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四单元 第五课 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教学设计
课题 | 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 单元 | 四 | 学科 | 历史与社会 | 年级 | 七年级 |
学习 目标 | 1.利用相关地图、资料,能说出巴西利亚成为巴西新首都的条件和原因; 2.感受巴西利亚建筑的特色,城市的独特性; 3.从具体的文字资料中,了解巴西利亚有效的城市管理经验及举措。 4.在对巴西利亚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分析中,认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 ||||||
重点 | 理解巴西利亚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
难点 | 在对巴西利亚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分析中,认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这张图片上,画的什么? 这是一座城市的轮廓。 这是世界上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现代城市, 它是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 学生看图片。 |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讲授新课 | 一、巴西的概况 【新知讲解】 1.读“南美洲行政区划”图,找出巴西的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读“巴西地形”图和“巴西气候”图,找出巴西的自然特征 2. 地形:地形以 为主; 地势 高 低。 3. 气候:有 、 和 气候,以 气候为主。 【教师拓展】巴西的“世界之最” 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原;亚马孙河域是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4.读“巴西地形”图和“巴西人口分布”图,找出巴西人口、城市分布的特征。 【教师拓展】“巴西之最”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最大的港口;圣保罗是巴西(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 【新知探究】1.巴西人口、城市为什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自然条件: 人文条件 2.人口、城市集中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二、巴西新都 1. 以前有哪些城市曾是巴西的首都?现在是哪座城市? 2.巴西政府为什么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 3.为什么选择巴西利亚? 4. 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 (1)城市轮廓 【教师拓展】 据说科斯塔的灵感来源于十字架。他本来是想用十字将城市的两条主干道交叉在一起,但是考虑到巴西利亚的地形,便将其中一条弯了一下,变成了现在所见的飞机形状,其寓意就是巴西腾飞。 (2)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有哪些区域?各有什么功能? 机头的三权广场-——--- 机身前部的政府办公区— 两翼的居住区——------ 机舱后部的文娱区——- 机尾的车站及交通干线-- 周围环抱的绿地--- (3)解读图片“议会大厦”建筑的寓意: 碗口上仰的建筑—— 碗口下覆的建筑—— “H”型的建筑—— (4)城市规划的细节——帕拉诺阿湖 该湖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意义? 5. 巴西利亚有哪些的城市管理经验 【学以致用】 巴西利亚成为世界唯一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城市。你认为,它在城市布局和管理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1)布局—功能分区,合理布局; (2)建筑—建筑新颖,富有创意; (3)细节—因地制宜,截水成湖; (4)绿化—种植树木,绿化到位; (5)管理—产业区域,功能明晰; (6)交通—交通便捷,卫星城居等 | 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思考、回答: 被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过,部分在低纬度、热带。 位于南美洲东部,大西洋西岸。 学生读图回答 高原、平原 南 北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湿润 热带草原气候 学生读图回答: 巴西人口、大城市集中在东部的大西洋沿岸 ,如萨尔瓦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阿雷格里港等。 (1)学生结合图片,自主探究; (2)小组讨论合作; (3)学生展示。 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适宜、海运便利等。 欧洲移民到来早,开发早,原有基础比较好。 里约热内卢,它的面积占全国的0.5%,却集中了全国10%以上的人口,引发了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治安混乱,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的“城市病”。 学生读教材图文,回答: 萨尔瓦多 里约热内卢 巴西利亚 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同时缓解东部沿海城市的压力。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海拔高,气候凉爽,环境优美,地域宽广,有利于新城市的发展。 学生读教材图文,回答: 象征政府的领导权力 便于政府履行管理职能 沿湖,居住环境优美 视野开阔,便于活动 便于出行 环境优美,净化空气 众议院会议厅,象征听取民意,体现民主、自由、开放。 参议院会议厅,象征重大问题要集中,体现集中统一的精神。 议会大厦,来自葡萄牙语中“人类”的第一个字母,意为维护人类的尊严。 规划师利用当地地形,巧妙地筑坝把流经周围几条河流的河水形成一个环抱市区、面积为40多平方千米人工湖泊。 帕拉诺阿湖—旱季,它可以补充城市水源,调节空气湿度;雨季,它可以蓄洪,防止洪涝灾害。清澈的湖水环抱全城,美化了城市。 (1)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探究; (2)小组讨论合作; (3)学生展示。 (1)重视绿化。绿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 60% ,人均绿地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之一。 (2)市内没有工厂,市郊也不能见污染环境的工厂。市内发展服务业,旅游业,高科技产业,食品加工业;郊区大力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形成宽广的绿色地带。 (3)交通便捷,居民多数在卫星城。避免了市区人口过度集中,减少了因大量建房对城市绿地和景观的破坏。 |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和教材图文学习“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完成基本知识的构建。 “教师拓展”栏目让知识更准确、全面。 “新知探究”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小组合作意识,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 本环节学生运用教材图文,学习“巴西新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和系统思维归纳能力,完成基本知识的构建。 图片展示,让学生看“城市轮廓之美”,引导创新思维。 学习城市布局,明确贵在“实用”,方便生活。 学习“建筑寓意”,让学生领悟:建筑的语言,引导创新思维。 规划细节-人工湖,学会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条件,科学地改变,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本环节“有效的管理,让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知识,从管理中学会规划,科学的规划让城市成为典范,建筑成为艺术品。 “学以致用”环节让“巴西利亚”理念更系统 ,达到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效果。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关于“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知识:了解巴西的的自然环境特点,迁都的原因,巴西利亚轮廓、城市布局、建筑艺术、城市管理的理念对我们发展现代城市有借鉴意义。 | ||
板书 | |||
更多推荐
城市,巴西,巴西利亚,学生,建筑,管理,能力,人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