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 )(2’*10)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2、下列有关变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度变形制约面积变形和角度变形 B.面积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C.角度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D.只有等距投影,长度才不变形
3、我国1:50万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 )
A.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 )
A.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B.便于分割图纸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便于地图使用
5、复式比例尺主要用于:( )
A.小比例尺地图 B.大比例尺地图
C.平面图 D.地球仪
6、在1:2.5万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
7、正轴圆锥投影适合的制图区域是:( )
A.低纬度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赤道附近
8、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 )
A. a=b B. a>b C. a<b D. a·b=1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投影后经纬线垂直的投影必是等角投影 B. 等角投影的经纬线必垂直
C. 投影后经纬线垂直的投影不是等角投影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0、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25万,在该地图上A区域有居民点10个,则根据开方根规律法,在不考虑符号尺寸和地物重要性的情况下,以该1:25万地图为原始资料编绘得到的1:100万地图上A区域应选取的居民点个数为:( )
A. 5个 B. 10个 C. 15个 D.20个
11、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 )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12、斜分比例尺可以量取比例尺基本单位的:( )
A.十分之一 B. 百分之一 C. 千分之一 D.万分之一
13、在1:2.5万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2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
A.21231公里 B.231公里 C.269公里 D.31公里
14、正轴圆柱投影适合的制图区域是:( )
A.低纬度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赤道附近
15、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角投影的条件是:( )
A. a=b B. a>b C. a<b D. a·b=1
16、关于点值法和分区统计图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值法的概括程度高于分区统计图法
B.点值法的概括程度低于分区统计图法
C.点值法的概括程度等于分区统计图法
D.两者不可比较
17、罗某接到单位的制图任务,则罗某完成的地图著作权归:( )
A. 罗某所有 B. 罗某单位所有 C. 出版社所有 D.以上三者共同所有
18、下面四项中高差最大的是:( )
A.相邻两条计曲线间的高差 B.相邻两条首曲线间的高差
C.相邻两条间曲线间的高差 D.相邻两条助曲线间的高差
19、以下不属于我国基本比例尺的是:( )
A.1:100万 B.1:50万 C.1:10万 D.1:500
20、关于命名量表和顺序量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命名量表的等级高于顺序量表 B.命名量表的等级低于顺序量表
C.命名量表的等级等于顺序量表 D.二者的等级不可比较
21、下图所示河流注记的排列方式属于:
A.水平排列 B.垂直排列 C.雁行排列 D.屈曲排列
22、下图中的黑色方块易作为一个整体为人感知,这是利用了图形视觉心理效应中的:( )
A. 相似性 B.临近性 C.闭合性 D.完形性
23、符号的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值间的关系为,为常数,则该符号属于:( )
A.绝对比率符号 B.线性比率符号 C.对数比率符号 D.心理比率符号
24、关于质底法和范围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底法的图斑可以重叠 B.范围法的图斑可以重叠
C.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图斑都可以重叠 D.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图斑都不可以重叠
25、下图等高线注记的配置是错误的,其错误的原因是:( )
A.注记不能压盖重要地理事物
B.注记与被注记地理事物的关系明确;
C.图面注记的密度与被注记地理事物的密度一致
D.以上原因都不是
二、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可分为 、 、 三类。其中 投影面积保持不变,但角度变形大。
2、我国最早的制图理论是由裴秀创立的 。
3、等值线分为 和 两种。
4、图解比例尺包括 、 和 三种。
5、地图按内容分为 和 两种。
6、 、 和 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7、地图的成图方法包括 、 、 和 四种。
8、编绘成图包括 、 、 和 四步。
9、地图发好按比例关系分 、 和 三种。
10、色彩有 、 和 三属性
11、常用计算机表色系统有 、 和 。
12、比率符号可以分为 、 、 和 四种。
13、普通地图分为 和 两种,在比例尺相同的情况下 的概括程度更高。
14、专题地图按概括程度分为 、 和 三种。
15、印刷是复制的主要手段,包括 、 、 、 及 五大组成部分。
16、采用平板印刷地图的工艺程序包括: 、 、 、 、 、 与 。
17、点值法的布点方式包括 和 两种。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地图;答: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经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概括;答:就是采用分类选取、简化、夸张、符号化等科学手段,提取空间数据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
3、地图符号;答: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地图符号是地图的语言,是一种图形语言。它与文字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4、视觉变量;答:视觉变量是构成图形符号的基本要素,也称图形要素,在地图符号设计中正是通过这些量的变化来表达地理现象间的差异的。
5、定位符号法;答:定位符号法-点状符号通过准确的图面定位和视觉变量组合,表达了地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特征,这种符号配置方式即为定位符号法。
6、分级比率;答:将制图数据按一定的数值间隔分成多个数组等级,并将各等级数组分别概括为具代表性的单一数值,依各数组的代表值按比率确定各等级符号大小,全部制图对象均以相应的等级符号表示。
7、点值法;答:用形状相同、大小与其代表的数值成固定比率的圆点符号表达离散现象分
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点值法。
8、定位图表法;答:是一种将固定地点上某种现象的统计资料用图表形式绘在图上相应地点或其附近,以显示该地点上此种现象的数量特征或在一定周期内数量变化的表示方法。
9、质底法;答:系以不同的底色显示连续而布满整个制图区域某种现象在各地分布的质量差别的一种方法,昔称底色法。
10、分层设色;答:分层设色法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高线划分为不同高程范围的高程带,并以不同的颜色普染,通过色相、色调的差异表示地势高低的方法。
11、普通地图;答:使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植被、水系、地貌、土质、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
12、专题地图;答:是把专题现象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显示的特别完备和详细而将其余要素列于次要地位,或不予表示,从而使内容专题化的地图。
13、地图集;答:地图集是围绕特定主题与用途,在地学原理指导下,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区位理论,遵循总体设计原则,经过对各种现象与要素的分析与综合,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地图的集合体。
四、简答、证明(每题5分,共20分)
1、高斯-克吕格投影与UTM投影的全称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异同?
答:高斯—克吕格投影全称为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UTM投影全称为等角横轴割椭圆柱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与UTM投影的主要区别为:(1)高斯—克吕格投影投影后中央经线保持长度不变,即比例系数为1;UTM投影椭圆柱割地球于南纬80度、北纬84度两条等高圈,投影后两条割线上没有变形,中央经线上长度比0.9996。(2)两者的分带起点不同,高斯-克吕格投影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3°;UTM投影自西经180°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177°,因此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第1带是UTM的第31带。(3)两投影的东伪偏移都是500公里,高斯-克吕格投影北伪偏移为零,UTM北半球投影北伪偏移为零,南半球则为10000公里。
更多推荐
投影,地图,符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