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名词解释:
1、掷出窗外事件:1419年发生了“胡斯战争”。捷克国王斐迪南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了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2、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级,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造成了德意志分裂,荷瑞独立,西班牙衰落,法国的兴起,瑞典兴起。
3、七年战争:(1756—1763)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英法、奥普的继续争斗导致了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亦称为“联盟颠倒”。战争持续了七年,因此被称为“七年战争”。最终英国胜利,法、西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法、奥
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七年战争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9年10月24日是在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镇闵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分别缔结的条约。解决的问题:一、领土问题。二、宗教问题。三、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意义:一、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二、明确规定了现代
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缔结此和约应遵守与执行”。四、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五、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六、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不带有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5、《乌得勒支条约》:是经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在1713年反法同盟与法国签订的。它首先瓜分了西班牙,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它暂时平息了列强在西班牙问题上的争端,但列强间的权利角逐并未告
终。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了:欧洲大陆霸权、商业利益、殖民扩张等导致了更多的战争,战争范围也由欧洲扩展到了全球。
6、《航海条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对外政策转向海外扩张,争取更多的殖民地。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1651年英国提出了《航海条例》。其中,基本政策是:英国与荷兰如果不能结成坚固的同盟,那么两国就能兵戎相见,直至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该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因此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削弱了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复习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国际背景:
(1).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想顺服国内的各种政治力量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是未能实现。相反,各诸侯国纷纷建立君主集权体制。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小邦林立,政局动荡。马克西米利安在与诸侯国的权力争斗中一无所获,但是通过王室通婚大大增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哈布斯堡家族的急剧膨胀是欧洲刚出现的民族国家体系有陷于危机,当时人们惊呼欧洲遭到“世界性君主国”的威胁,遭到使任何民族都无法保持其独立的世界性国家的威胁。另外哈布斯堡家族另一只西班牙在陆上与法国,在海上与荷兰竞争激烈,财力消耗巨大,同时国内宫廷挥霍无度,封建传统观浓厚,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西班牙已经不是第一流的欧陆大国和海上强国了。
法国:大国在17世纪初时,长期处于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三面包围的状态,背负巨大的政治军事压力。16世纪后期宗教战争后,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振兴商业的政策,国力逐渐得到恢复开始向外扩张,在北美建立了魁北克殖民据点。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制定个基本国策:一是消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二是维持欧洲列强之间已经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争取欧洲霸权。其中在欧陆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围堵时期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黎塞留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宗教的利益。为了法国的稳定,镇压胡格诺派,但又允许其存在。同时谨慎而坚定的抗衡哈布斯堡家族王朝,同时促成对西班牙的英法联盟。荷兰及北欧、东欧各国
荷兰1609年全年取得军事上的独立后,与西班牙在欧陆和海上一直进行冲突和战争,直到三十年结束。在北欧,丹麦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霸权。在东欧,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和瑞典不断争夺波罗的海东岸的土地和商路。
英国: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并开始向外扩张。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力图保持欧洲的均势。但是英国国内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对三十年战争的进程影响较小。
(2)宗教纷争与王朝利益
1555年签订后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使德意志诸侯扩大了政治和宗教势力,天主教和帝国皇帝的权利被削弱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激化。德意志宗教纷争最直接的表现是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建立。欧洲各国的封建王朝也为各自的利益在德意志两大联盟之间推波助澜,宗教纷争与王朝利益交织在一起,欧洲局势剑拔弩张。
导火索:掷出窗外事件
波西米亚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具有强列的名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16世纪宗教改革,神圣罗马帝国向新教做出让步,给捷克新教徒信教自由权。但之后又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1618年5月布拉格爆发起义,把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的两个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指出窗外事件”这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主要内容
合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领土问题。瑞士和荷兰不在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了独立国家,不再对帝国承担法律义务;法国获得了洛林和阿尔萨斯,占据了布雷萨克和菲利普斯堡,满足了天然疆界的要求;瑞典因得到了波美拉尼亚的西半部和维斯马城以及不来梅、费尔登两个主教辖区而控制了德国奥德河、威悉河的入海口和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的重要海港;在帝国内部,勃兰登堡得到了波美拉尼亚东部和马德堡大主教辖区的大部,奠定了日后普鲁士崛起的根基;巴伐利亚由于在战争中作为天主教同盟首领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帕拉丁,取得了选帝侯的地位。
其次是宗教问题。合约重申了《奥格斯堡宗教合约》的“教随国定”原则,每个德意志邦都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在《奥格斯堡宗教合约》中没有得到承认的加尔文教也获得了和天主教、路德教同等的地位。合约否定了“归还教产令”的有效性,恢复1624年的地产占
有状况。合约实际解决了宗教和教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问题,它第一次根据世俗原则而非宗教原则解决争端,这是长期以来欧洲政治世俗化的重要结果。
最后是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在这一点最能体现法国的胜利,因为德意志在法律上被历史性的分裂了。合约实际上承认了三百多个德意志邦成为主权国家,各邦可以独立的实施外交和缔约权,只是“不得针对皇帝和帝国”。“帝国诸侯的权利愈来愈接近完全的独立自主”,德意志从此“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皇帝不经有境内所有主权国家组成的帝国议会同意,不能立法、征税、招兵等。这等于说皇帝不能再代表帝国作出任何决定了。总之,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将德意志几乎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了。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历史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其堪称欧洲的一次真正的国际会议。
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它通过承认德意志众多诸侯国和瑞士、荷兰的主权,将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观念,以主权国家体制的形式确立下来。
3、《威斯特伐利亚合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4、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使得国际关系中的世俗化倾向加强。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认同。
5、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其中法国最为明显。
6、合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更多推荐
战争,欧洲,法国,宗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