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兴国城岗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侯珊珊;杨锐
【摘 要】Chenggang Mining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binding site of Luoxiao and Wuyi terrain,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deep fracture from Dayu to Xingguo County. Seven fluorite bodies was found, the length100-1100 meters, horizontal thickness 1-17.7meters, Oretype is quartz and fluorite, which is easy to select. It is estimated that 333+334 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s is 2654.3 kiloton, CaF2 1438.9 kiloton. Average grade is 53.6%.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e deposit, analyze the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establish the metallogenic model and discuss the causes. It is helpful to prospect in the same or similar mining district.%城岗矿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内侧的华夏板块中的罗霄地体与武夷地体的结合部位,区域上受大余至兴国深大断裂控制。区内发现7条萤石矿体,长100~1100m,厚1~17.7m,矿石类型为石英-萤石型,易选。估算333+334类资源量矿石量2654.3kt,CaF21438.9kt,平均品位53.6%。通过工作阐述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建立了成矿模式,对成因进行了探讨。对矿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依据。
【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
【年(卷),期】2016(038)003
【总页数】8页(P136-143)
【关键词】矿床特征;成矿模式;矿床成因;城岗矿区;江西兴国
【作 者】侯珊珊;杨锐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619.215
提 要 城岗矿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内侧的华夏板块中的罗霄地体与武夷地体的结合部位,区域上受大余至兴国深大断裂控制。区内发现7条萤石矿体,长
100~1100m,厚1~17.7m,矿石类型为石英-萤石型,易选。估算333+334类资源量矿石量2654.3kt,CaF21438.9kt,平均品位53.6%。通过工作阐述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建立了成矿模式,对成因进行了探讨。对矿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依据。
江西兴国城岗矿区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城 30°方向之22km处,地理坐标:东经 115°27′00″~115°31′00″,北纬 26°25′45″~26°29′00″。自 20世纪70年代,江西省地矿局对矿区进行了多次勘查工作,发现了多处具进一步工作矿点,经近几年的工作,对部分矿点取得了一些突破。本文通过对成矿地质特征的总结和成矿规律分析,探讨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为矿区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和相似地质特征矿区找矿提供依据。
城岗矿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内侧的华夏板块中的罗霄地体与武夷地体的结合部位【1~6】(图1)。区域上受兴国至大余深大断裂控制【7】,中生界和上元古界地层分布广泛,岩浆岩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发育。该区为赣南重要萤石矿富集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为萤石矿和稀土矿,其次为钨矿、铍矿和铁矿等。
区域内青白口系库里组-震旦系老虎塘组分布较广,约占地层出露面积的75%,白垩系茅店组和周田组分布于区域南西角,为地层出露面积的25%(图2)。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其中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了志留纪、中三叠世、晚侏罗世花岗岩的侵入和定位。次生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为矿液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良好空间。区域内岩浆岩有志留纪花岗闪长岩、中三叠世花岗岩和晚侏罗世花岗岩,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晚侏罗世花岗岩,呈岩株状或岩瘤状侵入于中三叠世花岗岩中或青白口纪-震旦纪变质岩中。
