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局部补砌实心砖墙
通病1: 组砌质量差,墙面平整度、垂直度及水平灰缝的平直度差,灰缝大小不一,超过规范的允许偏差,接缝处理不当,形成通缝。
原因:
1、砖或砌块的材质差,尤其采用非标机制红砖、加气砼砌块,几何尺寸大小不一、棱角不正、平面翘曲,造成砌体墙体凹凸不平,灰缝大小不一。
2、砌筑施工时未拉线及吊线,导致水平灰缝的平直度差、墙体的垂直度差。
3、砌筑施工前未对砌体的根部进行清理找平,砌筑施工过程中未立皮数杆,导致灰缝大小不一。
4、设计的墙体内埋管密集而使墙体砌断开。
5、砌筑施工前未摆砖错缝,砌筑施工过程中留槎不当。
办法:
1、砖和砌块应选用合格品,控制其进场质量的检查验收,不合格的不允许进场。
2、砌筑施工前应先弹出墙身的轴线及边线及检查校核线,将墙根部的楼地面用砂浆找平,楼地面误差大于20mm要用细石混凝土找平,开始砌筑施工前还应先摆砖错缝,摆砖时应注意门窗位置对灰缝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窗间墙的组砌方法及七分头砖及半砖的砌筑位置,务必将竖缝错开,并保证组砌方法统一、上下一致。
3、砌筑前应将砖施水湿润,保证砖的含水率在10~15﹪,对混凝土加气块在砌筑前应将砌筑面湿润。
4、砌筑前必须立好皮数杆,拉好准线,红砖砌体灰缝8mm~12mm,混凝土加气块砌体的水平灰缝宜15mm,垂直灰缝宜20mm,垂直灰缝应内外夹板,灌缝密实。
5、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否则应按照规定留槎和埋设钢筋。
6、门窗过梁必须正确的搁置和安装。但如果采用砖砌平拱,则砌砖时拱脚两端的墙端应砌
成斜度为1/4~1/6的斜面,在平拱底支设模板,模板的中部起拱1/100,且应在模板上划出砖及灰缝的位置使砖的块数为单数,砌筑时自两边向中间进行,正中的一块必须挤紧,灰缝成契形缝,灰缝宽于拱底不小于5mm,拱脚伸入墙内20mm~30mm,模板必须待砂浆的强度达到50%后方可拆除。当采用钢筋砖过梁时,当为红砖砌体时应设置不少于3Φ6,两端伸入墙内不少于240mm,且弯钩向上;当为加气块时应设置不少于2Φ6且钢筋伸入墙内不少于50CM,弯钩向上。且于过梁作用的范围用M5砂浆砌筑,钢筋砖过梁在砌筑施工过程中,应先在模板上铺设20mm厚的1﹕3水泥砂浆,再将钢筋在水泥砂浆中均匀摆开,最下皮丁砌,再一顺一丁逐层平砌。 
7、当墙内埋管密集时,为防止不可避免的墙体砌筑断开,在砌筑施工过程中应每300mm设2Φ6钢筋于断开的砌体两侧,钢筋伸入两侧的墙内不少于500mm。
8、砌体的砌筑高度每天不得超过1.8M,且砌体的顶部与上层梁板结构的连接处应待下部的砌体变形稳定后用机制红砖侧砖或立砖斜砌挤紧。
9、墙体中的洞口、管道、预埋件应在砌筑施工过程中正确的及时进行预留与预埋,以免事后进行打凿破坏。
10、砌筑施工过程中应时常检查砌筑施工质量,随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11、混凝土加气块切锯、钻眼打孔、镂槽均应采用专用的设备工具进行加工,不得随意砍凿。
12、注意构造柱、圈梁、板带模板支设质量。
通病2:砂浆强度低,质量不稳定。
原因:
1、配合比称量计量不准。
2、塑化剂及微沫剂掺加过量。
3、试块制作与养护不当。
4、砂浆的原材料的质量差,如水泥的质量差,砂过细,含泥量过大。
办法:
1、按照计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校准计量的精度。
2、不准用掺加塑化剂及微沫剂来改善砂浆的和易性。
3、试块专人负责制作养护,留置试块进行试压预控。
4、加强对进场材料的进场检查验收控制。
通病3:砌体开裂
原因:1、土方回填不密实,经过一段时间后或泡水后,造成地面下沉而造成砌体开裂;2、构造措施没有按设计要求设置;3、砌体顶部顶砖砌筑间隔时间不足。
办法:
1、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回填,包括回填土的选择、含水率的控制、压实过程及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控制等。
2、土方回填完成后应间隔一段时间进行砌体、地面的施工。
3、首层砌体基础应落在基础底板上。
4、加强对进场材料的进场检查验收控制。
通病4:砌体墙体渗水
原因:
1、砌体灰缝不饱满。
2、勾缝质量差。
3、脚手眼填堵不密实,或墙体在施工中凿打破坏。
4、砌体砌筑前未施水,砌筑砂浆失水形成墙面裂缝。
办法:
1、砌筑施工前应按照要求,保证灰缝的饱满,且在砌筑前施水保证含水率要求。
2、砌筑施工过程中应随砌筑随勾缝,勾缝前应清理粘结在墙面上的砂浆、泥浆及杂物,勾缝应做到横平竖直,搭结平实且压实抹光,不得有丢缝、开裂及粘结不牢等现象,并增加砂浆密实度、饱满度。
