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闻副标题范例
篇一:如何写新闻标题
如何写新闻标题
文/ 浙江大学郭庆
前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它可以鲜明地表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编辑记者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
通俗化——现代传播对标题的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新闻受众群的变化,是标题制作不断走向通俗的文化基础,通俗浅显成了报纸新闻的
本质特征。过去,中国报纸的读者大多是知识分子,因而报纸语言相对显得儒雅,书面语用得较多。而在西方,报纸新闻的读者面一直较广,普通老百姓是报纸的主要读者和消费者,所以他们的新闻标题一直以简洁、通俗为主。如今,我们的报纸也已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快餐”。既反映国内外大事,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性和可读性并举,是报纸赢得读者的基本原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成了报纸的“眼睛”和“卖点”。好的标题,它可以一目了然的直观性,紧紧抓住读者。
以笔者的观察,《北京青年报》和《羊城晚报》这一南一北的两家报纸,堪称这方面的佼佼者。他们的标题,并不讲究刻意的对仗和工整,语言上也多使用没有精雕细刻的大白话,却让人一看到标题就感觉到特别亲切,特别贴近,好似跟你在拉家常。在组版上,再配以黑体大号字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力。比如《北京青年报》曾有一篇报道,说的是入冬以后北京煤炭市场的供求情况和煤炭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一篇内容很普通的报道,编辑做的标题是:《蜂窝煤有几个眼——来自煤炭市场的报道》,结果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实际上,一个好的标题,不但能给文章锦上添花,还能起到拾遗补缺修饰美化的作用,它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眼睛顺着标题去看正文。
报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贴近性,“俗”标题在接近读者、接
近生活、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上,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和可喜的进步。用普
通老百姓日常口语中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作标题,犹似老百姓自己的道白,一
看标题就让人心中有了底;这类标题所统领的新闻也往往是百姓爱看的。
多元性——标题制作蕴含的业务能力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说难,并不难。只要在新闻岗位上干过几年的,都能做个
八九不离
十。但要说易,却也不易,因为要做出个让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的标题来,
实在不比写一篇好文章省力。所以,标题制作对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是要求颇
高的。这里说的业务能力,通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理解能力。编辑对所报道的内容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这是制作标题
的先决条件。而有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编辑并不能完全理解报道的内容,把握不住报道内容的要旨,这就容易导致题文不符情况的出现。这样做出
来的标题,或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词,或产生歧义,只会误导读者,更谈不上
高明了。要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几遍文章,只有把报道的意
思彻底搞清楚了,做出来的标题才能最贴切地反映内容,做到既形象生动又鞭
辟入里。
二是概括能力。恩格斯在谈到如何拟书名时曾说过:“我相信书名越简单、越
不费解,便越好。”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是如此,简洁凝炼、不拖泥带水是一条
重要标准。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够用最精练的
文字将报道的内容主旨表达出来,这也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老报人曾提出过
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叫作全面、比较、反复。全面,就是不要听信单方面的
意见,要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对立面的意见,这样有助于提高独立判断
事物的能力;比较和反复,就是要多加分析和估量,拿准以后再考虑考虑,再
看一下还有没有不周密的地方,然后再办。制作标题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
分析、比较、鉴别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使得题合文意,准确鲜明。
三是表达能力。制作标题时,除了要准确简炼外,还应该力求形象生动,具备
一定的文采,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而要达到“形象生动”的
效果,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的新闻标题在制作时,要求编辑
掌握新闻事物外形诸因素,通过巧妙的组合,给读者以美感,如闻其声,如观
其形,引起联想,借标题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有的新闻标题可以诗词入题,或古诗翻新,或反意用之,或借句发挥,使标题“意真,辞切,神远而含蕴不尽”;还有的标题制作,可像创作中国画那样,或写意,或泼墨,或工笔,
“立象以尽意”、“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所以,编辑的文字功底如何,在标题中便可一目了然。要做一个好的编辑,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
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
才能使标题产生动人心魄的效果。
新、趣、活——不经意间泄春光
什么是好的标题,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几条应该是公认的: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准确,就是题合文意,概括得当;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在标题中;所谓形象,就是读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面对电影镜头;生动,就是使标题生机勃勃,动感强烈。
那么,怎样做一个好标题呢?
