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 第3期2008年3月
纺 织 学 报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Vol.29 No.3Mar. 2008
文章编号:0253-9721(2008)03-0087-05
新旧海派服饰风格比较
张竞琼,方 洁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摘 要 以近代和改革开放至今这2个时间范围为界限,以海派服饰的历史沿革与风格特征为依据,将海派服饰细分成旧海派与新海派这2个具有继承关系的组成部分,并分别对其下了定义;在分析旧海派服饰 中西合璧 和 全盘西化 的风格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它是以中国传统服饰和近代西方服饰之间彼此的横向交流为其风格的形成来源;在分析新海派服饰多种时尚并存的风格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它是以国际现代服饰的世界性多元化交流为其风格的形成来源。
关键词 旧海派服饰;新海派服饰;风格特征;根源中图分类号:TS 941.722  文献标识码:A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s:yesterday and today
ZHANG Jingqiong,FANG Jie
(College o f Textile and Ga rment ,Jiangnan University ,Wu xi ,Jiangsu  21412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ubdivided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s into two inheritance components and defined the
concept old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s as those in modern times and new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s as those from the be 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and the charac ters of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s.The old Shanghai style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complete westernized style and the mixed style with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ments and western garments.The character of new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s is the coexistence of many fashion styles,which is origina ted from various commun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odern garments.Key words  old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ne w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characters of garment style;origin 收稿日期:2007-06-14  修回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张竞琼(1965 ),男,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服装史与中国民间史。E -mail:j.q. 。
对近现代上海服装史的研究是我国近现代服装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近现代上海服装史演变的现象、特征、规律与对外关系等方面。而本文将着重对海派这个概念进行拆解、分析,并首次提出了新旧海派的概念,旨在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饰与改革开放后海派服饰进行区分、比较与联系,从而可以对近现代上海服饰的文化渊源与演变规律作出更加准确、科学的归纳。
1 新旧海派服饰的定义
上海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其文化内涵之一为 江南文化 ,是以吴越文化为主的传统地方文化;其文化内涵之二为 外来文化 ,是由上海
对外商贸的特殊地位造成的,主要受近代西洋文明
的冲击而引发。也正是近代这2种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在诸多形式和风格上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海派文化,也因此让海派带有明显的文化交流的特征。海派服饰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经历了被鄙夷直至被推崇的过程,最后成为在中国具有引导时尚的代表。
