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 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The Crimean War 1853-1856)迄今已经过去150余年,考虑到英法在1854年对俄宣战,那么今年恰逢英法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50周年。长期以来,这场被冠以肮脏(相对于英法)耻辱(相对于俄国)的战争鲜为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所注意。“它很快被历史遗忘了。”笔者企图以微薄之力描绘这场战争,由于大量资料为英文资料,本文战争部分更多的是从英国的角度来描述,这也是本文最大遗憾之处,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见谅并斧正。
  远因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已经千疮百孔,摆在1814年维也纳和会桌上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欧洲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各国政治家们的核心考虑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均势思想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因此过分削弱法国的想法被自然的抛弃了。新的欧洲体系需要法国,但必须使法国安分守己。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是个前提,因为政治家们相信以欧洲君主同盟“兄弟关系”的力量可以使法国不再以革命的口号重燃战火。英国作为大陆均势的平衡者自然也考虑到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力量强大,亚历山大这个拥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女人的虚荣心”的君王已经处处标榜自己是欧洲的解放者。英国的战略是“不能让拿破仑垮台后在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权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力
量加起来似乎也不是俄国的对手,那么法国的战后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肯定。依据小威廉庇特的设计,由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加以推动实践的“欧洲大国协调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诞生了。这个体系以均势为中心思想,均势原则被明白写入维也纳议定书。以均势五强英、俄、普、奥、法的大国协调来保证这个体系的运作。到1818年亚琛会议,法国正式加入“五大国俱乐部”,恢复了战前的地位。这个体系由两个条约加以辅助:1,《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特别是拿破仑家族重新掌权,英、俄、奥、普各出兵8万人以至动用全部武装力量来加以保证。2,《神圣同盟条约》,维也纳和会上狡猾的塔列兰为了报效新主人法王路易十八极力以所谓正统原则来维护新的欧洲秩序,维护君主制法国的地位。正统原则简单的说就是恢复并维持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君主国家共同体。欧洲君主联合看起来既可以对外也可以对内,梅特涅出于奥地利对外武功虚弱对内又有镇压革命防止分裂的需要,也极力附和塔列兰。他的另两个如意打算是:哈普斯堡家族在德意志诸侯中地位最高,坚持正统意味着普鲁士必须本分,不
要对奥地利和德意志有非分之想;沙皇的野心特别是在波兰方向上的扩张野心得到遏止,而亚历山大的想法是如此多变,有原则加以约束看来再好不过。梅特涅清楚的知道要亚历山大接受这个自缚手脚的正统原则惟有让沙皇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由其来倡导建立这个神圣同盟。亚历山大当仁不让,由他发起,东方三君主国俄、普、奥参加的神圣同盟建立,标榜以基督教教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特别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沙皇的小算盘是俄国的君主制如此牢固看起来无革命之虞,而其
他国家看起来都有革命的危险,必有求俄国,俄国可以借镇压革命扩大势力和影响。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出于对沙皇的畏惧和自身政权的考虑,先后加入神圣同盟,只有英国除外。
  英国有足够的理由对沙皇借神圣同盟谋求霸权保持戒心。英国的传统是不以行为者的动机来判断行为者,而是根据行为者的实力来判断。也就是说即使亚历山大是个彻底的君子也不能保证俄国会“克己复礼”,因为俄国拥有庞大的陆军,这只军队如何使用都足够挑动英国人的神经。特别是沙皇可以借神圣同盟来干涉别国革命更让英国无法接受,英国担心最终所有大陆国家会听命于沙皇,英国将孤悬海外。在神圣同盟早期对西班牙和意大利诸邦国革命的干涉中,英国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822年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坎宁上任外交大臣后,英国更加远离欧洲,寻求向海外扩张。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后在临死之前进言英皇:“如今惟有陛下和小臣理解大陆事务。”他一直坚持大国协调政策,他的死表明英国回归置身欧洲事务之外的传统,无论维也纳体系还是神圣同盟的重要一环已经脱落,欧洲的和平框架已经动摇了。
本主题由 forederick 于 2009-9-19 11:49 分类
上一篇:狐媚下一篇:【星张翼轸】六,乐律与“三分损益法 ...
