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动比率指标评价财务状况的局限性及创新对策
作者:田 天 陈 斐
来源:《财会学习》2008年第02期
        现代企业往往依赖负债进行经营,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债权人、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理论上一般认为流动比率指标应保持在2:1较为合适。本文通过对流动比率的内在机理分析和对不同行业流动比率的比较,对流动比率指标的衡量标准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所谓流动比率指标是企业流动资产合计与流动负债合计的比值;它是我国企业现行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中用来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待摊费用和1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等,一般采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项目的期末数。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各种应交款项、应付职工薪酬、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等,通常也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
项目的期末数。其计算公式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现行流动比率指标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框架的局限性分析
       
        根据西方经验和现行教科书理论的一般定义“流动比率在2:1左右比较合适”。如果流动比率>2, 则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从而影响获利能力。如果流动比率<2, 则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足,有财务风险。但是,单凭这种经验判断也并非可靠,虽然有时流动比率较高,但短期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因为可能是存货积压或滞销的结果,而且,企业也很容易伪造这个比率,以掩饰其偿债能力。如年终时故意将借款还清,下年初再借入,这样就可以人为地提高其流动比率。假设某一公司拥有流动资产40万元,流动负债20万元,则流动比率为2:1;如果该公司在年终编制会计报表时,故意还清10万元短期借款,待下年初再借入,则该公司的流动资产就变成了30万元,流动负债变成了10万元,流动比率为3:1。这样提高流动比率演绎的短期偿
债能力,不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派生流动比率指标失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更多推荐

企业,流动比率,能力,指标,偿债,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