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机电安装⼯程施⼯优化管理探究
地铁机电系统安装⼯程施⼯优化管理探究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城通公司刘⼩强
摘要:本⽂结合地铁机电安装系统⼯程施⼯特点,分⼆步⾛战略:1、针对常规风⽔电(此处电主要指动照系统)安装⼯程,引⼊最新的BIM技术优化施⼯;2、针对地铁机电系统安装⼯程,将虚拟现实技术和动态优化管理技术应⽤于项⽬管理。本⽂重点结合某⼯程实例对虚拟开发与应⽤进⾏阐述,进⽽论述了如何实现虚拟可视化管理。
关键词:地铁机电系统安装; BIM技术;虚拟技术;施⼯优化管理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1号线BT项⽬采⽤“融资+设计施⼯总承包”的BT模式交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实施,2016年6⽉28⽇已经成功投⼊运营。我作为中铁某公司⼀名安全技术管理⼈员有幸参加了深圳地铁11号线的机电安装施⼯,并进⾏地铁机电系统安装⼯程施⼯优化管理探究,在此抛砖引⽟,期望百丈杆头更进⼀步。
第⼀部分常规风⽔电安装⼯程引⼊BIM技术
BIM的英⽂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程项⽬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建筑模型的建⽴,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特点。基于此,我公司积极将BIM 技术引⼊到常规风⽔电前期施⼯管理。通过BIM 技术将风⽔电专业图纸与技术要求,建⽴模型,反复对⽐分析,有效的发现设计中存在的⼀些诸多问题如管线⾛向冲突、空间不⾜等,通过与设计等沟通进⾏施⼯优化,有效的提前知晓并避免了未引⼊BIM 技术到后期施⼯时才会发现的问题。BIM施⼯技术可以理解为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施⼯过程中的应⽤,⽐如说三维算量,施⼯模拟,放⼤样等。建⽴以BIM应⽤为载体的项⽬管理信息化,可以提升项⽬⽣产效率、提⾼建筑质量、缩短⼯期、降低建造成本。BIM 技术的引⽤为我公司常规风⽔电安装施⼯管理进⼀步优化,带来了效益,也促使年青的技术⼈员更快成熟。
第⼆部分系统安装⼯程引⼊虚拟技术
⼀、地铁机电安装⼯程施⼯静态优化管理系统的建⽴
1.分解划分⼯序明确最佳施⼯⽅案
地铁内系统安装⼯程主要涵盖如下⽅⾯:接触⽹施⼯⼯程、信号⼯程、电缆及光缆⼯程、变电所⼯程、监控系统、杂散电流防护⼯程、全系统调试等等。根据⼯程设计和⾃⾝特点⼜可将不同⼯程分为若⼲施⼯⼯序。
对机电安装⼯程的施⼯⽅案和相关⼯序,进⾏虚拟可视化演⽰,确定最优的施⼯⽅案。
⼆、计算⼯序消耗获取标准⼯时
1.结合项⽬实际情况准确掌握施⼯定额数据,以定额确定实际⼯时指标,进⽽算出不同专业和⼯种的标准⽤时。
2.借鉴以往经验,使⽤BP神经⽹络技术估算不同⼯种、专业的标准⽤时。使⽤BPNN技术估算每百⽶隧道打孔安装锚栓的⽤时、安装变电所设备与敷设电缆的⽤时。作为供电系统最为关键的⼯作,准确核算隧道打孔安装锚栓⽤时有助于合理安排其他⼯序的开展,也是⼯程项⽬静态优化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绘制⽹络图找出关键⼯序
根据各⼯序的施⼯顺序及相关时间参数,绘制出⽹络图,经分析明确⽹络路线并确定项⽬总
⼯期,施⼯测量→隧道内打孔安装→低净空隧道悬挂安装→隧道内锚结安装→⾮绝缘关节、道岔处电连接安装→隧道内电动隔离开关及引线安装→接触线架设→架空架设及调整→接触⽹冷滑试验→接触⽹冷滑试验后调整,本项⽬总⼯期经计算为109天。
四、经计算分析明确重点控制项⽬
本项⽬针对机电⼯程60余分项⼯程进程成本计算,通过均值理论计算可知,隧道内打孔安装、低净空隧道悬挂安装、汇流排安装、接触线架设、架空架设及调整、电⼒电缆敷设、电缆⽀座安装、电缆桥架安装、电⼒电缆敷设、室内接地⽹敷设、变电所设备安装,主变电所视频设备安装、主变电所视频低压控制电缆敷设,控制电缆制作及敷设。上述分项⼯程占总⼯程量的36%,不满⾜CS 理论中显著性项⽬CSIs 数⽬占总项⽬数⽬的30% 以内,并且费⽤占到总成本的70% 的要求,所以需要再进⾏⼆次平均。通过再次应⽤CS理论可知: 上述项⽬经计算占总⼯程的31%,满⾜CS 理论中显著性项⽬CSIs 数⽬占总项⽬数⽬的30%以内,并且费⽤占到总成本的70%的要求,⽆需⼆次平均。
结合显著性项⽬与关键⼯序对⽐可知,既是⼯期控制重点⼜是成本控制重点的“双控”⼯序为:隧道内打孔安装,低净空隧道悬挂安装,接触线架设,这 3 个项⽬是以后施⼯⼯程中的控制的重中之重。
五、地铁机电安装⼯程施⼯虚拟动态优化系统的建⽴
1.确定控制周期和控制项⽬
通过挣值理论对⼯程进⾏动态管理。⾸先要确定控制周期,制定循环周期,定期对⼯程进⾏数据收集。本项⽬中的E站东段供电系统⼯程规模巨⼤、施⼯⼯艺特别复杂的⼯程,为了降低数据收集的难度,决定收集数据的周期和业主单位验⼯计价的周期⼀致,将控制周期定为1次/⽉。施⼯过程中,以关键⼯序和显著性项⽬作为主要控制重点进⾏动态循环控制。
2.以重点控制施⼯项⽬进⾏EVM分析和PD-CA循环控制拟控制周期时间段定为5⽉1—31⽇时间段内,控制对象为在这⼀段时间内施⼯的所有显著性项⽬和关键线路上的项⽬。
3.成本和进度偏差原因分析
为找出偏差产⽣的原因,我们应采⽤偏差分析加以研究,这样有助于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或避免类似情况的频繁出现。通过分析,找出进度与造价偏差的主要因素,如:内部管理因素、设计⽅⾯因素、设备因素、施⼯因素或物价因素等等。
4.总结问题建⽴数据资料库
施⼯过程中,应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构建相应的措施数据资料库,不断增加新的数据。当类似⼯程开始前,管理⼈员可直接借鉴相应的数据资料,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基于当前我国施⼯企业现有管理⽔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引⽤先进的科学技术⼿段,科学选取不同的计算形式和理论,促进现场施⼯管理⽅案进⼀步优化,通过项⽬的跟踪监控,施⼯时更有针对性的对所有偏差加以具体分析,通过纠偏来保证施⼯的顺利开展,使得现场施⼯
进度真实的反馈、检验优化后的施⼯管理⽅案,促进施⼯管理⽔平进⼀步提升。
参考⽂献:
[1]阎利.施⼯虚拟动态集成管理技术研究实例[J].交通信息化,2012( 13).
[2]杨江涛.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J].信息通信,2015( 1).
[3]⽑婧颖.挣值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项⽬管理技术,2010,8( 02) .

更多推荐

安装,管理,技术,优化,控制,隧道,数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