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消息二则》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同志撰写了一则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yù)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ǎng) 芜湖(wú) 歼(jiān)灭
要塞(sài) 督战(dū) 芜湖(wú) 阻遏(è) 管辖(xiá)
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失败而退却。
(2)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3)业已:已经。
(4)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常识填空: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 消息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 经过、结果。
(3)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 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 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 )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四、结构层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层:国民党军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第二层: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乘胜追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五、课文分析
1.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答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题: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
意义。
2.简要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的特点。
答案: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3.简要分析两则消息的电头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语言特点。
答案:“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
胜利巨大。
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7.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答案:(1)“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
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8.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更多推荐
大军,长江,渡江,胜利,我军,时间,报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