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
∙【字 号】泉政文〔2017〕39号
∙【施行日期】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泉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泉政文〔2017〕3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制造强国战略,加快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优化产业生态圈,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做强,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 城市试点示范为契机,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总体理念,紧紧抓住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一主线,围绕“一个核心目标、两大发展方向、三个实施途径、四大发展支撑”,率先形成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制造业整体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努力走在“中国制造2025”的全国前列。
(一)一个核心目标
围绕基本建成链接台湾海峡、服务“一带一路”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全面推动泉州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新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提供地方样板。
(二)两大发展方向
1. 增强创新动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网络,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一带一路”深化合作,重塑泉州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2. 增强改革动力,提高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造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释放改革红利。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激活创新活力,促进资源共享或互补,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供给效能。
(三)三个实施途径
1. 智能制造: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创新发展机床、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等智能装备,大力推动智能产品研发,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 服务型制造: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力争在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系统上闯出泉州特色之路,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3. 绿色制造:构建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研发公共平台。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企业,研发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四)四大发展支撑
1.以更大力度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支撑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倡导工匠精神,推进科技、管理、品牌、企业组织、商业模式全方位创新。培育创新型企业群体、新型科研机构和重点创新基地,推进“机器换工”专项行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深化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实体产业人才集聚区。实施“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泉州制造业质量水平和品牌形象。
2.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政策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泉州国家级“金改区”、民营经济“综改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等建设,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能力,打
造一流营商环境。
3.以更大力度促进园区集聚优化,增强载体支撑作用。结合泉州“一湾两翼”城市构架,加强重点区域园区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整合提升现有园区,推动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国家级园区扩区做强,按照泉州高新技术园区“一区多园”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泉州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扩区整合。按照产业集中、资源共享的要求,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以更大力度培育引进高端重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作用。深入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结合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针对性地引进“互联网+”及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高端重大项目,发挥产业龙头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二、创建目标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现代服务业特色化,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19年,基本形成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调整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质量显著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2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达89家、16个;上市企业达1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0家。
(二)质量效益。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7.85万元/人年;质量品牌大幅提升,产品省级以上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在94%以上;新增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联盟或团体标准达100项以上;完善提升国家级检测中心4个;100家以上企业实行先进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模式;泉州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以上;获中国驰名商标150个。
(三)优化结构。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优势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9年,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超过5000亿元、2500亿元、2000亿元和34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2%、9.5%、10.0%和6.5%左右;食品产业、工艺制品、纸业印刷3大特色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200亿元、900亿元和7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0%、6.5%和6.5%左右;物流业、金
融业增加值分别超过638亿元和54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5%左右。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2家,其中超500亿元2家。
(四)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推广应用,2019年,实现节能和环保产业产值达218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4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建设用地比2015年下降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1.5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能耗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
(五)两化融合(智能制造)。2019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通过企业达到30家以上,建设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250个以上;建成国内同行业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制造基地;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推广应用率达50%,重点规上离散制造业中每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达到80台;开发出8项重大数字化智能产品;全面普及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应用;重点规上离散制造业关键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建设25个示范性数字化制造车间/企业,培育7个示范性智能制造车间/企业。
(六)空间优化。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2019年,建设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13个,建成配套完备的新兴产业基地1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0个;
实现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75%以上,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载体。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新型制造业体系
1. 推动制造业智能发展
(1)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发展。结合泉州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以深入实施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和工艺制品、纸业印刷、食品饮料三大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每年实施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形成一批个性化定制、“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支持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根据各自特色产业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推动泉州传统制造业由“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迈进,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2)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动“数控一代”扩面提质,把实施示范工程的
重点行业领域由原来的纺织鞋服、建材家居和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三大领域扩大到工程机械、食品包装、纸业印刷和工艺品制造等主要产业领域;加快由少数创新应用示范企业带动转向整个产业的推广,建设更多的自动化示范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推广应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动,推动制造业由“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方向发展。
更多推荐
发展,制造,产业,制造业,创新,企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