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脊山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特征及评价
◆ 保广普 张小永 黄广文 李 阳 乔国栋
(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地质地调院,青海西宁 810012)
摘 要:拉脊山花岗岩地貌出露于党河南山—拉脊山蛇绿岩混杂岩带中。是早古生代中祁连陆块与南祁连
陆块碰撞时形成的俯冲型-碰撞型花岗岩。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使花岗岩被抬升到山脊,构造作用和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形成峰峦叠嶂、群峰竞秀的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景观,是典型的阶梯状地貌;以峰丛、石柱、崖壁、穿洞、洞穴、峡谷和大量的象形石等组成,具有奇、险、秀、雄的特征。拉脊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处于贵德—西宁精品旅游线路中,虽范围有限,但在省域内稀有、品质高、堪称精品。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教育、美学和旅游价值。对拉脊山花岗岩地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旅游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拉脊山;地质遗迹;花岗岩地貌;典型;科研科普;美学价值
1 概况
拉脊山花岗岩地貌位于青海省湟中县与贵德县的分界处,地理坐标:E101°34′11″~101°35′01″;N36°19′16″~36°19′42″,海拔3400~3900 m。为中高山地貌,属半干旱气候区,植被发育。人文资源以佛教文化为主。研究区内风景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宜人,与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距西宁市区40多公里,交通便利,是科考、科普、旅游的理想去处。
党河南山—拉脊山蛇绿岩混杂岩带是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是中祁连陆块与
我国花岗岩面积 90.9万km 2
,约占全国面积的 10% 左右;青海省花岗岩面积为5.26万km 2,约占全省面
积的 7.3% 左右。我国不同时代、成因、岩性的花岗岩在不同的气候带、不同海拔、不同外营力作用区形成了类型迥然的地貌形态。如黄山、泰山、华山、三清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以奇、险、秀、雄地貌景观著称。青海省花岗岩出露面积较大,但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大多较为寻常,而拉脊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虽面积较小,但地貌景观以奇、秀为主,好似微型版的三清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图1 西宁市湟中县拉脊山交通位置图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祁连陆块在早古生代发生碰撞时形成的结合带。以拉脊山北坡断裂和南缘深断裂为界,将拉脊山结合带限定在其中,它西起日月山,东至民和县官亭镇,全长约200km,宽10~20km,是一条呈北北西向展布并向北东凸起的条带,平面上呈近于平卧的“S”型展布。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纪、奥陶纪,并有少量志留纪和泥盆纪。 并且有早奥陶世浅灰色中细粒英云闪长岩和晚奥陶花岗岩侵入寒武纪六道沟组中。
拉脊山花岗岩地貌岩性为早奥陶世浅灰色中细粒英云闪长岩 ,局部岩石表面受氧化作用呈褐灰色;岩石具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石英、斜长石、角闪石及钾长石、黑云母组成。岩石中发育三组节理,分别为:90°∠60°;180°∠65°;250°∠70°,节理将岩石切割得支离破碎。
2 地质遗迹特征
拉脊山晚奥陶世花岗岩侵入于晚寒武世六道沟组的火山岩中,峰丛地貌地质遗迹分布面积约1km2。根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的分类标准,研究区内地质遗迹分为一大类一类三亚类。花岗岩地貌属地貌景观大类-岩土体地貌类-侵入岩地貌亚类;瀑布属地貌景观大类-水体地貌类-瀑布亚类;峡谷属地貌景观大类-构造地貌类-峡谷亚类。拉脊山地区由于复杂的构造作用造就了众多的地质遗迹,侵入岩(花岗岩)地貌是其中一类,自上而下可分四个阶梯:峰丛、石柱地貌区(3800~3900m);崖壁、瀑布地貌区(3650~3800m);洞穴地貌区(3500~3650m);峡谷地貌区(3400~3500m),是典型
的阶梯状地貌。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类型虽单一,但造型美观,地貌典型,尤其在省内较为稀有,形成花岗岩峰丛(林)、石柱、崖壁、洞穴、峡谷、象形石及其中的瀑布等,具有奇、险、秀、雄的特征。其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美学观赏价值均较高。
2.1 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
峰林,是山峰之极致;嶂谷,是峡谷之极端。两者在山岳地貌美学中, 处极品的地位。同样,对峰林、嶂谷地貌成因的求真研究, 对于了解山川的演化, 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峰丛(林):拉脊山花岗岩形成大量规模不等、层峦叠嶂的峰丛(林)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峰丛(林)高度约5~15m,底座直径3~10m;峰丛(林)在不同的高度表现有所不同,山脊处表现为“竹笋”状下粗上细,柱体较低,表面因风化剥蚀作用而显得浑圆,或三五个,或八九个成排出现;山脊以下柱体较高,棱角清晰,表面也较粗糙。从山下到山脊峰丛(林)地貌呈阶梯状林立,远观层峦叠嶂,群峰竞秀(图2、3)、气势不凡。
石柱:石柱地貌景观分布在峰丛(林)之中。石柱垂直高度约10~15m,底座直径约3~8m。石柱的特征基本与峰丛特征一致。因所处的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石柱的地貌特征各异(图4、5)。
峡(嶂)谷:受北西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其中最为发育的两组节理为90°∠60°
;
图2 峰丛(五指峰)
图3 峰林
青海国土经略·学术探讨. All Rights Reserved.
