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3 大气的运动规律
考点热度★★★★☆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
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同高度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 (4)  方法技巧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2)闭合等温线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2017·新课标全国卷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1.B 2.C 3.D
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3.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考法一以地理事象为背景,考查保温作用的应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读某大洋冬季浮冰(漂浮的冰块)南界分布图和甲岛上的冰尘(混合了冰和水的黑色尘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冬季浮冰界线a段偏南的主要原因是
A.暖流①温度低B.寒流①势力强
C.寒流②温度低D.暖流③温度高
2.关于甲岛上冰尘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增强太阳辐射的吸收,加速全球变暖B.减弱太阳辐射的吸收,减缓全球变暖
C.减弱太阳辐射的反射,减缓全球变暖D.增强太阳辐射的反射,加速全球变暖

更多推荐

气温,变化,大气,中心,增强,过程,等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