1.1 旧海派服饰
在近代形成海派服饰的主要来源是西洋服饰文明和中国古代服饰文明。西方服饰文明在品种、造型、穿着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了改造和替换,同时属于中国古代服饰传统的长袍等品种也得以保留,所以近代海派服饰主要是中西文化之间彼此横向交流的结果,这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本文暂
且将其称之为旧海派服饰,它反映了近代上海人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期间逐步打破传统穿衣模式,采纳西式服饰的过程,奠定了西装等现代通用服饰取代传统服饰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主要品种的基础。
1.2 新海派服饰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真正迎来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上海一跃成为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步改变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版图,西洋文明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改变,更多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上海汇聚,海派服饰也跳出了中西交流的单一模式,带有多元化和商品化的特征,形成了紧跟世界时尚、强调服用功能和审美品味的新时代的服饰特征。由此相对于旧海派服饰形成了新海派服饰。
2 新旧海派服饰风格特征
2.1 旧海派服饰风格
旧海派服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是上海服饰形成海派风格的重要阶段,也是得名海派服饰的阶段。用海派来形容上海服饰的风格,首先是相对于以京派等为代表的传统服饰风格而言,对于当时其他地区服饰仍全部或部分地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现象,旧海派服饰无疑是西化程度颇高的服饰。具体地说,相对当时京派服饰固守陈规、含蓄质朴且具有官派特征的服饰风格而言,旧海派服饰的风格则是标新立异的、吸纳西式的且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 中西合璧 和 全盘西化 是旧海派服饰风格最精准的概括,从面料、造型结构和穿着方式上都渗透着这2个特点。
2.1.1 面料特征
京派等传统服饰的常用面料为丝、棉织物和花样繁杂的软缎、丝绒、绉纱以及织锦等,强调刺绣工艺和装饰纹样,一般价格比较昂贵。相反,海派常用面料为物美价廉的洋布(即国外进口纺织品)。从原料来看,哔叽等西式毛织物的比例大幅增加;从织造工艺来看,卡其等西式机织物的比例大幅增加;从纹样来看,多运用西式的纹样和图案,如玫瑰、野花、草藤、建筑和风景甚至简单的几何纹样。 以1845年为例,上海共进口欧美纺织品144万匹,品种有哔叽、天鹅绒、羽毛纱(羽纱)、白布、灰布以及印花布等。[1]
与当时其他地区在面料、纹样和图案上追求
繁丽、体现地位标识的中式特点相对应,海派服饰在
面料运用上也显现出注重简洁实用的西式风格。2.1.2 造型特征
旧海派服饰在造型结构上的尝试和突破也是其鲜明的风格特征之一。当时京派等其他地区服饰基本沿
袭旧清遗留下的传统形式,依然采用繁复细致的装饰,仅将流行体现在腰身大小、廓型宽窄和摆线高低等平面造型方面,不追求人体的表现。而海派受西式服装显露体型、追求简约观念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当时上海滩洋服店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西方的立体裁剪方法,使服装趋于窄瘦合身,由直线型变为曲线收腰型,出现了肩斜线和袖窿线,改连袖为装袖,省道的运用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海出现了专事男子西服的 红帮裁缝 与专事女子衬衣、睡衣的 白帮裁缝 ,他们均采用西式立体裁剪结构,并用此种结构来影响和改造中国长袍,使 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2]
,这
种旗袍也因此被称为 改良旗袍 (见图1)。因此可以从旧海派服饰的造型结构上明显看到 洋为中用
的特点,同时这也可以看成是日后 西式 服饰逐步取替 中式 的一个起点。
图1 引入西式裁剪前后的旗袍对照图Fig.1 Comparison between cheongsam with western
tailoring and without western tailorin g
2.1.3 穿着方式
在当时的上海,西装、西式套装、晚礼服、睡衣、网球服、玻璃丝袜、高跟皮鞋、乳罩等大量西式品种普遍进入,逐渐取代了褂子、胸兜、束胸、长衫、马面裙、布鞋等传统品种,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穿着方式,人们将原本属于不同服装体系的中西方服饰品种相互搭配,突出地反映了旧海派服饰 中西合璧 的特点。试以旗袍搭配为例:讲求传统
88 纺织学报第29卷
