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凤庆地区花岗岩类矿物化学特征
鲍正德 赵翊茹 黄 涓 张思慧 魏 帆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凤庆地区花岗岩类涉及的主要岩石类型有:二叠纪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三叠纪中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白垩纪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岩石中的斜长石为中性斜长石,发育环带结构;钾长石为正长石;黑云母具有富Al2O3、FeO,低TiO2 的特点,为镁质黑云母,具有向铁质黑云母过渡的趋势,岩体MF平均值大于壳型花岗岩MF(0.5)值,推测有幔源物质的混入。三叠纪岩石中斜长石为钠长石;钾长石为正长石,Or含量为88.34~99.12%;黑云母同样具有富Al2O3、FeO,低TiO2 的特点,为铁质黑云母,表明其寄主岩浆来自地壳,MF值为0.36-0.42,平均为0.39,应为改造型花岗岩。白垩纪岩体中斜长石为中长石及更长石,钾长石为正长石;白垩纪岩体MgO含量为7.02-7.81,平均值为7.51,黑云母的MF值为0.49-0.53,均值为0.51,此值略大于典型壳源S型花岗岩极值0.5,表明该岩体应该有幔源物质的混入。关键词:云南;凤庆;花岗岩类;矿物化学特征
本文对云南凤庆地区花岗岩类的主要造岩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探针分析在成都理工大学构造与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EPMA-1720型电子探针仪上完成,分析条件:加速电压15kv,电流10nA,电子束直径10μm,测试误差<1.0%。1.斜长石
斜长石含量约占33%-55%,自形程度高,双晶普遍发育,多为钠长石律聚片双晶,少见卡钠复合双晶。发育较强粘土化,多发生绢云母化,部分可以边缘硅化。 
二叠纪岩体中,斜长石含量较高。其探针成分特征揭示二叠纪岩体中的斜长石Ab含量为51.24-73,An含量为26.45~48.28,Or含量在0.29-0.55之间,为中性斜长石,在An-Ab-Or图解中,全部落入中长石区域。
三叠纪岩体中代表性斜长石电子探针测试分析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3-1,花岗岩的斜长石组分主要为钠长石:其中Ab含量为99.34~91.26,An含量为8.23~0.34,Or含量为0.62~0.14。在An-Ab-Or图解中,全部落入钠长石区域。
白垩纪体选择较新鲜结晶较好的斜长石样品进行电子探针分析,白垩纪岩体中Ab含量为54.67~73.78,An含量为25.74~44.91,Or含量为0.35~0.35。在长石An-Ab-Or图解品落入中长石及更长石区域。
2.钾长石
钾长石是花岗岩类重要的造岩矿物,含量约30%-37%,其中二叠纪花岗岩钾长石含量较低为5%-11%。钾长石主要包括正长石和微斜长石。正长石表现为板状自形-半自形,卡式双晶明显,
条纹长石多为正条纹长石,而微斜长石内部常包裹、溶蚀、交代其它基质矿物如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多发生高岭土化。
二叠纪花岗岩体钾长石中,其主要氧化物含量比较稳定,SiO2为62.88% ̄66.74%,平均为65.12%,Al2O3为17.57% ̄19.15%,平均为18.51%。电子探针测试数据分析表明,测试样品钾长石组分为正长石:Or含量92.91~96.46,Ab含量为3.54~7.09,An含量较少(0~0.41)。在An-Ab-Or图解中,全部落入正长石区域。
三叠纪花岗岩体钾长石中,电子探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钾长石组分主要为正长石:Or含量为88.34~99.12,Ab含量为0.88~11.51,An含量较少(0~2.3)。在An-Ab-Or图解中,全部落入正长石区域。
白垩纪钾长石端元组分:Or含量为93.33-95.28,Ab含量为4.66~6.37,An含量较少(0.03~0.30)。在An-Ab-Or分类图解中,数据点皆落在正长石区域。
可以看出,凤庆地区花岗岩类都有较高的Or,袁忠信等认为钾长石中Or含量越高,纯度就越大,这是通常岩浆晚期或岩浆期后交代岩石中的钾长石的共同特征。结合镜下薄片中钾长石的显微特征推测凤庆地区花岗岩类中的钾长石大多数为岩浆成岩过程中交代蚀变作用的产物。
3.黑云母
由于物质来源对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很大,因此利用黑云母的成分还可以反映岩浆源区性质、成因类型等岩浆的本质特征。
在岩浆演化过程中,Mg、Fe、Ca 等离子的极化能力会随着硅氧络合离子团聚合程度的增高而依次降低,这导致 Mg 总是优先进入矿物相,而使得残余岩浆的Fe相对富集。因此,成熟度较高的地壳物质或者分异岩浆,常常具有低MgO、高TFeO/MgO的特征。
花岗岩成因类型中黑云母的MF值是重要判别标志。徐克勤等在对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进行研究后认为,同熔型花岗岩的MF值为0.384~0.626,改造型花岗岩为 0.282~0.367,另外地矿部南岭花岗岩专题组对壳源型花岗岩中的黑云母研究后发现,当黑云母的MF值小于0.5时,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吕志成等提出利用黑云母的镁质率(M=Mg2+/Mg2++ Fe2++ Mn2+)来区分花岗岩来自深源系列和浅源系列[1],其中M<0.45 代表的花岗岩主要物源是上地壳的硅铝层,它以富Si、A1,贫Ti、Mg,低fO2为特征,而M>0.45 表示以幔源物质为主,贫Si、A1,富Ti、Mg,高fO2
白垩纪花岗岩体中的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白垩纪岩体MgO含量为7.02-7.81,平均值为7.51属于壳幔混合类型,黑云母的MF值为0.49-0.53,均值为0.51,
此值略大于典型壳源S型花岗岩极值0.5,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应该有幔源物质的混入。
二叠纪花岗岩岩体黑云母中,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中的黑云母具有富Al2O3、FeO,低TiO2 的特点。其中MgO含量介于10.58% ̄11.08%,平均为10.70%,二叠纪岩体中的黑云母镁质率大于0.46,表明二叠纪岩体为幔源物质为主;二叠纪岩体MF平均值为0.89,大于壳型花岗岩MF(0.5)值,与典型的壳型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不同,说明二叠纪岩体在形成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混入[1]。
在三叠纪岩体中,据电子探针数据表明,三叠纪岩体同样具有富Al2O3、FeO,低TiO2 的特点。Mgo含量为7.02%-7.87%,平均为7.53。三叠纪岩体中M值介于0.36-0.46之间,平均值为0.42,表明主要物源可能来自于地壳。三叠纪岩体的MF值为0.36-0.42,平均为0.39,应为改造型花岗岩并具S型花岗岩特征。
参考文献
[1]吕志成,李鹤年,刘丛强等.大兴安岭中南段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J].矿物岩石.2003.
地理研究·GEOGRAPHY
作者简介:鲍正德(1990—07),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助教,工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研究方向:
固体矿产勘查。
城市地理
102

更多推荐

岩体,斜长石,分析,钾长石,电子探针,岩浆,物质,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