2.1 地层
矿区地层简单,主要为早震旦世沙坝黄组和晚震旦世坝里组,均为赋矿地层。
早震旦世沙坝黄组(Z1s):为一套浅变质类复理石建造,岩石主要由变余砂岩、变余不等粒砂岩、千枚岩组成。地层走向北北东-北东向,倾向北西西—北西,局部倒转,倾向南东,倾角50°~80°。与上覆地层震旦系上统坝里组呈整合接触。
晚震旦世坝里组(Z2b):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为变余凝灰质砂岩与变余石英砂岩与
凝灰质板岩互层,偶夹炭质千枚状板岩。地层走向北北东-北东向,倾向北西西—北西,局部倒转,倾向南东,倾角50°~80°。与下伏地层震旦系下统沙坝黄组(Z1s)呈整合接触。
2.2 构造
矿区构造活动频繁,经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其中以燕山期活动最为强烈,其次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并伴随有构造和岩浆岩的形成。目前区内褶皱构造保留不完整,主要构造表现为断裂。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向,其次为北东东向。
北北东向区域性断裂 F1、F2是连接城岗花岗岩浆房的通道,控制了区内中三叠世花岗岩和晚侏罗世花岗岩的侵入和定位,是区内导岩控岩控矿构造;北北东向断裂 F2及派生的北北东向断裂与派生的北东东向断裂为岩浆及其热液运移沉淀提供了良好场所,区内石英-萤石型矿体严格受其控制,是区内的容矿、控矿构造(图3)。
北东向断裂:主要为F1、F2,属区域性断裂,区内延长 35~45km,走向 30°~40°,倾向
南东或北西,倾角55°~80°。断裂宽10~50m。断面波状弯曲,带内主要为糜棱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局部见花岗岩脉。该组断裂有些地段控制了中三叠世花岗岩边界,有些地质切割了中三叠世花岗岩,显示具多次活动特征,断裂性质主要为张扭性。V1、V2、V3、V4和V7萤石矿体严格受F2断裂控制,是区内主要容矿、控矿构造。
北东东向断裂:主要为F3,其次为F1派生的北东东断裂。F3断裂区内延伸长3km左右,倾向北,倾角70°~75°,断裂面较平直,略呈舒缓波状,带内成份主要为糜棱岩、挤压片理带等。断裂性质主要为压扭性。F1派生的北东东向断裂,分布于F1断裂东盘,可见长度400m左右,断面略具波状弯曲,带内成份为构造角砾岩,区内萤石矿体V6严格受其控制。
2.3 岩浆岩
区内花岗岩主要有印支晚期中三叠世花岗岩和燕山早期晚侏罗世花岗岩。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晚侏罗世花岗岩。
2.3.1 中三叠世花岗岩(T2γ) 大面积出露于矿区西北部、中南部和东部,约占矿区面
积的22%,侵入于震旦纪地层中,呈岩基产出。岩性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35%~45%)、钾长石(20%~35%)、石英(20%~35%)、黑云母(2%~5%),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磁铁矿、金红石、榍石、绿帘石等。
2.3.2 晚侏罗世花岗岩(J3γ) 出露矿区北部偏西处,约占矿区面积的 2%,呈岩瘤侵入于中三叠世花岗岩中。岩性为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20%~25%)、钾长石(40%~50%)、石英(20%~25%)、黑云母(2%~4%),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磁铁矿、金红石、绿帘石、黄玉、萤石等。
2.4 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
矿体围岩主要为震旦纪浅变质岩和中三叠世花岗岩。地层倾向东或南东东,倾角35°~70°,蚀变主要为硅化、叶腊石化,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萤石矿化。区内蚀变具对称分布特点,其分布为:绢云母(绿泥石)→叶腊石→硅化→矿体→硅化→叶腊石→绢云母(绿泥石)。硅化可分两期:早期形成硅化带,并使两侧围岩受到不同程度的硅化和褪色;晚期硅化主要胶结各类破碎角砾,并形成石英细脉与网脉。萤石矿化与硅化
呈消长关系。
2.5 矿体特征
2.5.1 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区内萤石矿体有7条,其中有5条(V1、V2、V3、V4和V7)产于F2断裂带中,2条(V5和V6)产于F1派生的断裂中。产于F2断裂带中矿体长200~1100m,产于派生断裂中矿体长100m左右,矿体形态较简单,沿走向和倾向呈脉状和透镜状,具有分枝复合现象(图4),矿体走向除V6呈北东东向外,其余矿体均呈走向北北东,倾向北北西,倾角65°~82°;矿化控制标高 50~400m,全矿区共获得推断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333+334):矿石量2654.3kt,CaF2(萤石)1438.9kt【8】,规模达大型。
更多推荐
断裂,构造,矿区,地质,萤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