穿法的妇女都会在旗袍内搭配裤子,而旧海派则将玻璃丝袜、高跟皮鞋与旗袍搭配,在秋冬季节,还会在无袖的旗袍外搭配披肩、大衣、裘服、毛衣等西式单品(见图2)。同时一些西式配件也被广泛地运用进来,如鸭舌帽、手提包、手套等。随之受崇尚洋派的心理趋使,也开始按照西式搭配法则来穿。当时上海的 玲珑 杂志曾经分2期连载了一篇关于西装穿着方式与搭配方式的文章,列表说明了西装应如何与衬衣、领带、裤子、皮鞋进行合乎规范地组合。类似的一批具有启蒙意义的文章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穿着方式由中向西变革。圣约翰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生是这种新的穿着方式的最初实践者(见图3),他们与洋行职员一道开拓了把追求西
洋文化作为体现自我品位和消费水平的新阶段。
图2 月份牌上 中西合璧 的搭配Fig.2 M i xed style wi th western elements and Chinese traditi onal elemen ts on the calendar
图3 圣约翰大学生 全盘西化 的穿着Fig.3 Westernized styles of the students from
Saint John University
2.2 新海派服饰风格
由改革开放而催生的新海派服饰处于一个真正开放与繁荣的时代。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上海与国际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刚挣脱文革时期闭塞保守、形式单一的穿衣限制后的人们迎来了国际的流行服饰,
并从此在观照与仿效中形成了新海派服饰风格。与旧海派风格相比,新海派服饰无疑更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国际服饰圈的专业化和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新海派服饰风格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可以说是 许多时尚并列地、平行地在流行,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愿望抑或是流行风潮的强弱在进行多样化的选
择 [3]
,也就是说已经超越了旧海派时期某种款式或某种搭配主导流行的状况,表现为多种潮流与风格的并行不悖:一是 混搭 风潮,这是继旧海派服饰 中西合璧 后的一种延续,只是新海派服饰的 混搭 更加具有设计含量,更加表现为款式 混搭 的无秩序;二是 卡哇伊 风格,即用日本人通常用来夸奖
漂亮女孩的词    卡哇伊 [4]
来概括一种精巧可爱的风格。特点是尺码上通常小一号,常运用卡通图案与饰物;三是民族风格,中、西2个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曾经产生了旧海派服饰,而如今很多民族的元素都可以在新海派服饰中得到体现。例如 波西米亚 就是一个近几年相当流行的民族风格。中国民族元素也仍然运用在新海派中,如将刺绣纹样、书法、手绘等传统技法运用在面料上,如将对襟、一字扣、琵琶扣、如意纹等传统样式与工艺结合到当今的款式上,这些都表现出新海派开放的设计尺度;四是英伦风格,即让人联想到双排扣风衣和格子图案的风格,其服装无论在裁剪、面料和设计上都讲求英式的精致、优雅和高贵,这也正是对旧海派讲究做工,追求品质的延续;五是嘻哈风格,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大一号,大
T 恤、松垮的板裤、复古的运动鞋、金属的挂链。这完全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产物,是新海派新兴的一种流行。
3 新旧海派服饰风格根源
形成新旧海派服饰不同风格特征的原因是其来源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从质的角度来看,西洋文
明作为新旧海派服饰的一个主要来源,其本身也产生了由近代向现代,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质的改变。从量的角度来看,促成新旧海派服饰的来源的数量由一元向多元转化。可以从对新旧海派服饰不同根源的分析中来了解这一变化。
89 第3期张竞琼等:新旧海派服饰风格比较
3.1 旧海派服饰根源
3.1.1 对古代传统服饰的纵向传承
由于封建王朝对于服饰的绝对管治与对先辈服制的严格继承,又由于传统中式服装与周边外来民族服饰的类似性,使近代中国服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了古代服饰的一些特点,这也正是旧海派服饰风格中保留有传统成分的原因,它正是以这种成分为基础在逐渐吸纳着当时的西方服饰文明。一款改良
旗袍,被装上了宽宽的肩膀也好(见图4),被装上了蜿蜒的公主线也好(见图5),归根结底仍然还是一袭中国长袍,这个基本的血统被一直继承和保
持下来。
图4 旗袍的肩部被加宽加厚
Fig.4 Cheongsam with the widened and thickened shouder
图5 被公主线分割后的旗袍Fig.5 Cheongsam with the princess line
3.1.2 与近代西方服饰的横向交流
工业革命使近代西方服饰舍弃了古典主义繁复且功能性低下的弱点,开始追求简洁便利,抛弃了不
利健康的裙撑与紧身胸衣,但是中世纪后一直沿用的立体造型方法被保留下来,这个以省道为核心技
术的造型方法是西装的基础,同时也是西装与中装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造型方法随着近代上海大量舶来品的进入而进入,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了中装的裁剪结构、审美趣味与穿着方式,直接导致旧海派服饰的形成。
