分类和规范
1 分类⽅法⼀:A、B、C、D、E级
1.1参考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
1.2 界⾯显⽰参数
1.3 划分标准
B、C、D和E级的精度应不低于表1的要求:
表1.2
布设原则:
表1.3
各级GPS⽹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不宜超过⽹平均间距的2倍。接收机的选⽤:
表1.4
观测:
表1.5
数据处理
(1)外业数据检核
1)B级GPS⽹基线外业预处理和C、D、E级GPS⽹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满⾜公式1.1的规定:
ds≦2σ (1.1)
σ---为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
2)B、C、D、E级GPS⽹基线测量中误差σ采⽤外业测量时使⽤的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变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B、C、D、E级GPS⽹同步环闭合差,不宜超过以下规定:
三边同步环中只有两个同步边成果可以视为独⽴的成果,第三边成果应为其余两边的代数和。由于模
型误差和处理软件的内在缺陷,第三边处理结果与前两边的代数和常不为零,其差值应符合公式1.2
≦
≦
≦(1.2)式中:
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计算按12.2.5规定执⾏。
对于四站以上同步观测时段,在处理完个边观测值后,应检查⼀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
4) B、C、D、E级GPS⽹外业基线的处理结果,其独⽴闭合环或附和路线坐标闭合差W S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公式(1.3)的规定。
≦3σ
≦3σ
≦3σ
≦3σ
(1.3)
W S=n为闭合环数。
(2)基线向量解算基本要求(略参考规范12.3.3节)
2 分类⽅法⼆:城市⼆、三、四等和⼀、⼆级
城市或⼯程GPS按相邻点的平均距离和精度划分为⼆、三、四等和⼀、⼆级。
2.1参考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1997》
2.2 界⾯显⽰参数
2.3 划分标准
1)各等级GPS⽹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公式2.1计算
σ=(2.1)
式中σ----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例误差系数(1X10-6);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2)各等级GPS⽹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2规定。相邻点最⼩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2.2 GPS⽹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当边长⼩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于20mm。
3)布⽹原则
接收机选择,观测基本技术要求(略),参考规范六七章。
闭合环或附和路线边数的规定
4)同⼀时段观测值基线处理中,⼆、三等数据采⽤率都不宜低于80%。
5)采⽤单基线处理模式时,对于采⽤同⼀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宜超过表2.3的规定。
表2.3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X10-6
)
6)对于采⽤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环闭合差要求检核。同步时段中的多边形同步环,可不重复检核。
7)⽆论采⽤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 ⽹中选取⼀组完全的独⽴基线构成独⽴环,各独⽴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
≦
≦
≦(2.2)
式中w---环闭合差,w=
n------独⽴环中的边数
8)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
ds≦2(2.3)
9)⽆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应满⾜下式要求:
V△X≦3σ
V△y≦3σ
V△z≦3σ (2.4)
10)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 V△
X、d V△Y、d V△Z)应符合下式要求:
dV△X≦2σ
dV△y≦2σ
dV△z≦2σ(2.5)
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位与GPS⽹不兼容,应采⽤软件提供的或⼈为
的⽅法剔除某些误差较⼤的约束值,直⾄符合上式要求。
3 分类⽅法三:公路⼆、三、四等和⼀、⼆级
公路⼆等、三等、四等、⼀级、⼆级
3.1参考规范
《公路勘测规范》2007
3.2 界⾯显⽰参数
3.3 划分标准
1)各等级平⾯控制测量,其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得⼤于±5cm,最弱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于±3cm,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得⼤于下表的规定。
表3.2
2)观测技术要求
3)计算要求
1)同⼀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宜⼤于10%。
更多推荐
基线,闭合,误差,距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