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上楼典型模式及代表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用地紧张、原有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大城市开始积极探索工业载体空间新模式——工业上楼。
2021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总结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在第十条——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
下面,分以下4个板块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01、工业上楼的意义
02、为什么要工业上楼?
03、有哪些典型的工业上楼模式
04、工业上楼的未来趋势
01、工业上楼的意义
工业上楼是指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产业新空间模式。我们认为工业上楼具有以下特征:
01
在工业类用地上发生的生产空间创新模式;
02
高度超过24m,或者楼层数达到6层及以上的工业厂房;
03
上楼对象为轻型生产、环保型和低能耗类型的高端制造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02、为什么要工业上楼?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动下,工业发展往往面临转型升级加速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工业上楼由此诞生:
原因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一方面,高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企业对生产研发的空间环境和厂房建设标准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使得工业上楼成为可能。
原因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用地供应紧缺,传统厂房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获取产业生存空间的压力越来越大。
03、有哪些典型的工业上楼模式
一、国内工业上楼实践典型模式
根据发展成熟度,国内工业上楼模式可分为4类,国外的经验有2类。
国内工业上楼模式如下:
模式1: 珠三角模式逐步推广的工业上楼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沿海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吸收了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城市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转型升级问题,逐步推动了工业上楼的发展。
同时,珠三角政府对工业上楼的态度持支持态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土地、工业上楼相关政策。如广东省政府提出推进工业上楼,将“工业上楼”作为提升工业空间、夯实先进制造业根基的重要举措;深圳宝安区制定工业上楼工作指引;东莞出台《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发建设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等。
代表案例:(1) 深圳·宝安区·全至科技创新园
全至科技创新园前身为茅洲山工业园,地处深圳边缘地带,占地5公顷。园区改造前为五金制品、模具销售、配件包装、塑胶生产等传统低端制造行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
2011年,茅洲山工业园改造启动,拆除部分厂房,建设高层厂房,通过工业上楼实现了园区原地提升,工业空间从原来5万平方米拓展至13万平方米,园区主导产业转变为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
园区内科创大厦是典型的工业上楼产品,地上高23层,地下2层,每个单元设立独立茶水间、洗手间,企业可以在前端做研发和办公,在后端做生产,满足高端智能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一体化需求。
宝安区是深圳市工业大区、产业大区,也是深圳市未来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重要增长极,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业上楼发展,2019年7月宝安区出台了国内第一份针对工业上楼的详细工作指南,对工业上楼适用范围、产业引导、建筑设计等作出了详细的指引规范。
宝安区《工业上楼工作指引(试行)》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宝安区建筑高度超过24米且不超过100米的厂房;
产业引导: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区优势传统制造业以及我区产业链关键、核心、缺失环节的产业等的小规模中试及生产制造环节;
●芯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无人机、服务类机器人、智能设备、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及产品、移动智能终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小规模中试及生产制造环节;
建筑设计:
●园区应布局合理,充分保障货物运输及室外生产、堆放场地的使用需求,在首层设置装卸货车位及装卸货站台;
更多推荐
工业,上楼,发展,产业,模式
发布评论