3.2 新海派服饰根源
3.2.1 对旧海派服饰的纵向传承
改革开放后, 鸿翔  朋街 这样的老店得以恢复,在经营模式上与设计风格上保持了当年 兼容并蓄 的特点,仍然保留旗袍、礼服、套服等旧海派时期的特色产品。 鸿翔 传人金泰钧成为衔接新旧海派之间的一个连接点,把旧海派的一些优良传统直接传、帮、带了下来。另外一些曾在 鸿翔 等老字号中担任技术骨干的老师傅也得到聘请,因而保证了旧海派服饰精细考究的做工和格调高雅的造型的延续。这些都表明旧海派本身也就是新海派的一个来源。另外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繁华也令今人怀念向往, 1930 s 餐厅 与长乐路上定制旗袍店的兴盛便是佐证,而这一切显然都是由旧海派的精神、氛围、风格继承而来。
3.2.2 与现代西方服饰的横向交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兴起了一股青年亚文化的热潮,诞生了朋
克、嘻哈、民俗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服饰。到了90年代,起源于19世纪末的 美式极简主义 风格与 后现代主义 风格成为现代西方服饰的两大主题。新海派服饰中的一些风格特征表现出与西方服饰的再次交流的结果。
3.2.3 东洋是新海派服饰的又一个来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一群来自日本的设计师以东方人的服饰理念改造了西方服饰 ,如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人, 将日本文化中的精髓融入设计,以包缠、纽结、缠绕等设计手法解构了传统西方服饰,创造了一种剪裁缝接少、式样宽松的服饰风
格 [5]
。这就是崇尚解构的日式 街头混搭 风的主要构成方式,并随着中日交流的深入而影响到新海派服饰。此外,20世纪末,韩国偶像明星和电视剧在中国的发展,带动一股 韩流服饰风格 ,这种将韩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合二为一的流派也加入到新海派服饰的源流中,成为左右新海派中青年人
90 纺织学报第29卷
服饰风格的新势力。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上海服饰的变迁史提出了旧海派与新海派的概念,并对各自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这对于海派服饰各个发展阶段的界定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本文指出了 西风东渐 的历史潮流是旧海派服饰得以形成的重要成因,指出了世界性的多元化交流是新海派服饰的重要成因,这对于海派服饰的演变规律与发展态势的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FZXB 参考文献:
[1] 卞向阳.百年时髦:海派服饰历史回顾[G].上海:上
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会刊,1995:56.
[2] 张爱玲.更衣记[M].上海:中国科技公司,1944:74.
[3] 张竞琼.西 服 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71.
[4] 谢峰.时尚之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6.
[5] 包铭新,李霞,郑淼苗.西方服饰这棵树[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68.
(上接第82页)
3 结 论
1)对于中厚型毛精纺面料,缝纫线张力对缝纫平整度影响最大,缝纫线种类对缝纫平整度的影响较大,机针号对缝纫平整度影响较小,线迹密度对缝纫平整度的影响不显著。
2)对于中厚型毛精纺面料,随着缝纫线张力值的增大,缝纫平整度呈下降趋势。
3)对于中厚型毛精纺面料,采用长丝纱缝纫线更为理想,并且在接缝强力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较细的长丝纱缝纫线能进一步提高缝纫平整度。
4)对于中厚型毛精纺面料,在机针号的一定范围内,机针的粗细对缝纫平整度影响轻微,但当超过了这个范围,则缝纫平整度随着机针的变粗而急剧下降。FZXB
参考文献:
[1] 吴微微,全小凡.服装材料及其应用[M].杭州: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0:184.
[2] 刘侃.基于面料力学性能的服装缝纫平整度等级客观
评价系统的建立[D/OL].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2005-07-08[2007-03-10].http:  www cnki.
net.
[3] 吴有炜.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
版社,2002.
[4] 安瑞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
版社,1986.
[5] 伏广伟.FC国际纺织标准与检测培训教材[G].3版.
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2006.
91
第3期张竞琼等:新旧海派服饰风格比较

更多推荐

服饰,海派,风格,传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