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四川省“⼗四五”⽔安全保障规划》,⽔利厅在线解读
“⼗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个百年奋⽃⽬标进军的第⼀个五年。
抢抓国家重⼤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将“⼗四五”⽔安全保障规划确定为重点专项规划,8⽉30⽇,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四五”⽔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研究提出了“⼗四五”⽔安全保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O三五年远景⽬标。
9⽉16⽇,四川省⽔利厅总规划师权燕、四川省⽔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绍斌,四川省⽔利厅农村⽔利处副处长陈鹏作客四川省政府⽹站在线访谈栏⽬,为⽹友解读。
《四川省“⼗四五”⽔安全保障规划》到底是什么?做出了哪些规划?
四川省⽔利厅总规划师权燕
成绩:建成⽔利⼯程130余万处
累计治理⽔⼟流失⾯积10.97万平⽅公⾥
新中国成⽴以来,四川积极践⾏新时代治⽔思路。坚持兴利除害⽣态并重、开发节约保护并举、蓄引提并⾏,建设了⼀⼤批⽔利⼯程,初步形成了供⽔保障⽹、防洪排涝⽹、⽔⽣态保护⽹,防汛抗旱和⽔⽣态保护能⼒持续提升,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态⽂明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基础。
截⾄2020年底,四川累计建成⽔利⼯程130余万处,形成蓄引提⽔能⼒343亿⽴⽅⽶,耕地有效灌溉⾯积4485万亩,农村⼈⼝及学校师⽣累计6878万⼈次受益,建成堤防9031公⾥,累计治理⽔⼟流失⾯积10.97万平⽅公⾥。
问题:⽔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节⽔意识淡薄⽔安全保障任务艰巨
“尽管取得了⼀些成绩,但四川⽔安全保障仍然⾯临着四⽅⾯的问题。”权燕表⽰,⾸先是⽔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时间上看,全年降⽔量⼤部分集中在 5~10 ⽉,且⼤多以洪⽔形式流失;从空间上看,⼈⼝、耕地和经济总量约占全省 80%的盆地腹部区⽔资源量仅占全省 20%,⼈均⽔资源量不⾜ 1000 ⽴⽅⽶。
其次是节⽔意识淡薄、重开源轻节流、重保障轻约束等现象仍然存在。同时,体制机制有待进⼀步完善。⽔利投⼊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建⽴,⽔资源调配体系、⽔利建设市场监督体系、⼯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尚需完善,⽔利信息化建设、涉⽔监督能⼒亟待加强。
此外,⽔安全保障任务艰巨。江河堤防建设和⼭洪沟治理滞后,部分城镇和乡村防洪设施不达标,⼀些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部分现有⽔利⼯程存在病险隐患,⽔⽂站⽹数量不⾜,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尚不完善;⽔资源开发利⽤不⾜,⽔利⼯程蓄引提⽔能⼒只占⽔资源总量的 13%,不到全国平均⽔平的 1/2,⽔⽹体系不完善,跨区域、跨流域⽔资源调配能⼒不强,部分城市缺少应急备⽤⽔源,农村⽣活供⽔保障程度不⾼,有效灌溉⾯积仅占耕地⾯积的 45%;部分河段⽣态⽔量不⾜,岷江、沱江局部河段及部分中⼩河流亟须加强⽔污染防治和⽔⽣态修复与治理,⽔域岸线分区管控有待加强。
展望:全⾯消除现有病险⽔库安全隐患
2025年四川农村⾃来⽔普及率达到88%以上