收藏 分享 评分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forederick
少将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沙发  发表于 2009-9-18 17:02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个出场的日后克里米亚战争的主角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尔其帝国的顶峰是50万大军1683年对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的围攻,但最终被德意志诸侯和波兰国王的救援联军击败,残军仓皇逃到贝尔格莱德,并永远的失去了匈牙利,从此一撅不振。进入18世纪,扩张中的俄国在黑海和高加索方向上多次与土耳其
帝国交战,夺取了原属土耳其帝国的黑海沿岸的大量土地。俄国的长期目标是占领全部黑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君士坦丁堡、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将黑海变为内湖,并向地中海发展。拿破仑战争中,土耳其帝国是个旁观者,因此战后的维也纳和会根本没有考虑土耳其问题,对巴尔干格局没有任何政治安排。当然,如果列强不去干涉土耳其帝国内部事务这本身也不是问题。但是这无疑是日后诸多冲突和战争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的致命诱因。“东方问题”肇因于始。所谓“东方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列强既然磨刀霍霍,那么冲突也就不远了。
  进程演变
到了1850年,欧洲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而主角之一的法国此时政权落到了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的手上。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普称帝,尽管沙皇讥笑其为“街垒国王”,但这并不妨碍英国率先承认革命后的路易菲力普政权,其他君主国无奈也先后予以承认,正统原则看来不是铁律。路易波拿巴投机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力普王朝并伺机取得政权,3年后他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如果说1830年革命其他列强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路易波拿巴的掌权则几乎挑战了维也纳体系每个原则,拿破仑家族东山再起足以启动《四国同盟条约》,而1848年革命神圣同盟也拥有干涉的借口,但什么也没发生,还是英国率先承认了路易波拿巴政权,奥地利惟恐落于人后日后留给路易巴拿巴打击奥地利的口实也迅速承认了法国新政权。正如一位资深奥地利外交官所言:“如今讲原则之时代已经过去。”路易波拿巴在阴谋中取得政权,对于阴谋手段自然十分在行。其要领是没
有人知道他想什么,做什么。他一面以人民的皇帝自居,主张民族自决和支持革命,另一方面内心又渴望得到传统君主国的正名。
  他希望其他君主能以他们之间“我的兄弟”的称谓来称呼他,在仅得到“我的朋友”这样礼貌的称呼又极其不满。站在国家的高度,他认识到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法国是孤立的,更由于他的血统,欧洲国家围堵法国之势仍然存在,他在等待机会,打破孤立。当时的人称他为“杜依勒里宫之谜”。
  维也纳体系经历了1848年革命已经摇摇欲坠,奥地利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复杂,1848年革命梅特涅外逃荷兰,从此奥地利失去了外交大方向。1849年俄国出兵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并在1850年普奥争端中支持奥地利压制普鲁士,普鲁士怀恨在心,东方三君主国出现裂缝。俄国相信奥地利定会感恩戴德,奥地利真这么想吗?奥地利
自己对巴尔干也很感兴趣,尽管它没有健壮的牙齿来满足胃口。从地缘角度看,如果俄国吞并巴尔干,就会形成三面包围奥地利的态势。俄国的波兰从北方威胁奥属加里西亚和波西米亚,乌克兰从东方威胁匈牙利,而巴尔干将从南方直接威胁维也纳。更让奥国担心的是,多瑙河河口落入俄国之手,奥地利落后的经济将更加受制于俄国。奥地利虽受恩惠于俄国,但更多的是敬畏和疑虑。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TOP
forederic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板凳  发表于 2009-9-18 17:02 | 只看该作者 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东欧的扩张,向土耳其帝国方向扩张成为他的扩张重点,更何况这种扩张战争成本低廉,而收益极大。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暴卒,其弟尼古拉一世继位,新沙皇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土耳其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剩下的就是如何协调各方立场共同瓜分土耳其的问题。沙皇一度与英国接近,但英国认为沙皇贪得无厌,企图独占土耳其帝国的庞大领土,因此一直小心应对。从1823年开始,希腊人民付出极大牺牲,最终于1830年摆脱土耳其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家。俄国与希腊同属东正教国家,沙皇对希腊的支持既出于宗教的热情,也有借此瓜分土耳其的考虑。通过支援希腊革命的1828-1829年俄土战争,俄国获得商船自由通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利,塞尔维亚、瓦拉几
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多瑙河公国获得自治,并由俄国保障(俄土《亚德里亚堡条约》)。但沙皇并不满足,他企图正式吞并瓦拉几压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日后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第一枪正是在这里打响。1831年,土耳其苏丹和其藩属埃及帕夏因为苏丹未能兑现希腊战争中答应给帕夏的领土报酬而爆发战争,在法国的支持下,埃及帕夏取得胜利,俄国以受邀保护土耳其帝国为借口,直接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和帕夏媾和,俄国则获得来自苏丹的丰厚报偿。《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的秘密附约中,土耳其帝国有义务在战时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并对俄国军舰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沙皇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保护者。然而条约内容很快泄露出来,英法大为震惊和不满,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中国人应该记住他,没有他“热情洋溢”的发言,英国下院可能无法通过对清帝国战争的议案。)声称此条约必须被废止,决
