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治理
一、成矿地质背景
大庙金矿床位于河南省西峡县二郎坪乡西北部秦岭多金属成矿带朱阳关-夏馆断裂带中部,是一个长期处于沉积环境下,经过不同时代、不同构造期次进而拼接而成的较为复杂的构造地质体。受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区域经历了数次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导致其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带、变质相带呈带状,走向均为NWW型。该区域岩浆岩发育,岩浆岩的侵入和区域性深大断裂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变质作用较为普遍,主要以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为主。多期次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热液活动,为成矿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该区域发现银、金、铜、锌等多种金属矿产。
二、矿区地质特征
1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及第四系,较为简单。该地区的主要地层分布为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庙组,属于北秦岭造山带古生代断陷盆地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主要是出露在矿区中南部,其厚度有1160米,产状176~210°∠43~70°,主要的岩性有碳硅质板岩、石英角斑岩、变质凝灰岩和大理石组成,局部地层受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岩浆作用,褪色变质现象明显。第四系是由黄褐色的亚黏土、亚砂
土、砂砾石的冲坡积物组成,其位置在河流的两侧、沟谷和较为低洼的地段。岩浆岩发育,分布在矿区的北部地区。
2构造
矿区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区域构造线呈NWW向展布,其主要断裂为马超营-拐河-确山断裂,黑沟-栾川-羊册断裂,朱阳关-夏馆-大河断裂等。朱阳关-夏馆断裂是一条长约400km,宽0.5~1.5km,总体走向290~310,主断面总体北倾,倾角40~70°,深达上地幔的超壳深大断裂,在朱阳关-夏馆断裂带两侧3-20km发育次级断裂构造,是该区的主要的容矿构造。在断裂带内,岩石的破坏较为明显,侵蚀较为严重,到处可以见到网状的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硅化物、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岩化发育。
3岩浆岩
矿区里的岩浆岩活动比较强烈,这也是矿床形成的条件,岩石类型以酸性岩和中性岩类为主,岩浆侵入活动以古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为强烈。活动的岩
浆岩为其提供这大量的热量和动力,同时
又会产生一部分成矿物质。矿区的北部分
布着加里东晚期花岗岩,而北部主要分布
着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花岗岩。
三、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的地质特征
矿区在地表追索和工程的控制下,共
圈定了14条金多金属矿体,均分布在二郎
坪群大庙组,其中规模最大的矿体为K4-1
金矿体。该控制矿体长度317米,控制宽
度431米,控制的矿体斜深368米。矿体
受层间断裂构造控制,含矿岩性为变质凝灰
岩、火山角砾岩,围岩为碳硅质板岩、晶
屑凝灰岩、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矿体
呈层状、豆荚状、透镜状,具分支复合特征。
矿体产状170~200°∠43~50°,与地
层产状大致相同,矿体厚度0.21~4.15m,
平均1.14m,厚度变化系数39%,厚度变
化稳定。金品位2.35~3.24×10-6,平
均2.89×10-6,品位变化系数81%,伴生
银、铜、锌等元素。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
硅化、钾化等。
2矿石特征
大庙金矿床是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
具有明显的成矿分带特征。带内的矿石
物质主要是金银矿、黄铁矿、方铅矿、
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等。矿石的
结构多种多样,结构主要包括自形-他
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包含结构、交
代残余结构等。矿石构造包括了浸染状、
块状、条带状、网脉状等构造。矿石自
然类型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次为含
金石英脉型。
3矿体围岩和蚀变特征
顶底板围岩主要以碳硅质板岩、变质
凝灰岩。近矿围岩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
挤压破碎比较强烈,二是蚀变发育,近矿
围岩的矿化局部较强,大部分地段矿化较
弱,金品位一般为0.25~0.50 ×10-6,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也可见矿体与围岩
界限不清,呈过渡关系。围岩蚀变呈线型
沿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发育。蚀变带宽度远
比构造带宽度大。一般发育在构造带两侧
约2~30m范围内,构造带内部蚀变较强
烈,向外逐渐减弱。蚀变种类与断裂带通
过处的围岩岩性关系不大。顶底板岩石会
出现一定程度的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
化等蚀变现象。
四、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矿床成因。
从构造位置上来看,大庙金矿床位于
华北古板块和扬子板块活动带的结合部位,
经过地壳的张拉活动,导致大量的基性岩
浆喷涌而出,同时大量的金属从地壳顺着
岩浆被带了出来。随着沉积物的增加,其
上部被覆盖,处于高温高压和变质作用下,
变成了蛇绿片岩-角闪岩的变质岩。金及
其它元素也逐步开始形成并活化。又在南
北的挤压应力下,二郎坪开始出现挤压和
隆起,局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其相对密闭
的环境被打破,金及其它金属元素开始进
行小规模的运移并加以复富集化。在脆韧
性的变化中,受到大地的剪切力而改变。
与此同时,在产生的裂缝中出现了新的二
氧化硅的沉淀,并发展成为了矿体。在高
强度的岩浆热能和流体挥发之后,区域性
的地面抬升使得脆性破坏进一步加剧,加
快了金的活化和富集。随着构造的多次演
变、多次进化,其累积量不断增加。矿液
沉淀的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由半氧化向
氧化过渡。金矿的活体不断被叠加、富集,
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变化中,形成了石英
脉型及构造蚀变型金矿体。而金矿体主要
在火山喷发的末期形成,火山喷发又为金
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2.找矿标志
2.1构造标志:北东向构造控制蚀变矿
化带的展布,与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是蚀
变矿化带的厚大部位。
2.2蚀变标志:岩石硅化、钾化、绿泥
石化、褐铁矿化等是蚀变矿化带最明显的
找矿标志。
2.3地层岩性标志:蚀变矿化带赋存于
凝灰岩与板岩接触面及附近。
2.4地球化学异常标志:在矿区,具有
Au、As、Ag、Pb、Zn、Bi、Cu等元素组
合为主的,且呈环带状分布的地球化学异
常。
综上所述,大庙金矿床为火山热液型
金矿。
参考文献:
[1]刘绘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
因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24):35.
[2]杨成业,钟康惠,王成林,等.西藏
丁青扎格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J].
有色金属工程,2015,(5):40.
[3]张孝攀,王权锋,陈聆,等.陕西省
金厂沟金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J].贵金
属,2015,(1):58.
西峡县大庙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高毅
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2023
摘要:大庙金矿床位于秦岭多金属成矿带朱阳关-夏馆断裂带中部次级断裂中,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近地表以石英脉型金矿为主,向下逐渐变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构造、岩浆活动具多期次特征。本文以大庙金矿的成矿的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析,初步认为矿床成因是火山热液型金矿。
关键词:大庙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39 ·
更多推荐
构造,矿床,地质,特征,断裂,矿体,围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