3、对脚手眼和凿打造成的损坏应用砂浆填补密实。
二、抹灰工程
通病1:墙面抹灰层空鼓裂缝和烂根
原因:
1、养护液未脱落,基层处理不好,清扫不干净。
2、原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砂浆配合比不当。
3、一次抹过厚,抹灰各层间歇的时间过短。
4、不同材料的基层,交接处抹灰干缩不一。
5、墙面浇水湿润不够,砂浆抹后浆中的水分易于被吸收,影响粘结力。
6、门窗边塞缝不严密,预埋木砖间距太大,或埋设不牢,加之门窗扇经常开启振动。
7、夏季施工砂浆失水过快,或抹灰后没有适当的浇水养护。
8、抹灰层未一次到底,造成烂根。
办法:
1、抹灰前认真做好基层处理:
①不同基层材料相接处,应满钉金属网,两边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②将基层表面清扫干净,脚手架孔眼填堵严实,墙表面凸出部分要事先剔平刷净。
③对加气混凝土基层,要求满挂钢丝网、拉毛,以增加粘结作用,减少砂浆的收缩应力,不得在素水泥浆风干后再抹灰,否则形成隔离层,不利于基层的粘结。
④对混凝土基层,应在基面剔平修补后,用1:1水泥砂浆内掺用水量20﹪的TG胶均匀扫毛
一遍,终凝后浇水养护,直至水泥砂浆疙瘩全部粘满混凝土光面上,并有较高的强度(用手掰不动)为止。
2、基层墙面在抹灰施工前应浇水,要浇透浇匀,保证浇水深度入墙8~10mm,砖墙要提前一天浇水两遍以上,加气混凝土墙吸水的速度先快后慢,吸水慢而延续的时间长,应增加浇水的遍数,使抹灰层有较好的凝结硬化条件,不致于在砂浆硬化的过程中水分被加气混凝土吸走。
3、采取措施使抹灰砂浆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一定的粘结强度。
①掺加石灰膏或塑化剂,提高砂浆的保水性。
②掺入乳胶、TG胶等提高粘结力。
4、底层与中层的砂浆配合比应基本相同,以免在层间产生较强的收缩应力。
5、门窗框边要认真的塞缝,要采取措施保证与墙体的连接牢固,加强成品保护,施工中不碰撞门窗。
6、分层抹灰的不能超过规定的厚度,凡大于9mm的分层厚度均应分层抹灰,分遍成活。
7、抹灰层在凝结硬化前应防止快干、水冲、撞击、剔凿。保证抹灰层增长到足够的强度。
8、内墙面抹灰要一次到底,避免烂根。
通病2:雨水污染外墙面
原因:
在窗台、阳台、压顶、腰线等部位没有做好流水坡度和滴水线,易发生雨水顺墙流淌,污染外墙饰面,甚至造成墙体渗漏。
办法:
1、在墙面突出的部位(阳台、窗台、压顶、腰线等)抹灰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流水坡度和滴水线。
2、外墙窗台抹灰前,窗框的下缝隙必须用水泥砂浆填实,防止雨水渗漏;抹灰面应不低于窗框10mm,窗框与窗台的交接处必须做好流水坡度。
通病3 : 窗台、阳台、雨蓬等抹灰饰面水平和垂直方向不一致
原因:
1、在结构施工中质量偏差过大,抹灰时不易纠正。
2、抹灰时未拉水平和垂直通线,施工误差较大。
办法:
1、在施工中现浇混凝土和构件的安装都必须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拉通线,找平找直,减少结构施工的误差。
2、安装窗框前应根据窗口间距找出各窗口的中心线和窗台的水平通线,按照中心线和水平通线立窗框。
3、抹灰前应在阳台、阳台分户隔墙板、雨蓬、柱垛、窗台等处,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拉通线找平找正,每步架起灰饼,再抹灰。
通病4:  抹灰面层起泡、有抹纹、爆灰、开花
原因:
1、抹完罩面灰后,压光工作跟得太紧,灰浆没有吸水,压光后产生起泡现象,其中混凝土墙面和顶板抹灰中应引起重视。
2、底灰过分干燥,抹罩面灰后,水分很快被底灰吸走,压光时容易出现抹纹和漏压。
3、灰膏熟化的时间不够,抹灰后遇水和潮湿空气,灰层内的生石灰颗粒会继续进行熟化,体积膨胀,造成抹灰层表面爆灰,出现开花。
办法:
1、施工中应掌握压光的时机。
2、施工中应将基层浇水湿润。
3、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验收。
通病5:  抹灰面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
原因及办法:
1、抹灰前应认真挂线,做灰饼和冲筋,使冲筋交圈,阴阳角也要冲筋、顺杠、找规矩。
2、分层抹灰时,中层必须找平,为罩面质量提供条件。
3、施工过程中用方尺及托线板检查阴阳角,发现问题及时返工。

更多推荐

抹灰,施工,砌筑,砂浆,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