在问题基础上,对标经济社会发展和⽣态⽂明建设对⽔的需求,四川提出了“⼗四五”⽔安全保障的主要⽬标。到2025年,全省⽔利实现⼤发展,⽔安全保障能⼒实现⼤突破,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态⽂明建设对⽔的需求。
其中,⽔资源节约集约利⽤⽔平持续提⾼。全省⽤⽔总量控制在330亿⽴⽅⽶以内,万元国内⽣产总值⽤⽔量、万元⼯业增加值⽤⽔量完成国家下达⽬标任务,灌溉⽔有效利⽤系数提⾼到0.5以上。城乡供⽔保障程度明显增强,全省新增⽣活、⽣产、⽣态供⽔能⼒20亿⽴⽅⽶,农村⾃来⽔普及率达到88%以上。
⽣活、⽣产、⽣态供⽔能⼒20亿⽴⽅⽶,农村⾃来⽔普及率达到88%以上。
同时,⽔旱灾害防御能⼒全⾯提⾼。重点城镇、重要河段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全⾯消除现有病险⽔库安全隐患,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到80%,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态得到有效保护。涉⽔空间管控加⼤⼒度,流域⾯积1000平⽅公⾥以上河流和常年⽔⾯⾯积1平⽅公⾥以上湖泊岸线保护与利⽤规划全⾯完成,重点河湖⽣态流量保障⽬标满⾜程度达90%以上,全省⽔⼟保持率提⾼到78.5%以上。
现代⽔管理能⼒明显提升。⽔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涉⽔监督能⼒和服务⽔平进⼀步提⾼,⽔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明显增强,⽔利信息化⽔平、科技创新能⼒显著提升;⽔利体制机制科学⾼效;蜀⽔⽂化全⾯发展;蜀⽔⽂化全⾯发展,川渝⽔⽂化研究合作不断深化,⽔⽂化和“⼤灌区”⽂旅品牌传播⼒和影响⼒进⼀步提升。
除此以外,《规划》也展望了到 2035 年远景⽬标,四川⽔资源节约集约利⽤⽔平跻⾝全国前列,完备⽔⽹体系基本建成,现代⽔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态⽔环境更加优美,⽔旱灾害防御能⼒⼤幅提⾼,⽔利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蜀⽔⽂化焕发新活⼒,建成⽔利强省,⽔安全保障能⼒实现⼤跃升,基本满⾜⼈民对美好⽣活需要。
《四川省“⼗四五”⽔安全保障规划》⾥和“⼗三五”⽔利发展规划相⽐,新增了“⽔⽣产⼒布局”,那么“⽔
⽣产⼒布局”具体指什么?
四川省⽔利厅总规划师权燕
权燕表⽰,⽔⽣产⼒布局是以四川全省“⼀⼲多⽀、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为基础,结合⾃然地理、⽔资源分布及特点、⽔安全保障需求,构建“⼀主四⽚”⽔⽣产⼒布局,以此来全⾯提⾼四川省供⽔保障、防洪排涝、⽔⽣态保护能⼒。
其中,“⼀主”指四川盆地腹部区,包括成都平原及丘陵区、盆周部分低⼭区,是我省⼈⼝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资源⼗分短缺,供需⽔⽭盾⼗分突出,⼀些河段⽣态流量不⾜。这⼀区域要加快建设完善⾻⼲⽔⽹,形成多⽔源、多⼯程、⼤中⼩微协调配套的⽔⽹体系,增强供⽔保障能⼒。
“四⽚”则包括川西北⽚、川西南⽚、秦巴⼭⽚、乌蒙⼭⽚。
其中,川西北⽚,包括阿坝、⽢孜⾼原区和⼴元、绵阳、德阳、雅安龙门⼭脉⾼⼭峡⾕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源地,⽔资源丰富但⽣态脆弱。该区域要进⼀步保护⽔⽣态和加强⾼⼭峡⾕区防洪治理。
川西南⽚,包括攀枝花、凉⼭和⽢孜、雅安、乐⼭⼲热河⾕区,⽔资源相对丰富但⽴体分布不均,⽔利设施薄弱,⼆半⼭区、⾼寒地带以上缺⽔,光热资源丰富、特⾊农业附加值⾼。该区域要加强蓄引
提⽔⼯程建设和⼭洪灾害防治、⽔⼟流失治理。
秦巴⼭⽚,包括达州、巴中、⼴元盆周北部⼭区,暴⾬洪灾严重,⽔利建设⽋账较⼤。该区域要加强防洪⼯程建设和保障城镇⽤⽔。
乌蒙⼭⽚,包括泸州、宜宾、乐⼭盆周南部⼭区,⼲旱缺⽔严重,⾻⼲⽔利⼯程缺乏。该区域要加强⽔源⼯程建设和⼭洪灾害防治。
除此以外,⾃来⽔⽤⽔安全、农村⽣活供⽔、⽤⽔汛期安全、汛期⽔旱治理⼀直以来也都是⽹友们关⼼的问题,四川⽔利“⼗四五”将做哪些事?