首先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新闻要新,早已为人所共识,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要
写一二十个题目,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曾经编过这样一则稿子,写的是宁波举
行国际玩具展览会,文章内容不错,但原稿作者所做的标题却很平。如何跳出
一般会议报道,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确实费了我不少心思。最后,我突然想
到有一本非常轰动的动画片叫《玩具总动员》,于是灵机一动,顺手拈来,做
了个标题:“宁波昨日‘玩具总动员’”(主),“国际玩具展览会开幕盛况
空前”(副)。另外,在新闻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看似文章的主
题在“此”,但实际上作者的笔触却有意无意间在“彼”处泄露春光。如南方
某报刊登过一篇题为《这一“环”怎么如此难受》的文章,从标题上看写的是
一位因医院上错节育环而带来无穷痛苦的妇女,实际上锋芒直指那些出了事故
后再三推诿不负责任的医院。此标题一语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生动形象,以“趣”引人。要使新闻报道博得读者的兴趣,就必须在“趣”字上下功夫。笔者在《羊城晚报》上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标题是:《老
板变卦,空姐变脸》(主),“国泰空中服务员停止笑容抗议减薪”(副)。
这则标题好就好在语言谐趣,生动贴切,而主标题又恰到好处地套用了一部风
靡一时的大片的名称,让读者读之不禁会心一笑,对稿子立时便产生了浓厚的
阅读兴趣。不过,我们提倡趣味性,并不是为趣味而趣味,那种以离奇、庸俗、低级趣味去迎合部分读者口味的做法,是应该反对的。
此外,语言秀丽的标题,也容易打动人心。语言美妙、句子传神的标题,会让
人产生乐意一看的情感。因此,编者在拟制新闻标题时,应讲究点文采,尽量
把标题做得妙趣横生、情景交融、兴味盎然。上海文汇报曾做过一只标题深受
行家赞赏。标题是:《唐韵一曲惊四座,梅师知音识良才》。这只标题写的是
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上海访问时,对上海姑娘唐韵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汇报》做的这只消息标题,琅琅上口,耐人寻味,被行家称为“乐曲动人、演奏惊人、佳句喜人、标题引人。”
篇二:新闻标题怎么写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消息和通讯是新闻的两种基本且重要的体裁。
消息是以直接、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
运用的报道体裁。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尽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
闻体裁。消息和通讯共有的特点是讲究时效性、讲究新闻真实性;不过通讯的
时效性不如消息,但通讯的详尽性和生动性要强于消息。对于通讯标题的研究,段业辉先生贡献最大,他对通讯标题的词汇、语法和修辞都进行了研究,其他
研究者基本上由写作学角度来谈,有阎家波、谢青、资庆元、丁柏铨等人。总
体上说,通讯新闻标题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角度,比如通讯标题的词类、通讯标题与文艺标题的异同,通讯标题在党报和都市报中的分布问题都是通讯
新闻标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通讯标题的词类、修辞格和标点符号进行
考察,希望其结论促进通讯新闻标题的研究,也有助于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写作。
通讯标题的词类
汉语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根据是否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和有无词汇意义,分实词和虚词。前者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并且有词汇意义;后者不能单独充
当句法成分,无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一)实词
1.名词
经过考察,笔者发现通讯标题的主题经常出现植物名词和动物名词,副题中出
现指人名词或部门名词。例如:
暴风雨中的海燕
——唐海刑警09年大案侦破纪实(《唐山劳动日报》,201X年11月16日第5版)缫尽蚕丝始见蛹
——乐亭县公安局侦破“10·24”重大杀人案纪实(《唐山劳动日报》,201X
年11月30日第5版)
上述例子中,主标题出现的名词有“暴风雨”、“海燕”、“蚕丝”、“蛹”,副标题出现的主要名词为“刑警”和“公安局”。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
因是通讯的主标题一般为虚题,所以用植物名词和动物名词表示;而通讯的副
标题要为实题,因此用具体的部门名词或指人名词称呼。
2.动词
笔者发现通讯标题的主标题中动词使用规律不明显,而副标题中一般都出现了
标记动词:前标记动词“记”,后标记动词为“纪实、述评、纪事、见闻、侧记、写实、综述、启示、掠影、扫描、探秘、小记、速写”。例如:
塞上春来展新图
——记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人民日报》,201X年3月24日第1版)红梅绽放寒冬中
——丰南区西高镇经济高增长探秘(《唐山劳动日报》,201X年1月14日第1版)
3.代词
笔者发现代词在通讯标题的主题中经常出现,而在消息标题中较少出现。
我的“家”在十八盘
——记迁西县老区村大学生村官揣迎利(《唐山劳动日报》,201X年12月28
日第3版)
皇皇巨著是这样编成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诞生记(《人民日报》,201X年12月27
日第(来自:WwW. : 新闻副标题范例 )15版)
以上两例中出现的代词分别为“我”和“这样”。笔者认为,通讯主标题可出
现代词,是因为通讯这种新闻体裁与新闻的典型体裁消息有差异,消息需要直
接告诉具体发生的事情,而通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要求形象生动,因此,
标题中用代词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去探寻具体人物或事件的发展脉络。
4.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在通讯的标题中会出现一些拟声词。例如:
党旗猎猎新潮涌
——玉田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纪实(《唐山劳动日报》,201X年11月12
日第1版)
“猎猎”形容风声及旗帜等被风吹动的声音。在这里,“猎猎”主要形容党旗
的声音,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声响效果。
(二)虚词
现代汉语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通讯标题中介词“为了”、“把”经常出现。为了农民的幸福
——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述(《唐山劳动日报》,201X年1月20日第1版)把安塞建设得更美好
——陕西省安塞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纪实(《人民日报》,201X年4月
1日第1版)
通讯标题的辞格
笔者抽取《人民日报》201X年11~12月共50条通讯的标题进行分析,发现通
讯标题使用辞格的占28%,其中对偶使用最多,之后是比喻、引用等。
更多推荐
标题,新闻,读者,报道,制作,名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