不能让俄国在海峡取得优势。机会很快到来,1839年英国怂恿苏丹对其藩属开战,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但苏丹再次战败求和,英国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干涉,英国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会的主导权。1841年《海峡公约》约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在平时通过海峡。俄国和土耳其的《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在黑海的优势化为乌有。俄国十分嫉恨英国,英俄矛盾激化。
近因(导火线)——圣地保护权问题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TOP
forederic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地板  发表于 2009-9-18 17:02 | 只看该作者 耶酥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众所周知,自拜占廷时代起,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罗马正教,这个分裂实质是拉丁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分裂。拜占廷帝国是希腊文明,信仰东正教,在拜占廷帝国鼎盛时代,康斯坦丁大帝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为耶酥建立了雄伟的教堂。拜占廷帝国于11世纪衰落后,圣地被阿拉伯人控制。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十字军东征,夺回了圣地,几个新
建立的东方王国国王是法国贵族,因此法国在传统上居于圣地保护人的地位。1535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破天荒的与土耳其帝国苏莱曼大帝结为同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作为馈赠,法国对圣地教堂的保护权得到确认。1673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和苏丹出于同样的目的再次重申了这个保护权,只是这时的法国如日中天,苏丹有被逼之嫌。到了1757年,圣地保护权被还给了希腊人,这多半出于俄国的压力,直到1850年。毫无疑问,圣地教堂由东正教皇帝建立,而且教堂处于东方大主教区。关于主教区的划分,经过无数次争吵,罗马教皇和东正教主教已有协议加以肯定。但是,争夺从未停止,在路易菲力普时代,法国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1840年的第二次土埃战争使得这个努力不了了之。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莱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的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精明的是,侯爵途中经过罗马,并面见了教皇,无论他在罗马活动效果如何,法国的行动看来得到教皇的支持,教皇虽已没有世俗大权,但仍然拥有一定的道德号召力。
  正如一位土耳其高级官员所言,他本人就信仰基督教,“要揭开土耳其复杂的外交政策,你必须
注意一点:无论是处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还是土耳其内部的改革,土耳其宫廷一条不变的原则是和欧洲站在一起,而没有其他原则。这取决于欧洲对土耳其的保护。土耳其自己将尽一切可能乃至牺牲来维护自身对欧洲的信誉。”很明显,土耳其期望得到欧洲列强的保护,如果得到保证,土耳其是敢于抵抗俄国的。在那个时代,俄国还被更多的看为东方国家,尽管它已是欧洲五强。怎么理解“欧洲”这个概念乃玄机所在。问题在于土耳其的政策远没有以上申明来的聪明,要在列强中八面玲珑是不可能
的,因此土耳其的对外政策经常前后矛盾,拆东墙补西墙。宫廷内部派系林立,从没有统一意见。在圣地问题上,土耳其依然犹豫,它谁也不敢得罪。拉瓦莱蒂侯爵重申法国几百年来获得的特权,并以武力相威胁。苏丹最终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发布敕令将圣地保护权再还给法国。反映迟钝的俄国此时发现自己十分被动,俄国重申1774年的俄土《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条约中规定正教教会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和特权。此外还有模糊的条款,俄土解释各异。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危机一日胜过一日。
  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不谛为一出杰作,。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俄土交恶给皇帝带来新的机会。皇帝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皇帝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国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驱赶法国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早在1844年,英法就东方问题已经达成一致,直至共同采取行动。这个秘密联合在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并未受影响,两国军事部门甚至更进一步初步协调作战计划。不过这些秘密外交沙皇并不清楚。对奥地利,法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奥属意大利的安全看起来取决于拿破仑三世打算给加富尔多少支持。奥地利失去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大师后进退两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发展。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叔叔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国一战,俄国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
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战场输赢法国都是赢家,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陷阱已经准备好,请君入瓮。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

更多推荐

俄国,法国,土耳其,英国,欧洲,战争,帝国,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