四川省⽔利厅农村⽔利处副处长陈鹏
农村⾃来⽔⽤⽔
规划进度和如何保障
当⽹友问到,今后我们四川农村⾃来⽔⽤⽔⽅⾯的规划和进度是什么时,陈鹏表⽰,2021年,省委农办、⽔利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农村⽔利⼯作助⼒乡村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全⼒推进乡村⽔务供⽔作为“新农⽔”四⼤板块⼯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四五”⼯作⽬标,到2025年全省农村⾃来⽔普及率达到88%,农村集中供⽔⼯程规范化管理全部达标,基本实现“喝好⽔”⽬标。
部达标,基本实现“喝好⽔”⽬标。
对平原、丘陵以及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互通共济”的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的⽅式,⼤⼒建设规模化供⽔⼯程,提升农村⾃来⽔普及率,积极推⾏农村供⽔城市化、城乡供⽔⼀体化。
对⼈⼝分散的⼭区、⾼原等地区,则通过新建⽔源、改扩建⽔⼚、延伸管⽹、更新设备等⽅式,对⼩型集中和分散供⽔⼯程进⾏升级改造,增强⽔量保障和⽔质处理能⼒。2021⾄2023年,采取市县⾃愿申报、省级遴选确认的⽅式,启动60个乡村⽔务试点县建设,带动全省农村供⽔投资规模⼤突破、建设管护⽔平⼤提升。
四川省⽔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绍斌
如何保障
汛期⾃来⽔⽤⽔安全
近年来,汛期⽔旱灾害防治越来越成为市民关⼼的问题,⽽每年汛期,渠江流域往往容易出现超警、超保⽔位。
为什么会这样?⽩绍斌表⽰,渠江流域上游地处⽶仓⼭—⼤巴⼭暴⾬区,流域呈扇形向⼼⽔系,洪⽔易集中遭遇,峰⾼量⼤、陡涨陡落,河道洪⽔位可上涨⼗⼏⽶到⼆⼗⼏⽶,成灾性强,在2002-2011年发⽣了9次⼤洪⽔。
为从根本上提⾼渠江流域抗御⼤洪⽔的能⼒,⽔利部、四川省政府于2012年联合批复了⽔利厅组织编制的《四川省渠江流域防洪规划》,提出了坚持“以泄为主、蓄泄兼筹”,防洪与兴利相结合,⼯程与⾮⼯程措施相结合,科学采取综合措施。
即中下游通过河道整治与清障,修建堤防护岸,提⾼河道⾏洪能⼒和流域内重要城镇的防洪标准;上游逐步兴建防洪控制性⽔库,削峰蓄量;加强⼭洪灾害防治和⽔⼟保持;完善防洪应急预案,加强⽔情测报、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程措施建设,做好流域洪⽔预警预报和洪⽔调度管理⼯作。
2014年,省政府成⽴了渠江流域防汛指挥部,加强了对渠江流域⽔库和⽔电站的联合调度。“⼗三五”以来,渠江流域建成堤防护岸近200公⾥,基本建成红鱼洞⽔库,加快建设黄⽯盘、⼟溪⼝、江家⼝、固军⽔库,即将开⼯青峪⼝⽔库。“这些综合措施将⼤⼤提⾼渠江流域防洪减灾能⼒,保障流域经济社会⾼质量发展。”⽩绍斌表⽰。
汛期如何保障城市⽣活供⽔安全?陈鹏表⽰,四川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备⽤⽔源⼯程建设,构建多⽔源供给、互为备⽤的城市供⽔⽔源格局,提⾼供⽔⽔源风险防范化解能⼒。
在汛期,部分⽔源⽔质可能会受到⼀些影响,通过建⽴“⼤⽔调”协调机制,加强多⽔源、多⼯程的联合调度和应急调度,强化⾃来⽔⽣产⼯艺措施,增加⽔质监测频率,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尽最⼤努⼒保证⽣活供⽔安全。
⽔库超“龄”
⽬前四川已鉴定为“三类坝”的病险⽔库1550座
据了解,四川有各类⽔库达8200余座,⼀些⽔库超“龄”运⾏,对于这些⽼旧病险⽔库和⽔毁的项⽬,是否都及时进⾏了隐患排查并修复?
权燕表⽰,四川现有⽔库⼤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经多年运⾏,⼀些⽔库存在病险隐患。四川省厅每年组织开展⽔库病险问题摸底排查,督促指导各地按规定开展⽔库⼤坝安全鉴定,对于已鉴定为“三类坝”的病险⽔库,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期分批进⾏除险加固。
据统计,⽬前全省已鉴定为“三类坝”的病险⽔库1550座,积极争取纳⼊全国“⼗四五”⽔库除险加固实施⽅案,计划每年实施⼀批,2025年底前完成现有病险⽔库除险加固任务,确保⽔库安全运⾏和效益发挥。
往期推荐
【关注】⽔利厅直属四个副厅级单位主要负责⼈明确
【解读】四川省出台强化⽔资源管理促进经济社会⾼质量发展意见【学习】凉⼭州⽊⾥县“7.5”⼭洪泥⽯流灾害防御

更多推荐

保障,建设,流域,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