180°∠65°。南北向一组节理将岩石切开,在地貌
上形成峡谷(嶂谷),两侧崖壁围成V 型峡谷。嶂谷(图
6)东西两侧形成崖壁,崖壁西陡东缓,北侧在山脊
处峡谷消失,峡谷东西两侧及北侧山脊处形成大量的峰丛、石柱地貌。两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柱体,经后期流水冲蚀、风化剥蚀和机械塌方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峰丛(林)、石柱。第三组节理近水平截切岩石,使花岗岩地貌形成阶梯状。
崖壁:峡谷两侧形成的崖壁也成阶梯状,分布在峡谷两侧的斜坡上,崖壁垂直高度约25~30m,长约40~60m,近直立的崖壁如刀砍斧劈,顶部发育峰丛地貌。在构造连续抬升和持续下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山峰+峡谷”型地貌。走进峡谷,气候凉爽宜人,峡谷两侧峰峦叠嶂。崖壁形成的阶梯间开满了蓝色、金黄色、粉红色高原绿绒蒿和各色野花,香气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洞穴:洞穴分为三类,一类为先期构造作用,后期机械塌方形成(图7),这类洞穴规模相对较大,有4处,,其特征为洞口小,洞内大。洞穴外口宽1.5~3m,高1~3m ;洞内宽2~5m,高1
~4m,深2~7m,洞内无流水或滴水现象,为干洞;从洞穴的规模分为短洞(<50m)。洞穴大都沿180°∠65°节理面分布;洞穴内寄居野鸽、雪鸡、石羊、狼等动物。另一类洞穴为风蚀洞穴(图8),规模相对较小,但数量较多,约10个,一般表现为口小肚大,洞穴口宽0.5~1m ;洞内宽0.8~1.2m,深0.5~1m。主要为风蚀作用形成。第三类洞穴为穿洞(图13),穿洞发育在山脊的石峰顶部或底部,洞宽一般在1~2m,洞高一般在0.8~1.5m,其成
因主要为风化剥蚀和机械塌方形成。
图4 石柱(一阳指)
图5 石柱
图6 嶂谷
图7 机械塌方洞穴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8 风蚀洞穴
图9 瀑布图
10 瀑布图
11 仕女抚琴
图
12 石猴观海
2.2 瀑布
瀑布(图9、图10)分布在峡谷最末端的崖壁上,瀑布共分两级,一级瀑布垂直落差约3m,瀑宽约0.8m,二级瀑布瀑高10m,瀑宽1m,无瀑潭。瀑
布水流无间歇性流淌,水质清澈,入口甘甜,清凉无比。该瀑布补给源主要为峡谷内地下水,其次为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2.3 象形石
花岗岩地貌形成的象形石主要以人和动物类较多。象形石大多分布在山脊的峰丛(林)中。如仕女抚琴(图11),端坐的仕女将发髻高高挽起,清晰的脸庞、神闲气静的神态,身前为一张古琴。仕女仿佛正在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石猴观海(图12);上山虎(图
13);孔雀开屏(图14);熊大(图15);北极熊(图16);太平吉象(图17);石塔(图18);象形石表现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动物或卡通形象活灵活现,憨态可掬。这是大自然神工鬼斧的杰作,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瑰宝。
青海国土经略·学术探讨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
15 熊大
图
16 北极熊
图
17 太平吉象
图
18 石塔
图14 孔雀开屏
3 花岗闪长岩地貌演化及评价
拉脊山花岗岩演化从早古生代中、南祁连陆块碰撞使拉脊山蛇绿岩混杂带出现,与此同时俯冲型-碰撞型花岗岩侵入蛇绿混杂岩带中,为花岗岩地貌的形成准备了物质基础。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包括研究区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全面进入了陆内叠覆
造山阶段,伴随青藏高原隆升,该地区发生大规模山体隆升和内陆盆地沉降,由于差异升降作用形成的断裂构造使构造块体中发育北北西向、北东向两组断裂。使岩层内发育一组“X”共轭剪切节理发育和一组近水平截切岩石的节理,三组节理将岩石切割得支离破碎。青藏高原隆起,使气候进一步变干、变寒,进入第四纪,气候总的特点是全球性降温和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雨期和间雨期,在构造作用的基础上,气候的波动对花岗岩地貌形成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图
13 上山虎
.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地貌,形成,地质,峡谷,洞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